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1930年创办的北平境内教育机构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位于北平(今北京市),为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校于1930年,张雪门为校长。最初建在香山见心斋,1931迁到城内西帝王庙。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己任,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
学校概况
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校于1930年,为校长。最初建在香山见心斋,1931迁到城内西帝王庙。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己任,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学生来源由香山慈幼院女中学生升入,城内招收录取少量女学生。教学酌采道尔顿制,但又较之灵活,尤其是重视学生教室外的活动,如到农场工场、幼稚园实习,不像道尔顿制之拘泥于教室,学校重视实行教学做的方法,实习的内容包括:幼稚园实习,实行先参观,次参与,后实习的制度。此外还有家政实习、自然实习、儿童文学实习、手工实习、游戏实习等。为保证学生实习,还特约香山慈幼院实习农场、香山幼稚院第一校、北平市教育局委托试验艺文幼稚科为固定实习场所。1932年还在校内添设第一中心幼稚园。学制三年,但可分年结业,一年制为速成科,可任幼稚园教师或助教;二年级为幼师科,可任幼稚园主任;三年制毕业后,可兼任小学低年级及婴儿园教师。抗日战争爆发,迁至广西桂林,后停办。原址现为北京159中学。
香山慈幼院创办史:在民国六年九月(1917年9月)的时候,顺直省区(包括直隶京兆两省区,即的河北、北京地区)发生大水灾,淹没了一百零三县,一万九千零四十五村。受灾的百姓有六百三十五万一千三百四十四名;成灾的田亩有二十五万四千八百八十九顷一百六十五亩四分三厘。这是一场巨大的浩劫。那时候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见到各地方的灾民,因为乏食的原故,有的甚至他的儿女遗弃道路或标卖,所以在北京设立了慈幼局两所,委托英敛之(天主教徒)去收养灾民的儿女。一所专收男孩,一所专收女孩,总共收了男女儿童差不多有千余人。水灾平息以后,这些儿童先后被他们的父母领回。可是到了后来还有二百多儿童没有人认领。所以水灾督办处不得不设一个永久的机关,来教育这些儿童。可是当时,在北京城里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来盖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幸得时任徐大总统(徐世昌)同前清皇室的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静宜园的地方拨出,建筑慈幼院的男女两校。熊希龄当时想着城内外困苦的儿童很多,报纸上载着他们的父母往往带着儿女投河自尽的,又有全家自杀的,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地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恶呢。熊希龄与水灾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方两君商议,决定建一大规模的慈幼院,可以容的下千多人。把城内外贫苦的孩子招进来一同教育,免的这些孩子受苦,遂于民国九年九月三号开学。这就是香山慈幼院成立的大概了。
创办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张雪门幼年研读四书五经,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现宁波一中),1912年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校长。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发生兴趣,通过到沪宁一带参观,目睹当时一些日本式的蒙养园或教会办的幼稚园对幼儿的不良影响,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
创办经历
1918年,他与几位志趣相投者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1920年4月,又与人合办两年制的幼稚师范。
1930年秋,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并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当即被聘为园长或教师,颇受欢迎。由于香山远离市区,参观见习诸多不便,遂将幼师迁到中华教育改进社所在地帝王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同时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此时他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稚教育》。
1934年,他聘请陶行知的学生戴自俺到幼师任教。由戴自俺带领三年级师范生与北大农学院合作,在北平阜城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除设有农村幼稚园外,并创办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游行请愿,张雪门支持学生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
1937年7月上旬,他出席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儿童教育社的第六届年会,8日下午忽闻发生“卢沟桥事变”,随后又探知日军已进驻北平,他当即南下,在上海与熊希龄商定,将香山慈幼院分院,即北平幼师迁往湖南,后因遇到困难,又决定迁至广西。
1938年2月,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招生2班。1939年疏散至三江县,至1942年又招4班,前后共招6班。当时广西全省99个县1个市均有该校的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为广西省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此期间,他还曾到陕西城固西北师范学院讲授《儿童保育》课程,并编著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书。
1944年,幼师迁重庆,在张雪门的领导下,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为适应抗战时期的需要,他规定教育方面的重点在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同时他组织了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定保育员训练规程和幼稚园办法,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女生进行保育员训练,积极准备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推广。在他的推动下,当时重庆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为试验机构的幼儿园,仅重庆一地即成立了4个幼儿团。
抗战胜利后,张雪门于1946年1月返回北平,北平市幼教界曾专门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其时,帝王庙校址已改为女三中,他为幼师校址问题终日奔波,却到处碰壁。此时适值台湾民政处电邀他赴台办理儿童保育院,他便于1946年7月中旬前往台湾
校歌
这首在网络上被广为传诵的民国老校歌,纯美而清晰地传递出当时的教育理念。
“淳朴兮孩子,淳朴兮孩子,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浑然心地,不知害利,乐哉游戏,不计非是。社会价值在没我,没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作词:于澄宇 作曲:老志诚
生活兮教育,生活兮教育,我们生命惟一之伴侣,为汝勤力,不分旦夕,为汝驰驱,不顾险夷,人生意义在利他,他利己亦利,生活兮教育。
淳朴兮孩子,淳朴兮孩子,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浑然心地,不知害利,乐哉游戏,不计非是,社会价值在没我,没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
杰出校友
周树奇,易中天母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战争席卷了一切。毕业这一年,母亲周树奇离开了生活八年的北京,开始逃亡。她本来是想跟着继母去上海,但是因为淞沪会战爆发,她们不得不借到香港,回到湖南,最后到了所里战时儿童保育院,易中天母亲与宋美龄邓颖超合建保育院,照顾战时孤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8 09:12
目录
概述
学校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