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度,
地理学术语,在地理学意义上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60度到南北极之间的区域。它是地球表面接受
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带,气候寒冷。
地理学意义上的高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人为界定的纬度位置。它是刻画太阳辐射分布的重要参考术语。由
太阳辐射引发的
大气环流,网带等现象,是其进行窠定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各种气候变化和现象等,是其反应的重要任务。为了粗略了解地球的表面位置,人们常常需要利用高纬度表达对
地理现象认识。
人们一般把地球表面的纬度按照纬度范围进行三等份。纬度数由赤道到南北纬度30度的范围称为
低纬度,在30度到60度的范围称为
中纬度。高纬度就是指从南北纬度60度开始到南北两极点90度的范围。高纬度的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表现是气候方面特别寒冷,由于引发的各种地貌现象如
南极冰川,特殊生物等。另外,
极昼极夜现象等。
高纬度地区由于终年
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气候寒冷,形成地球表面的主要寒冷地带。其气候主要有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又叫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纬度大约为北纬50°以北至55°或65°左右地区。
由于空气中
水汽含量不多,蒸发又弱,所以仍属于
湿润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是因为夏季温度较高,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有
气旋雨和
对流雨;冬季温度低,水汽含量小,又受下沉的大陆
反气旋控制,所以冬季降水少。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
森林资源丰富,常林业发达。
北冰洋与环绕极地的
亚洲、欧洲、北美洲
大陆边缘地区和
南极洲大陆与其环陆洋面地区的气候。其主要特点是终年低温,树木不能生长。
北半球,可以把树木生长的北限,作为
极地气候的南界。
北极大部为大陆环绕永冻水域。冬半年极夜期间,由于终日下垫面的
长波辐射,导致强烈冷却。夏半年
极昼期间,虽从
太阳辐射获得热量,但主要消耗于融化冰雪,故夏温仍低。只有在大陆边缘部分地区,夏季气温可达 0°C以上,但仍在10°C以下,这些地区可生长
苔藓一类的
低等植物,故又称为
苔原气候(相当于
柯本气候分类的ET型);北极的其余部分,气温终年在0°C以下,称作冻原气候或
永冻气候(相当于柯本气候分类的EF型)。在极夜期间,1~3月的气温几乎相等,在
年变化曲线上呈现平底形的
谷值。整个地区的全年气温在-40°C(冬季)到0°C(夏季)之间变化,其中以靠近
大西洋的欧洲
北极地区为最暖和(例如,
挪威的格林港3月为-19°C,7月为5°C,年降水量320毫米),其他极地区域1月
平均气温都低于-30°C。北极地区降水虽少,但因
云量多,蒸发弱,陆地上容易形成沼泽。
南极 南极洲高原常年被深厚的冰雪所覆盖,是全球最冷的大陆(相当于柯本气候分类的EF型)。
极地高压笼罩整个大陆,年
辐射差额除有限地区外均为负值,形成酷寒低湿的气候特点。在沿海和
南极圈附近,
年平均气温约为-10°C,内陆地区低达-50~-60°C。在
东方站,曾观测到-88.3°C(1960年8月24日)的极端
最低气温。
全大陆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剧减,平均约为120毫米。
南极地区气旋活动主要发生在大陆四周的洋面上,只在大陆西侧的部分地区,气旋才得以深入内陆。自大陆中央流出的气流,在沿海地区
年平均风速达到 15~20米/秒。由于终年冰冻严寒,除科学考察队外,
南极洲至今没有人定居。
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严寒,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短促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c以上。
年降水量300~600毫米,
相对湿度较高。
气温年较差大。本区为
极地大陆气团源地且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受不到
海洋气团调节。
东西延伸成宽广带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降水稀少,集中于夏季,但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却很高。
自然植被为
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中的动植物主要为耐寒
落叶松、
云杉等
针叶树,
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
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其它树种比较单一,不像
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那样繁多。动物多长着很厚的皮毛,如熊、狐、松鼠等。其中典型动物有
驯鹿、
紫貂等。
亚欧大陆:分布于从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起向东经
芬兰和前
苏联西部(南界沿列宁格勒——
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前苏联东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
可能蒸散量350mm与
极地长寒气候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