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妆,是汉语的一则
成语。语出隋末唐初
李大师、
李延寿编撰《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成语出处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隋末唐初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后人从这个典故中剪裁出“半面妆”作为一则成语。
成语故事
徐昭佩,东海郯县(今山东省剡城北)人,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绲的女儿,可谓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南朝梁元帝
萧绎的皇妃,有姿色。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六年(517年),十六岁的徐昭佩应召入宫,被立为湘东王萧绎的王妃,生王子萧方等和女儿益昌公主萧含贞。承圣元年(552年),萧绎即位为梁元帝。
徐昭佩本不愿入宫,更厌恶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在封建社会,身为女子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她,无力拒绝,只好听任命运的摆布。
结婚那天,徐昭佩非常不开心,凤冠霞帔之下是她漠然的脸和更加冷漠的心。她在侍从的摆布下机械地行着大礼。当萧绎揭开她的红盖头时,徐昭佩内心最后的一丝期许也消逝得不见踪影一一因为她发现萧绎只有一只眼睛。
徐昭佩是怨恨萧绎的,她无法接受与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男人相伴终老的现实,这对她来说太残酷了。于是,她开始了无言的反抗。
只要是皇帝来,徐昭佩就赶紧梳妆打扮,只在半边脸上涂抹脂粉,暗讽他一一你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一边即可。侍女们生怕徐妃这样做会惹怒萧绎,招来杀身之祸。但徐昭佩却平静地说:“王爷父子讲仁义,说道德断乎不会因这样的小事焚琴煮鹤,顶多不过是逐出宫去,眼不见心不烦。”时间久了,萧绎看出她的用意,终于负气而去,从此夫妻失和。
徐昭佩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她渴望的自由,彼此在冷漠中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其实徐昭佩也并不是天生不会做女人,为了搞好夫妻关系,她也曾努力过:轻描娥眉淡扫脸,换一身素雅衣裙,手捧香茗,一副诗情画意的模样。为装点丈夫脸面,她曾频频岀入于与萧绎交好的文人酒会,与他们谈诗论画。然而萧绎却并不以有这样的妻子为荣,相反他却时不时地皱眉头。
年轻的容颜在寂寞中一天天衰老。她不愿在孤寂中芳华虚度,开始了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从遥感寺的智通和尚到萧绎的随从美少年暨季江、美男子贺徽……在众人口中留下了“徐娘半老,犹尚多情”的艳名。徐昭佩最终被元帝勒令自尽,草葬于金陵江畔瓦宫寺旁。史书记载:“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宫寺。”
成语寓意
半面妆,是一种随性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徐昭佩化半面妆,充分说明了这位貌美如花孤高倔强的女子,不会因为水的温度而变硬或者变软,不卑不亢,真性情,有自我。一个女人,涂脂抹粉只装扮半边脸庞,是残损的。而徐昭佩则借此宣泄心里的不满,羞辱萧绎。
“半面妆”的故事让后人为之惋惜。那一方残损的半面妆的掩盖下,分明是一抹无言的倔强,一半淡淡的忧伤。或许,徐昭佩的人生就是如此:化一个半面妆,走一条不归路,盼一份世间情。而今,源于古代的某一独特人物的妆容,竟然转化成今天的时尚。半面妆成为时下潮人的模仿经典。这就好像有人常常习惯于听流行的歌曲,看获奖的电影,穿流行的衣着,化前卫的妆容,有着年轻人惯有的勇气,也不在意别人的否定或褒或贬:做自己,就是人生旅程的意义。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半面妆比喻事物零落,不完整,也形容虚伪。作为成语,它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等。
运用示例
唐·
李商隐《
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宋·
宋祁《
落花》其二:“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宋·
欧阳修《
南乡子·雨后斜阳》:“雨后斜阳。细细风来细细香。风定波平花映水,休藏。照出轻盈半面妆。”
宋·
胡寅《
人日惊蛰前数日大雪寄孙奇父韩叔夏》:“茜茜弄池柳,煌煌然山樱。了无半面妆,强学六出霙。”
宋·
吴文英《
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