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
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境内教育部直属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无锡轻工大学前身是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与现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八所高校是同宗同源。
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1958年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至无锡市(社桥)原华东艺专旧址,命名无锡食品工业学院,后改称无锡轻工业学院,于11月17日建院。
196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61年,无锡工业专科学校化工专业并入。
1962年9月,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纺织工程系。
1966年下半年,院本部迁至青山湾,原社桥校区为分部。
1993年5月,中国轻工总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与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联合办学,并统一使用无锡轻工业学院校名,纺织分院归属无锡轻工业学院管理,纺织分院所在地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西山校区。
1995年3月9日,中国轻工总会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的通知”,由赵朴初为无锡轻工大学题写校名。
1995年11月23日,无锡轻工业学院举行中国轻工总会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建无锡轻工大学暨无锡轻工大学揭牌庆典。
1995年10月,无锡市纺织职工大学、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职工专业学校并入无锡轻工大学
1996年5月,无锡轻工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8年,无锡轻工大学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原隶属轻工业部的苏州化学电源研究所并入无锡轻工大学。
江南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10月由中国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在无锡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
1947年7月,私立江南大学筹备处成立,决议设立文、农、理工三学院。8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立案。校董事会借无锡北塘申茂新办事处为办公地址。10月27日,私立江南大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初在荣巷原公益铁工厂、荣德生家宅、梅园3处设临时校舍,临时校址设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内。1948年春,位于后湾山上的新校舍建成。
1952年秋高校院系调整时,私立江南大学取消建制,各系科并入南京、上海、苏州、扬州等地高校。
1980年10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无锡大学筹建委员会,当年招生522名。
1981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在无锡大学基础上创办无锡职业大学,无锡职业大学为市属走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当年招生209名,借无锡市第三十七中学校舍正式开学。
1982年8月,迁入梁溪路100号新校址。
198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无锡职业大学与无锡市职工大学联合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84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无锡职业大学改名为无锡大学。
1985年7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当时专科层次的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学校沿袭私立江南大学校祚。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
1993年8月—1996年3月江南大学马山分部、江南大学江阴分部、江南大学宜兴分部、江南大学锡山分部、江南大学梅园师范分部相继建立,并以江南大学名义招生。
199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江南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江南学院。
2000年6月13日,省学位委员会发文批准了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另有国贸专业毕业生由苏州大学授予学位。
1955年9月,无锡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创建。
1961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师训工作停顿。
1970年2月,学院停办,原址改为无锡市第十五中学。
1973年8月,经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借无锡师范校舍,复办无锡市教师进修学校。
1978年2月,第十五中学撤销,恢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原有建制。
1981年4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认定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师范专科学校性质,享有与师范专科学校同等待遇。
1983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更名为无锡教育学院。
1990年6月,无锡教育学院从市工人文化宫畔迁往新址梅园舜柯山下的钱荣路80号,原校舍与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校舍对调,崇宁路20号成为无锡教育学院分部,主要从事在职教师进修、中小学校长培训。
1998年经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实行以无锡教育学院为基础,与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优化重组,组建无锡师范学院。
2000年,就无锡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教育部、江苏省和无锡市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实施新的三校合并。
合并以后
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月13日,在青山湾校区举行三校合并成立大会。
2003年8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原东华大学无锡校区整体并入江南大学。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江南大学与苏州大学正式签署协议,隶属于江南大学的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整建制划转苏州大学。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无锡市政府与江南大学共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
2014年10月,学校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6年12月,江南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9月,江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江南大学与宜兴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同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原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整合,与江南大学共同建设直属附属医院。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月31日上午,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在茅台学院挂牌成立。7月11日,江南大学产学研基地揭牌。11月9日,江南大学举行先进技术研究院学术院长聘任仪式。
2022年1月,燕之屋和江南大学合作,设立“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燕之屋科创竞赛基金”,共同合作促进燕窝研发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10日,江南大学—新合新甾体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3年4月3日,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揭牌。
2023年7月7日,江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一届中共党史党建学太湖高端论坛在江南大学举行。
2023年10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已进入全面装饰装修阶段,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24年9月份开学。11月,重庆与江南大学共同组建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联盟。
2024年4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首批三个新学院成立,分别为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2024年5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成立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
2024年9月,凡岛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的“化妆品创新原料联合研究中心”在江南大学举行签约揭牌仪式。9月10日,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启用。12月6日,江南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开设5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交叉等学科门类10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拥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5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7个;在教育部组织的最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在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7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上,学校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世界前万分之一。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333人,其中专任教师2165人(含研究生导师167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74%,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4.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6%。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24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2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部省级及以上创新团队5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部,全国教材先进个人1名,国家级精品/规划教材60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3个;18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师范类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
注:表中信息不全。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2项。
截至2024年5月,2018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6金9银12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3金1银5铜,“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6金2银。
所获荣誉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食品合成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61个;建有创新引智平台6个。
注:表中信息不全。
科研成就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48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强度项目53项,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5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4项、优秀奖13项。
2022年9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格里菲斯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两国多所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澳大利亚《诊断治疗学》期刊上。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江南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06.24万册,电子图书746.5万册,电子学位论文936万篇,电子期刊10万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105个,自建数据库3个。本地数字信息存储总容量达228T,光纤磁盘阵列四个。
截至2015年12月,江南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135901卷,排架长度3020米,照片19562张,档案年增量7000卷以上;有案卷目录160册,专题文件索引12种26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成果的介绍和综述;中国国内外技术交流、专业会议、产品展示、出国考察等技术信息;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法则、管理办法、检验技术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三废处理;食品添加剂行业及食品添加剂应用行业的应用技术产销动态;中国国内外市场信息等内容。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试验研究、专论综述、开发应用、分析测试、展会报导、协合工作。学报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致力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文化;主要有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文化、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栏目;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服装学报》
服装学报》设有服装材料科学、服装人体工学、服装信息技术、服装设计艺术、服装工程技术、服装历史文化、服装品牌营销等栏目,原名《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CA化学文摘(美)(2014)、Pж(AJ)文摘杂志(俄)(2014)等收录。
《创意与设计》
创意与设计》创刊于2008年,为双月刊,在以产品创意设计 为核心的大设计研究中凸显出前沿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力求及时介绍国内外设计 领域的最新理念、方法、动态和成果,致力于为行业界和教育界提供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设有专题、探索、作品、视界、史论、观察、论坛、资讯等栏目,被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Food Bioscience》
《Food Bioscience》创刊于2013年,由江南大学陈坚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Joe M. Regenstein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全英文出版的双月刊。期刊主要刊载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报道食品领域新型研究方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扼要报道传统食品相关的基础研究;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234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36个,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8.6%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学校领导
校友情况
校园环境
江南大学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江南大学总占地面积3786亩,总建筑面积119.8万平方米,分蠡湖校区、东氿校区办学,还有一个在建校区。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9个学生公寓园区。
蠡湖校区
该校区总占地面积3786亩,总建筑面积119.8万平方米,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9个学生公寓园区。
东氿校区
东氿校区位于宜兴市新庄街道,整个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5.7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已经投用的一期工程用地面积31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2.4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科研楼、综合学院楼、国际交流中心、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一、学生公寓二、体育馆、体育看台等建筑单体及市政配套设施。
霞客湾校区
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分两期建设,规划用地790亩。一期项目占地面积482亩,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涵盖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协同创新科研楼、体育馆、宿舍楼等20栋建筑物,将入驻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科研团队。2024年9月10日,江阴霞客湾校区启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江南大学校徽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为红底金字,本科生为白底金字,研究生为黄底金字。
校标造型宛如浩淼太湖中劈波斩浪的帆船,象征江南大学人奋进开拓,自强不息。同时又似一尊金字塔、一座高山,广博而高远,象征江南大学人肩负着攀登科学高峰、认知宇宙万物、探索未来世界的历史使命。标志下部卷动的波浪也像一摞书籍,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体现了江南大学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
校标的标准色名为“江南绿”,象征雨丝浸润下的江南水色。沉稳的基调符合江南大学严谨的、以工科为主体的治学、办学特色。
校标上的江南大学校名,字体采用毛体“江南大学”(“学”字为简体),英文名字采用“江南”两字音译方案,即定名为“Jiangnan University”。中英文对照融世界性眼光和传统化特色为一体,表达了江南大学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开拓未来的理念,寓意着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决心。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江南绿色、规定字体的“江南大学”校名、校名英译全称和校标。
学校吉祥物为“太湖神鼋”,源于太湖地区“震泽神鼋”,象征着坚韧执着、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江南大学辅助识别标志具有江南大学中“江”的首字母J的形。
隐有教育(Jiao Yu)的意思。
外形整体为J,但却内含一个小写字母n,意指江南之南(nan)。
此标志设计流畅,灵动,简约,如一条蜿蜒曲水, 充满江南韵味,且与江南大学主标志的浩渺太湖的回形构造有相互呼应的意味。
主图形还可以衍生出其他不同组合,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变化产生出相适应的视觉美感。
配色多元,如红色热情奔放,绿色充满生机,黄色轻快明亮,昭示了崭新的蠡湖江南充满活力,希望的未来。
标志主体由“60” 和曲水桥的图标组成, “60” 由“J、N”变形而来,其中“6”对称翻转后下半部分可与“O”完全重叠,因此整个logo视觉补充后成三角形,稳重且整体。“O”上下分割象征江南大学地处江南水乡,中间的桥洞下对应着简化的水波,组成“n”的内部空白的区域。配色以红橙为主,代表着活力与喜悦。
精神文化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文化活动
学校每年实施“艺术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项目、“书香校园·人文江南”阅读计划,举办“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在校生参演广州亚运会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艺术作品舞蹈《羌山红》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建有女足和乒乓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其中高水平女子足球队荣获2017年、2018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季军和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高校部冠军。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08: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