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拼音: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管子·权修》。
成语出处
先秦《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成语故事
管仲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年轻时他的家里很穷,和朋友
鲍叔牙一同做生意。
鲍叔牙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钱财,而且在人前总是掩饰管仲的缺点,替他辩护,因为他知道管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管仲非常感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也!”两人成了生死之交。
后来两人分别做了齐国国君
齐襄公两个弟弟
公子纠和
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十分残暴昏庸,朝政混乱。管仲和鲍叔牙知道很快就会暴发祸乱。于是,鲍叔牙就随公子小白去了
莒国,管仲陪公子纠去了
鲁国。
不久,齐襄公被大臣们杀了。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到齐国做国君,公子小白在莒国和卫国的支持下,抢先回国,当上了国君,成了
齐桓公。公子纠在鲁国的支持下回国抢夺国君之位。双方发生了激战,齐桓公取得了胜利。管仲掩护公子纠撤退,齐桓公拼命追赶,眼看就追上了,管仲突然举弓射箭,正中齐桓公腰带上,管仲和公子纠得以逃到鲁国。
齐国打败了鲁国,鲍叔牙代表齐桓公到鲁国强令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王一看打不过齐国,无奈只得杀死公子纠。管仲被鲍叔牙带回齐国。回国后,鲍叔牙马上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原是公子纠的人,那时各为其主,不该责怪他。如果您想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就应该重用管仲。”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和劝说下,齐桓公封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当管仲的副手。
齐桓公一直对鲁国不满,准备发兵攻打鲁国,管仲认为齐国尚未安定,不应马上攻打鲁国。齐桓公不听,派大军攻打鲁国。长勺一战,齐军大败,齐桓公很后悔没听管仲的话。从此,他完全信任了管仲,放手让他治理国家。有人来找齐桓公商量国家大事,齐桓公就说:“为什么不去找管仲呢?”
管仲见齐桓公这样信任自己,更加努力了。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把齐国分成工商乡和士乡。工商乡专从事
商业,免除兵役;士乡就是农乡,农民平时耕种,战时当兵打仗。管仲还依照齐国的自然条件订立了许多适合的政策,几年工夫,齐国就变得国富民强了。齐桓公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思想后来都被写入《
管子》一书,在书中,管仲说道:“希望一年收获的,就种
谷子;希望十年收获的,就种树;希望获得百年的收获,就培养
人才。我们如果培养了人才,就如同有神相助一样,这是称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成语寓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未来。齐国有为的政治家们非常深刻地理解这点,他们重视教育,大兴尊师重教之风,致力于本国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了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的充足。
成语告诉人们,国家、民族、组织、家庭只有重视并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永续繁衍、生生不息。其次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一百年的长久谋划,更要有坐言起行的有力行动,还要以百年的坚持去树木和树人。一个国家、民族、家庭千万不能短视,要注重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才机制。再者是领导者应不断创新人才理念,既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还要有容才之量、用才之道。
成语运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秦泉《初中语文四库全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提高一个民族的总体素质,就要注重培养人才。”
张鸿《续孽海花》:“所以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晓得世上也有预备那树人计划的人么?”
引用实例
2018年10月20日,
杨振宁(左二)参加
西湖大学成立大会。2018年10月20日,刚过完96岁生日不久的杨振宁,站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的舞台上。成立大会上,杨振宁担任董事会名誉主席,和其他几位嘉宾揭开了西湖大学的匾额。匾额以
红木为底、
黄檀木为字镶嵌而成,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块匾额里充满了寄托、期待和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