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三案指的是
明朝南渡之后,在新建立的
弘光朝发生的三大疑案,分别是“
大悲案”、“
太子案”和“
童妃案”,三大疑案均发生于1645年,严重削弱
弘光政权的凝聚力,为其快速灭亡埋下伏笔。
背景
明朝灭亡后,
朱由崧既以亲藩得继大统,对于最具帝位继承人资格的
崇祯三子自然惟恐其不死。早在1644年七月间就仅仅依据顾元龄的传言宣布太子和定、永二王已经遇害。
1645二月,正式下诏“谥
皇太子慈烺曰献愍,永王慈焕曰悼,
定王慈灿曰哀”,借以掩人耳目,杜绝民望。实际上,自从
大顺军在
山海关战败起,兵荒马乱,各方面的人士大抵都弄不清
崇祯帝三个儿子的下落。尽管在1644年冬,有“北太子”、“南太子”案,清初号称“
朱三太子”的案件层见迭起。
朱由崧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挫败了某些
东林—
复社人士拥立
潞王朱常淓的计划。围绕帝位的勾心斗角,并没有就此平息。弘光立国一年之内,先后发生了“妖僧”
大悲案、
太子案、“
童妃案”三大案。这三个案件表面上是孤立的,互不相涉,却都贯串着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政治背景。
三大疑案
大悲案
1644年十二月,忽然有个和尚来到
南京,自称是明朝亲王,从兵乱中逃出做了和尚。
弘光帝派官员审讯他的来历,大悲起初信口开河说崇祯时封他为
齐王,他没有接受,又改封吴王。声称“
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弘光君臣见他语无伦次,形迹可疑,严加刑讯,才弄清大悲是
徽州人,在
苏州为僧,确实是个骗子。经过
九卿科道会审后,将大悲处斩。
假太子案
1644年十二月,
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分,少年自称是
皇太子。抵南京后,高梦箕难辨真假,急忙送往苏州、
杭州一带隐蔽。可是,这少年经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引起人们的注意,背后窃窃私议。高梦箕不得已密奏朝廷,弘光帝派遣
内官持
御札宣召。
1645三月初一日,这个少年从
浙江金华到了南京,被交付
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第二天,弘光帝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
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
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大学士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一眼就看出是奸人王之明假冒。
王铎会同群臣审视后的奏疏是相当可信的。我们不应忽视,弘光立国之时许多官员曾经在崇祯朝廷上任职,见过太子
朱慈烺的并不止他一个。如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
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不认识;弘光帝“又命旧东宫伴读
太监丘执中往认。之明见执中,亦不识也。于是群疑稍解”。
从现存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员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没有人提出过异议。问题是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弘光帝位的合法性,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于是围绕着“太子”的真伪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越疑其真。
童妃案
这个案件的大致情况是:早在1641年,
李自成起义军攻破
洛阳,老
福王朱常洵被俘杀,世子
朱由崧侥幸逃出。经过长期颠沛流离之后,忽然时来运转被拥戴为皇帝。
1645年,
河南有一个姓童的妇人面见南明
河南巡抚越其杰,自称是德昌王(即朱由崧)的继妃,乱离中与朱由崧失散。越其杰和广昌伯
刘良佐深信不疑,一面奏报,一面派人护送来南京。朱由崧立即否认,宣布童氏为假冒。三月初一日,童氏送抵南京,下诏狱由锦衣卫审讯。童氏自述“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朱由崧批驳道:“朕前后早夭,继妃李殉难,俱经追谥。且朕先为
郡王,何有东、西二宫?”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按明朝典制,亲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员行册封礼。
童氏称入宫邸时朱由崧有东、西二宫已属荒唐,更不可能又有什么“曹内监”为她举行册封礼。朱由崧没有儿子,“玉哥”、“金哥”之说也是空穴来风。一些史籍记载,童氏在送往南京途中,地方文武官员纷纷拜谒,她举止轻浮,毫无大家风范,“凡所经郡邑,或有司供馈稍略,辄诟詈,掀桌于地;间有望尘道左者,辄揭帘露半面,大言曰:免!闻者骇笑”。童氏一案与大悲、假太子案基本相似,肯定她不是朱由崧的王妃,后来某些野史又说她是误认(如说她原为周王宫妾,或说是
邵陵王宫人),也有揣测她是在朱由崧落魄之时曾与之同居,但这些说法同童氏自己编造的经历都不符合。就案件本身而言,无论童氏是冒充,是误认,还是与朱由崧有过一段旧情,都不应成为南明政局的焦点。
结果
南渡三案极大削弱了弘光朝廷的凝聚力,一直闹到清军占领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方告平息。
影响
“
童妃案”和“
太子案”的喧嚣一时,实际上是某些东林—复社党人在幕后掀风作浪。历史上无赖之徒冒充头面人物屡见不鲜,即以南明来说,
永历初也出现了假弘光帝(一个和尚)骗得许多地方官的信任,但都没有像弘光一朝这样闹得乌烟瘴气。
究其根源,正在于东林—复社中的一些骨干分子视“门户”、“声气”重于国家、社稷,他们爱走极端,甚至惟恐天下不乱。在这些人看来,福藩继统等于万历以来自己在党争中最大的失败,因此一遇风吹草动,不管真相如何,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必欲推倒福藩另立新君才肯罢休。人们常常受旧史籍影响,以为东林—复社人士大体上都是骨鲠正直之人,其实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团体,其中光明磊落者固不乏人,但由于明末东林—复社名满天下,往往具有左右朝政的势力,许多追逐名利的人也混迹其间,变成一个大杂烩。东林—复社人士的“别正邪、分贤佞”实际上是自封“正人”、“君子”,为独揽朝政造舆论。由于他们当中的骨干分子为夺取权力往往采取阴谋手段,难以弄清详细情况,但对弘光帝进行人身攻击,借“
三案”大肆发挥的都是自命为东林—复社的“君子”,由此也可以看出其端倪,其中的主要代表是黄宗羲及其创立的
浙东史派,他和门户好友在当时兴风作浪对弘光朝廷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评价
林时对《南都三大疑案》:“洛阳既陷,福王常洵被闯贼所临,宫眷逃窜。世子由崧得一护卫军牵率过河,寓太康伯张皇亲第,人无识者。甲申四月,巡按中州御史
陈潜夫送至凤督
马士英处,遂同四镇拥立为弘光帝。登极后,太后亦自河北至。帝不出迎,群臣奉凤舆至内殿下舆,帝掖后至殿隅,密语移时,群臣拱立以俟,秘弗闻。半晌始下拜恸哭,人皆疑揣。乔大理圣任先生在班行目击者,曾面语余。或云:帝实非真世子,福藩有一
审理貌类,因冒认。语时戒勿洩,同享富贵。又云:入宫后,与帝同卧起。事真伪不可知,帝来时既不迎,逾顷始拜哭。而出奔时又不同行,自往
芜湖就靖国;太后偕马士英至浙,则事属可骇。一疑案也。”
金堡:“予闻弘光伪福邸也。福邸已被难,其妃有弟与一
内侍偕走,诈称福邸。既登极,内侍惧福不敢言。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马士英特欲立福邸翻东林之局,遂使东南半壁拱手以奉之清耳。”
戴名世:“呜呼,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诛哉!自当时至今,归怨于孱主之昏庸,丑语诬诋,如野史之所记,或过其实。而
余姚黄宗羲、
桐城钱秉镫至谓帝非朱氏子。此二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大略谓童氏为真后,而帝他姓子,诈称福王,恐事露,故不与相见,此则怨怼而失于实矣。”
杨凤苞:“及谓福王亦伪,乃出东林、复社爱憎之口”,“盖
阮大铖欲尽杀东林、复社诸君子,向后诸君子追憾其事,并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不已,复奋断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