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夷校尉
古代官职名
南夷校尉,古代官职名。由晋武帝设置,负责在原蜀汉南中地区(庲降都督管辖区)的军政事务。第一任南夷校尉为李毅,此后南朝历代沿置,作为南中地区长官或实际统治者的加官,至隋朝统一、收复爨地废除。
历史渊源
秦惠文王经营西南夷
秦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较早,约在秦灭六国前即已开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后,就以蜀地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徼外”的西南夷。《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司马错伐蜀,灭之……十四年(前324),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武王元年(前310),诛蜀相壮……伐义渠、丹、犁。”《史记正义》云:“蜀相杀蜀侯,并丹、犁二国降秦。在蜀西南姚府内,本西南夷”。知丹、犁二部接受秦的统治较早。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三十年),秦蜀郡太守张若又“取江南地”,笮地在今川滇交界的盐源、盐边、华坪、永胜、宁蒗诸县地,“江南地”为金沙江以南的今丽江大姚姚安诸县一带。说明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秦国的势力已深入到金沙江以南的地区。
秦始皇开拓西南夷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拓西南夷。首先从修筑道路开始,李冰在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在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宜宾市)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这是兴修五尺道的开始。秦王赵政灭六国后,遣“常额略通五尺道”。常额把李冰所修筑的僰道往前延伸,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直修到今云南曲靖市附近。此即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亦是通过西南夷地区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最古老的交通线之一,这条对外交通线首先被张骞发现,并称之为“蜀、身毒国道”(今人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秦朝参与蜀、身毒道的经营,进一步加强了西南夷与内地的联系。
郡县制引入西南夷
秦王朝不仅在西南夷地区修筑道路,还将其郡县制引入西南夷部分地区。“秦时常额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诸此国的邛、笮、冉駹皆为西南夷族部,秦时分布在川滇交界地,秦统一六国后便在其地“置吏”,立郡县,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此为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正式统治的开端,这一史实长期湮没不彰。西南夷地区纳入祖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之内非始于汉,而是开端于秦。
汉武帝大规模开拓西南夷
公元前3世纪末,因汉王朝初建,无暇顾及西南夷地区,曾一度采取“关蜀故徼”的措施。汉在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后,国力增强,经济雄厚,正式开拓西南夷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业已成熟。汉武帝时,汉朝已是“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巴蜀地区更是“地沃土丰”,以致“汉家食货,以为称首。”汉武帝的北抗匈奴,南收南粤,西通西域的政策已取得初战的成功,为汉开拓西南夷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张骞西域归来又盛言打通“蜀、身毒国道”利多弊少为可取。而开发西南夷又是巴蜀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政治上的隔离状态,已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巴蜀人民已采取“窃出商贾”的方式来抵制汉朝的封闭政策,开发西南夷已势在必行了。汉武帝从而决定采取大规模开拓西南夷的行动。
有效控制西南夷地区
公元前135年(汉建元六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发现从蜀经夜郎有水路通番禺(今广州市),建议招降夜郎,以击南越,“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武帝乃拜蒙为郎中将,率领军队并携带大量缯帛,货币从巴蜀笮关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蜀郡西部的邛、笮(西夷)部的君长亦请求归附,“如南夷(夜郎)例。”“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笮可置郡”。于是汉朝于公元前130年(汉元光五年)命司马相如使西夷,在西夷邛、笮地区设一都尉,10余县,均属蜀郡管辖。
汉朝为有效地控制西南夷地区,又令唐蒙和司马相如分别修筑“南夷道”和“西夷道。”“南夷道”是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使其延伸至牂牁江流域和滇中地区(即石门道);“西夷道”是自蜀(成都)经临邛以达邛、笮地区(即清溪道)。“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由于修筑二道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引起部分西南夷诸部的反抗。时汉朝廷内持反对意见者乘机抵毁汉对西南夷的开发:“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此为汉开拓西南夷的第一阶段。
西晋设置
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罢宁州,置南夷,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立府,设长史,司马、参军等僚佐。可举秀才、廉良,职掌与刺史同。四品。东晋改“镇蛮校尉”。
霍氏墓壁画
霍承嗣曾任南夷校尉
霍氏墓壁画,原墓位于距昭通市约20里的后海子中寨,1963年出土,1965年迁入市区。霍氏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南中大姓”之一。该墓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四世纪末),墓主人霍承嗣霍峻霍弋的后裔,曾官居东晋建宁、越崔、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吏,使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进封成都县候。
墓室概况
墓室呈正方形,由长方形砂石叠砌而成,边长3米,高2.20米。墓中文物早已被盗,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其中有墓主人、侍从、家丁、部曲、金童、玉女等人物形象,有天、地、日、月、青龙、白虎、朱雀、鹿、三足鸟和人面虎身兽等,还有留着“天菩萨”髻,披披毡,赤足的少数民族,与今天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一样。此墓为云南发现的唯一壁画墓,对于研究东晋时期云南与中原的关系,汉彝融合,彝汉部落,以及服饰、建筑、风俗等,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实物依据。霍氏墓壁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15:3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