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文化
文化类型
南岛文化,文化类型。“南岛”族群包括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但一般认为是从东南亚或者台湾附近传播过来的文明。
文化特征
南岛民族,广布于太平洋诸岛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即属其中一支,也是台湾史前文化的承继者。
台湾有一千多个史前遗址,包括大约十四个史前文化。时间涵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延恒至少一万五千年。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各地族群来往频繁之地。数千年来台湾陆续吸纳来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乡文化为基础在此落地生根,并与其他移民交流,发展出多样的南岛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台湾各族群都有各自的代表性物件,平埔族运用古地契、垦照、石碑、诸罗县志番俗图等物件诠释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 泰雅族以传统编织工艺与文面闻名; 排湾族精致的石板屋建筑与雕刻,系其阶层社会的象征与艺术表现; 传统阿美族社会具有严密的年龄组织与两性分工,口簧琴,又是阿美族社会两性传达爱慕的情境与方式;居住在兰屿的3300多雅美族人身着“丁”字形胯带,这一群快乐的人,没有受到太多文明的压力,仍保持着传统的奇异风俗和原始生活状态,运用海洋与森林资源,创造精致的捕鱼技术与造船工艺。他们拥有独特最美丽的大小捕鱼飞鱼船群,蓝天丽日下的原始穴居与晒鱼干,以及大舟下水庆典和妇女带斗笠、着连衣裙、赤足的庆典盛装等等。此外,卑南族人的社区与族群意识、鲁凯族人的经济细胞、赛夏族人的矮人祭、邹族的战祭与小米祭、布农族的巫术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南岛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台东市的卑南文化公园,这里有卑南遗址出土文物精华录和东海岸遗址与史前文化,卑南遗址的发掘面积及遗物数量至今仍算是台湾地区最庞大的一个遗址。这里,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卑南文化人家族,复员卑南遗址十二座石板棺墓葬,剥制卑南遗址的地层断面; 而且展示了三千年前的卑南聚落以及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样貌,如村落生活状态、石器与玉器工艺、生业活动、制陶工艺、拔牙习俗、成年礼仪、家居结构等,对全面了解这个南岛族群提供了优质服务。
原住民民宿
在台湾东海岸的太鲁阁公园,听到一则有关原住民泰雅族人的故事: 这个民族尚武好战,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曾以六千勇士抗击了两万多日军整整两年。在大峡谷的高山上,至今还留有当年他们打游击战时走过的羊肠小道。在台中县和平乡博爱村,有一个古拉斯部落泰雅文化休闲营。这里能让你体验纯正的原住民野外生活,宣泄体内的活力。休闲活动内容有泰雅族古拉斯部落巡礼、漆弹、山训或攀岩训练、原气汤SPA、原住民捣米糕、营火晚会看山地歌舞表演、夜间狩猎观察、里都溪溯溪活动、浮板泛舟等。这里除了最道地的原住民生活体验外,就连住宿和吃也很有泰雅族风味。以竹子造成的竹屋,内部的装潢设施齐全且舒适,体验完全的泰雅族居家的生活;而吃则有现烤竹筒饭、山苏、烤乳猪……等,食用好菜再加上一杯小米露,回味无穷的味觉享受。
你也许听过“阿美、阿美”这首歌,对阿美族有一个印象。从台湾花莲往台东方向,牛山呼庭约位于27.3公里处。牛山昔日是放牛耕种的地方,满山林里是野放的牛群,如今虽然成群结队的牛只少了,但裸露的山头,仍能瞧见少数的牛只哞哞地叫着,休闲自在地吃草。呼庭的主人是阿美族人,他在这里营造自然的呼庭民宿,捡拾漂流木建造了五间风味独特的小木屋,更利用工厂剩下的木头、渔网点缀空间,屋外的桌子是以早时的裁缝机所做成。在翠绿馒形小山里,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呼庭最美的地方,就是站在三层楼的观景台上,眺望前方太平洋碧绿海洋的美,由浅而深,渐层的海水由蓝而绿,海与天空相连成无边的蓝白大地。住在这样的特色民宿里,你能体会昔日阿美族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原住民原始独特的文化。
邵族歌舞
笔者在台湾游日月潭时,曾有幸去过潭边的一个邵族文化村,据说这是一个新申请的少数民族,现仅有260余人。这个村除了有一些卖旅游商品的小店外,原住民的楼房都拆了,盖起了现代简楼,并没有族群特色。倒是在九族文化村里,看到了仿制的排湾族村落,低矮得像笔者这样身高1米77的汉子得弯着腰才能走进去,可见原住民身材之矮小。
在台湾,日月潭始终是个遐迩闻名的观光景点,有山有水,再加上邵族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游客到日月潭来旅游莫不以观赏邵族的杵音和歌舞为一大乐事。邵族的杵音原本是和传统祭仪有关的仪式性杵音,是由七到八支长杵轮流撞击埋在地面的石头,配合三支低音竹筒,组合成叮叮咚咚、富有变化又非常悦耳动听的节奏。现在,因为观光的需要而逐渐演变成表演性的“杵歌”,这种杵歌除了以长杵和竹筒来表现节奏音律的美感之外,中段还配合有邵族歌谣的演唱,通常唱的是“打猎歌”和“迎宾歌”。邵族的器乐除了杵音之外,也有口簧琴和弓琴。可惜已经失传,部落里找不到会成曲演奏的人了。
至于口唱的歌曲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有哄小孩入睡的催眠歌、趣味性的儿歌、情歌、工作歌、即兴感怀歌……等等,充分显示邵族也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其中,有一种“祭典歌谣”,是只唱给祖先听的歌,一旦唱出来就是召唤和邀请祖灵莅临聆赏的意思,如果有人在不是八月祭典的期间随便乱唱,当祖灵莅临而又没有祭典或重要的原因时,祖灵不悦就会招惹出许多不可预见的事端来,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所以每当隆重的八月祭典举行时,也就是传统祖灵歌曲传唱及学习的时机; 每个晚上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围聚在祖灵屋前,用心地唱着这些平常禁唱的歌曲,当族人的内心深处和祖灵有所契合及感应时,不乏泪流满面,令人感动莫名的镜头。
邵族的舞蹈只见于八月祭典时,晚上唱祖灵歌到深夜,有几首歌曲节奏变快,年轻的族人会手牵着手,绕着圆圈,配合节奏做扭腰和大踏步的跳跃,或者肩搭着肩做急速踏步绕圈的跳跃动作,表现出节庆欢愉热烈的气氛。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原住民舞蹈表演模式,使邵族成为全台湾最早有观光产业的原住民族群。
文明传播
人类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东非大裂谷以及南非。这里有几个现象联结在一起构成了非常重大的有关新石器时期的假设。
第一,人类发源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的东面以及南非。
第二,文明的成长是以人口数量聚集到一定的程度为始的,所以最初的人类文明不能离开人类发源地非洲太远。
第三,今天的所谓“南岛”族群包括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但一般认为是从东南亚或者台湾附近传播过来的文明。我认为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群岛”可能也是南岛起源的一支,也就是说,“南岛文化”并非单一的文化起源,这一猜想部分得到DNA技术的支持。
第四,假如要从非洲走出来,第一站就是中东地区。
从我的体系看,地球赤道以南地区(从非洲东岸到美洲西岸)几乎都归属“南岛”范畴。赤道至“北回归线”地区属于“南岛”与挪亚后代的混杂区——包括闪、含两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多属于挪亚后代掌控,从亚洲到美洲很少例外。
以上这三个“大致”区域反映了文明从非洲的向外传播是横向的,并且基本有序。我觉得这个“有序”本身就值得研究。它是一种人类早期的家族或者部落约定,还是人类最初借助自然风力航海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结局,还是一种南北的自然方便(如按照星座指引下的横向迁徙结果)?
上面的三个板块只是大致划分,实际上从*海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只要是临海地区似乎都有“南岛人”的痕迹。南岛人,犹如浪花一般飞上每一处海岸。他们是一个善水民族,他们比挪亚的后代更善水,他们甚至能在极其原始的无动力条件下访遍澳大利亚与太平洋中的岛群。其实我怀疑闻名于世的腓尼基人中就夹杂有南岛人的成分。
尽管从地图上看“南岛”区域比其他两个地区占地更广大一些,但实际上挪亚的子孙却占了实地的便宜,因为地球的陆地多在北半球,“南岛”区域在大洋的小岛之间。中国的版图多在挪亚的影响区,但沿海也受“南岛”文化的影响,日本也一样。所以在北半球所有区域几乎都能听到类似于挪亚方舟的故事版本,中国、美洲都一样。关于挪亚洪水故事的深入调查研究可能成为“南岛”与“挪亚”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假如“南岛”地区同样有“洪水”传说,则他们两个族类同源的可能性极大;假如相反,则可以说明,在挪亚时期他们就已经泾渭分明。至今全球发现有洪水传说的民族大概有200多个,但是我还没有看到更为详细的专门研究“南岛人”与“洪水”故事传说的分析,暂且存疑。这应该是人类学关心的一个领域。
以挪亚时代为文明规模化的起始点,人类文明开始广泛传播,并在大约4000年前左右达到稳定的高度。在北半球,这个传播过程大约在2500前左右受到阻碍。因此文明生成历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大约7000年前的极其原始期,7000~4000年前的相对活跃期,4000~2500年前的极其活跃期,随后突然进入“停滞期”。而南半球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所不同,可能在又2000年后随着欧洲的探险者才进入另外一个时段,原始文明传播期在这时才宣告彻底停顿。有关南岛文化可能在下本书中有较多的涉及。
回想数千年前人类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波澜壮阔的探险壮举,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当然其中有碰撞有流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只有人类才有那种无所畏惧探知未知世界的浪漫与勇气。我常常想,这些勇敢的祖先中有多少人是在完全预知有去无回的冒险之下对大自然进行义无返顾的挑战的?我对这样的勇士充满了敬意与好奇,也因此,如何把古人的伟大浪漫还原给世人几乎成了我终生的宏愿,这个愿望之强烈让我自己开始变得无畏而疯狂。偶尔,我觉得我已经与这些古人合二为一,我能够感知他们,理解他们。我只是在“顺应”他们,所以我才发现了他们的奇迹。
让今天的“文明世界”反思祖先、反思生命的意义、体味生命具有的原始张力、考察文明的痕迹与未来发展,成为我自做多情的一份责任。越研究远古的人类生活,越对今天的所谓“文明”感到沮丧,我甚至怀疑今天的文明到底是在走向下滑的无力、还是在走向希望的巅峰?而我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到底多少是知识本身的缺乏,多少是因为昨天太瑰伟以至于今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像从而不敢相信?对此我真的没有答案。但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2 21:52
目录
概述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