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站
南极洲境内的科学考察站点
南极科考站,南极洲境内的科学考察站点。
产生背景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迄今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和未被工业污染的洁净之地,是科学实验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同时,由于南极处于高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严寒、冰天雪地,而生物在低温状态下生长缓慢,形成了南极的生物种类不多且数量也少的特点。这使得南大洋食物链之间的相互依赖更紧密.也更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恢复。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倍受各国人民瞩目。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在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被提到了。 1991年10月4日,40多个南极条约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签定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要求对南极环境全面实施保护。有些国家主张把南极作为世界公园加以保护。
发展历史
为了保护南极环境,人们在南极地区划分了许多特殊保护区、科学兴趣区、特殊管理区、历史纪念点等等。考察队员要进入这些特殊保护区工作,都要经过特别申请和批准。
为了加强南极环境保护,还规定各国南极考察队都要设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要对考察队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的教育;各国考察船、考察站要建立污水、垃圾、油污和其它污物的处理装置.对各种垃圾、污物进行分类处理;要特别注意对南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不准把南极洲以外的动、植物种群引入南极,以免带入病、虫害。
如今人类在极地的活动方式,除了探险、捕捞和考察外.又多了一项旅游。据 1997年英国南极调查局不完全统计,1996年度有16船次和多架次飞机运送约9000人次去南极旅游.虽然游客行为受到必要的限制,但仍不可能不对南极环境产生影响。1989年1月,阿根廷的客货轮“天堂湾”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失事,将1000多吨柴油和汽油泄入海洋,造成大面积污染.而船上所载的就是去美国帕默站的游客。
此外.一些货船或旅游船往极地海域扔垃圾,而且大多是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垃圾.对极地环境破坏极大,考察人员曾亲眼见到一头海狮误吞一大块塑料,结果窒息而死。所以,在 1997年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呼吁,要抑制南极旅游和非政府活动,并且要以经济措施加强对南极旅游的管理。
主要规定
《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已由各南极考察国政府批准,即将生效,这是一部对南极环境及其生态保护最完全、最权威的国际性条约,它必将对进一步加强南极环境保护和促进南极科学研究显示巨大作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只剩下最后一块净土——南极!爱护地球。重视南极环境保护,就是爱护和重视人类自己。每一个来到南极大陆的人都要在这样一份承诺书上签字——“我将尽一切努力不对南极的环境造成污染,不改变和破坏那里的动植物.以此对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世界科考站一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5 10:44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