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东华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
张謇创办的
南通纺织染传习所。
1912年4月,张謇以大生纱厂工房为教室借资生铁厂厂房为宿舍(后教室也移至铁厂),办起纺织染传习所;同年秋,传习所扩大规模,改称南通纺织学校。
1913年,张謇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改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以高等学校形式为纺织厂培养技术人才,又将该校依附于纺织厂,实行厂校挂钩,以此为开端。1927年,更名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更名为“南通大学纺织科”。1930年,更名为“南通学院纺织科”。
1940年秋(民国29年秋),中国纺织工业补习学校改组为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戈登路1252号。1946年秋(民国35年秋),改名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是年冬,迁至西康路293号。1948年(民国37年),易名
中国纺织工学院。
1936年,在闵行镇东、黄浦江边拓地30余亩,经多方筹备,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获准立案,计划招生开学。因抗战爆发,未及开课校舍就被日军占为宪兵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诸文绮便集中财力,恢复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1946年秋又告落成开学,学制三年。
1937年,国立交通大学在工学院设立纺织工程系。1940年,学校迁渝,纺织系停办。1946年由
陈维稷主持恢复纺织系。
1940年,以培养纺织专门人才、振兴中国纺织工业为办学宗旨,李升伯、张方佐等人在上海创办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后为避免日寇干扰,其暂名为诚孚高级养成所。1944年,学校处境险恶,停止招生。抗战胜利后,定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三年,1946年招生开学。1948年,国内政治动荡,再次停止招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招生。
1942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部分老校友倡议在上海建立一所专科学校,为纺织工业培养人才,得到纱厂联合会(即苏、浙、皖、沪、鲁、豫六区纺织同业公会)的赞助,成立以纺织企业家为主的校董会,江上达为主席校董,聘请原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为校长,设纺织、机械、染整3个专业。1942年夏,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同年秋,在上海的原苏州工专实习班全体师生转入上海工专。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496号和赵主教路(今五原路)165弄5号两处。1946年,学校改招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撤销应用化学科,增设管理科。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恢复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同年,学校迁入大西路
光华大学旧址办学。
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纺织工业部(是年7月1日更名为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决定将4所私立纺织院校(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组成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由华东纺织管理局局长刘少文,副局长陈易、张锡昌、张方佐及工商界著名人士荣毅仁、刘靖基等人组成校董会,申新纺织公司荣尔仁任校董会主席,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张锡昌任院长。学校属华东纺织管理局与华东教育部双重领导。
合并发展
1951年,国家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纺织工业,整合
交通大学纺织工程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隶属于国家
纺织工业部。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舒同题写。选定上海延安西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处的原光华大学校址及附近农田作为新校园基地。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
张方佐,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上海纺织工学院院长
张锡昌,交通大学工学院院长
朱物华,上海纺织工学院副院长
周承佑,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厂长洪沛然,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副主任
童润夫,华东教育部负责人
唐守愚,华东纺织管理局工务处处长
陆芙塘,上海公益工商研究所化工组主任钱宝钧。同年6月,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推举张方佐为筹委会主任;7月,筹委会接收3所合并院系的工作基本完成。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张方佐担任首任院长,黄玠然、钱宝钧为副院长。
1952年至1956年,先后有6所院校系科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依次是:
南通学院纺织科、
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
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
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
青岛工学院纺织系,学校由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理工结合的一所纺织
高等学府。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新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同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
1959年,学校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9年11月11日,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年4月,学校改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同月,原
上海财经学院58名教工转入学校。
1976年,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的环境类学科之一。
1977年10月,学校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录取,本科四年学制。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明确恢复学校为全国重点高校,隶属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纺织工业部为主。
1978年10月,学校和上海市纺织工业局、
普陀区人民政府、
上海石化总厂共同创办上海纺织工学院分院(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同年,学校成为国内第一批培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单位。
1980年7月5日,教育部决定恢复学校原校名华东纺织工学院。
1981年11月,学校被
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
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
1984年,首次举办中美纺织教育学术研讨会。
1985年8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成为上海一所唯一的“国字头”高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新校名“中国纺织大学”。
1986年,学校专门成立奖学金基金会,具体受理社会各界的捐赠。1989年至1992年,由企业和知名人士、教授、专家存款设立“五爱奖学金”、“
陈维稷奖学金”、“梁溪唐氏奖学金”、“诚孚同学联谊会奖学金”、“纺织工程学会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和“美国杜邦公司奖学金”等。
1988年,学校接受第一位来自日本的自费汉语生,也是全国工科院校接受的第一位汉语自费留学生。
1992年,纺织工业部授予学校“廉政先进单位”称号。
1992年,学校开始招收首位外国博士生,也是由中国培养的第一位韩国博士生,于1995年7月毕业。
1993年,学校设立国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通信专业,由计算机科学系和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合作创办。
1994年,中国纺织总会决定把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中国纺织大学无锡校区,同时保留“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校名,直至2003年。
1995年起,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同年9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 学校与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997年,通过“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
1998年,学校转由教育部管理,并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同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99年8月30日,
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长宁路1187号原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校址)并入中国纺织大学。9月1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暨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上海纺专原址成为东华大学长宁路校区(直至2006年7月,土地置换后被改建为
长宁来福士广场)。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同年,
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2002年9月,学校与
IBM公司签订协议共建电子商务学科。10月,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同月17日,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奠基开工典礼举行。
2003年9月,首批03届学生进驻松江校区。10月,东华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11月12日,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庆祝大会上,东华大学获得总装备部、科工委的通报嘉奖和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发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奖励证书”。同年,
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
江南大学。
2005年1月,学校被
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5月, 学校获准成为全国32所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东华大学也是上海非艺术类高校中唯一获准开展该项教育的高校。6月,成为教育部“
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同月,学校连续5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10月,学校获“2004年度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2月,学校被评为200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6年底,占地约1500亩的松江校区全面建成。
2007年,入选首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同年,入选“111计划”即“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自2008年开始实施。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拥有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2010年4月,学校与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6月,首批入选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0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2011年1月,学校获得“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荣誉称号。4月,东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7月,
施耐德电气公司与东华大学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2012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4年2月,东华大学与英国
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4月24日,2014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在学校举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揭牌。7月,东华大学先后与
上海联通、
上海移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获批建设“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10月,入选国家“
2011计划”牵头高校。同年,学校获批全国首批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2015年3月30日,学校首所
孔子学院在
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5月,上海高校首个
众创空间和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先后在东华大学成立。12月28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东华大学共建的“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在学校揭牌。
2016年1月,成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3月,学校成为28所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同月,学校与
长宁区政府签订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合作协议。5月,学校与
松江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
2017年9月21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12月,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入选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3月15日,学校获批
教育部首批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月27日,学校新增4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获批数量列
上海市第一。7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50所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东华大学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同月,学校与
福建省教育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4月,学校获评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同月,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5月,学校获首批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授牌。
2020年3月,东华大学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联盟。9月,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
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1月,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区校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12月30日,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12月31日,学校举行研究生教育大会暨
东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仪式。同年,学校入选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机构建设单位。
2021年7月,首批加入
沪校苏企联盟。11月,《东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到“十四五”末,高水平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纺织、材料、设计等3-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或行列,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社会声誉及主要办学指标持续攀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12月,学校获批国家首批
现代产业学院。
2022年2月14日,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7月4日,
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成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8月31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东华大学、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筹建上海中英艺术大学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12月8日,学校获评“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2023年4月,首个全国性艺术类研究生赛事——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由学校首创并落户东华大学。6月9日,学校牵头成立松江大学城高校课程思政联盟;同月,牵头成立松江大学城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7月31日,东华大学获颁
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健康校园”官方认证。9月3日,学校举行月球样品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10月11日,
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11月20日,东华大学与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12月1日,牵头成立全国数字化纺织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1月,学校与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月30日,学校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5月25日,东华大学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6月,学校与爱丁堡大学续签合作办学协议。10月,优彩资源-东华大学可持续发展聚酯纤维联合研发中心成立。11月,东华大学联合
清华大学开发的国内首个纤维知识大模型中国纤贝(AlphaFiber 1.0)正式发布。11月21日,东华大学-泰和新材有机高分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所依托的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作为东华大学直属的研究机构,以国际低维材料发展前沿为导向,主要聚焦低维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2月,东华大学与中国干细胞集团举行“东华大学-中国干细胞集团实习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开设6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交叉学科十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拥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保持国内领先,化学、工程学、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化7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东华大学是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成员与协同共建单位,是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协同共建单位,“设计学”通过协同平台开展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全校教职工2225人,专任教师1451人,其中专职院士3人,资深院士1人,兼职院士17人,万人计划、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其他高级职称教师近千人。1人获评第五届“上海市教育功臣”,1人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截至2018年12月,该校四个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截至2023年12月,东华学子近三年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文体比赛冠军、金奖或一等奖300余项,充分彰显学生的创造力。获杭州第19届亚运会攀岩项目女子团体速度接力决赛金牌。女足获大学生联赛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倡议,联合18个国家37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与全球15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世界首家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
学校与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等单位共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截至2023年4月,东华大学共建有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院级四级产学研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466个,其中包括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上海市级示范级实习实践基地、9个上海市级实习实践基地;遴选聘任校外导师2000多人。
上海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学校牵头,依托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
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首枢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六家单位共建,是上海市首个面向航天、纺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工业智能和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东华大学与
安踏集团共建“东华—安踏联合创新研究院”;与
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康赛妮集团时尚针织研发中心“;与
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生工生物联合创新中心”。
2019年,第25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8届环东华时尚周开幕。2021年,首批加入“沪校苏企联盟”。 202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东华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筹建上海中英艺术大学(暂用名)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合作筹建东华加艺上海国际艺术学院(暂用名);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建“东华大学-WWF可持续时尚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国家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一带一路”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新世纪以来,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1项。
东华大学
孙以泽团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外飘带(外壳)的关键制造技术提供方。教授孙以泽领衔的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团队,长期致力于纺织装备与控制的科研与教学,此次率领团队攻关了火炬外飘带编织技术。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东华大学图书馆由松江校区图书馆、延安西路校区图书馆组成,总面积34266平方米,正式开放的有7个开架书库、13个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阅览室,设有阅览座位2666席。2022年度图书馆累计引进中外文电子数据库72个,纸质藏书226万余册,电子图书271万余册。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创刊,
双月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以纺织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期刊,设有纺织与服装工程、纤维与材料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机械与制造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基础科学等栏目。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即北大核心)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纺织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版)》(T2级),被EBSCOhost、知网、万方、超星、维普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8,2010,2020,2022)、“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4,2016,2018,2020)、“华东地区优秀科技期刊”(2021)。
《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1984年创刊,双月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以纺织科学及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学术论文。该刊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第四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创刊,季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2020年起,《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期开设“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服饰文化”两个重点栏目,其他栏目设置包括:经济与管理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时尚产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法学研究等。
《中国服饰》:东华大学与中国纺织出版社联合主办,是一本全新的定位于服装行业的产经类期刊。
《国际纺织导报》:创刊于1997年1月,原名为《国外纺织技术》纺织分册,由东华大学主办,德国著名的专业出版机构协办。主要栏目有:纤维原料、纤维与纱线、纤维生产、变形工艺、纺纱、机织、针织、纺织染整、非织造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测试与标准、服装面料、营销与管理等。
《产业用纺织品》:由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由东华大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刊物创刊于1983年8月,分别于1996年、2004年和2008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
创意经济与管理》: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经济委员会和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主办期刊。
《
纺织服装教育》(Textileand Apparel Education):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和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期刊被期刊主要栏目包括:高教论坛、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先进纤维材料):期刊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东华大学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共同主办,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 负责全球出版发行。期刊自2019年正式创刊以来,已经出版28期,共发表340余篇文章。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于2021年9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2年6月,获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的首个影响因子12.958,在JCR材料交叉学科(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中排名前10%,处于该领域Q1分区;12月首次获得中科院分区,并被认定为材料类一区Top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内含“Donghua”拼音首字母DH的变形;标志中的图案意指太阳、月亮,寓意东华传承的人类文明与日月同辉;图案也意指经线和纬线绣成的锦缎,表明东华大学源自以纺织为特色的学校,蕴含了东华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昭示东华大学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创造出顶天立地、与日月同辉的光辉业绩,表示东华大学蒸蒸日上,蕴含着勃勃的生机。
精神文化
崇德博学,砺志尚实。
激励师生修身立德、博学专攻,砥心励志、求真求新。
崇德。“崇”意即推崇提倡,“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崇德”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所在。语出老子《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尚书・周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又见《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
博学。“博学”指广义的学习。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砺志。“砺”,意即“磨冶”“磨炼”。“砺志”指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成就事业。语出《尚书・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尚实。“尚实”,指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作风。语出三国时期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学校确定每年10月6日为校庆日。
社团文化
截至2022年7月,东华大学学生社团(松江校区)人文艺术类21个、学术科技类13个、公益实践类8个、思想政治类9个、体育竞技类40个、创新创业类2个。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东华大学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6万余平方米。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松江校区是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延安路校区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882号。
延安路老校区毗邻虹桥开发区,位于延安西路、中山西路、轨道交通三号、四号等交通干线交界点,交通便利。2001年,号称迎宾路的新华路隧道改建完成后,结束了南北校区分隔长达近30年的历史,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建设、修缮、改造、绿化、整治,将延安路校区建成一座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花园式校园。
松江校区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
该校区坐落在松江新城区,位于松江大学园区(共七所高校坐落于此)的东北部,北临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松江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共拥有1、2、3、4、5共五个编号学院楼以及第一、二教学大楼,另外还有综合实验楼、化学实验楼、工程训练中心、纺织机械实训楼等可供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和实习。校区内有刘翔体育场(近寝室区,设操场、足球场等)、风雨体育场(近教学楼,设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馆(近一食堂,内/外设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乒乓球室、舞蹈室等,体育馆一楼还有健身房)。大学生活动中心有乒乓房、舞蹈房、琴房、桌球房、视听室、音乐室、棋牌室等40多个活动室;第一食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天桥连接。
新华路校区
地址:上海市新华路365弄6号
该校区为东华大学科技园区,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截至2015年1月15日)。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草坪广场
广场中心是大草坪,是师生常去的休息、锻炼、温习功课的露天场所。正对着草坪广场的是18层教学大楼,这座高楼也是延安路校区的地标性建筑。学生们入校和毕业仪式通常都在这座大楼中的演讲厅举行。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是在原东华大学纺织史博物馆和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基础上新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面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博物馆。博物馆以中国纺织服饰发展史和纺织服饰科普教育为主线,兼具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它体现了学术性和科普性的结合、纺织与服饰的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纺织服饰综合等特点。展馆现有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一期展出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分为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四个分馆,该博物馆作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的科普项目,2009年1月5日面向社会正式开馆,现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中心大楼
中心大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心有一处花园,课余时间有教师和学生们驻足停留、休息谈天、开展课余活动。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图书室,创建于1951年,1982年在
纺织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新馆,1983年正式迁入使用,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
陈维稷为图书馆题写馆名。
校园运动区
这里有曾为2008年
奥运会阿根廷队作为训练基地的大操场,有小足球场、网球场,还有集乒乓房、羽毛球馆、体操房、攀岩墙、健身房于一体的体育馆。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