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村
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下辖村
南糯山行政村隶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地处格朗和哈尼族乡东北边,距格朗和乡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沙石路面,距县20公里。东邻嘎东镇,南邻格朗和乡,西邻勐海镇,北邻勐宋乡。全村辖向阳寨、半坡寨、多依寨、姑娘寨、水河寨、石头新寨、石头一队、石头二队、丫口新寨、丫口老寨、永存村、尔滇、竹林、赶达村、通达村、茶园新村、新乐、南达、出戈一队、出戈二队、连山村、富新村、新路村、朝阳村、茶王村、南达村、茶圆新村等28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33.21平方公里,海拔1450.00米,年平均气温22.50,年降水量156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甘蔗、茶叶、蔬菜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600.00亩(其中:田2403.50亩,地22301.85亩),人均耕地6.00亩,主要种植粮食、甘蔗、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4080.4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29.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0亩,主要种植橡胶、茶叶等经济林果。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1016户通自来水,有18户饮用井水。有973户通电,有354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94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4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61户。
该村到镇政府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5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02辆,拖拉机481辆,摩托车1333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403.50亩,有效灌溉率为9.73%。
到2008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513户。全村有2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2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3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0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9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7.1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50万元,占总收入的87.89%;畜牧业收入50.17万元,占总收入的5.1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85头,肉牛275头);林业收入67万元,占总收入的6.93%;农民人均纯收入2239元,农民收入来源以种植业等为主。
人口卫生
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1034户,乡村人口4319人,其中男性2274人,女性2045人。其中农业人口4302人,劳动力2961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69人,参合率86.63%。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5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6个。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拥有教师19人,距离中学20公里。截止2008年底,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80人,其中小学生358人,中学生322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81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3209.3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人文地理
一、哈尼族基本情况介绍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居住格朗和的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和茶叶初加工。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格朗和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格朗和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二、社会经济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开拓祖国边疆山区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哈尼族所居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哈尼族种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从1952年起进行了民主改革,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则采取发展生产的方针。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各边远村组之间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区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大有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哈尼族聚居的格朗和哈尼族乡,各哈尼山寨有了学校,全乡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凭的达60%以上,初中入学率96.5%,99.82%的学龄儿童入了学。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有了乡有卫生所和各村组卫生室,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在各条战线上,本民族干部逐步成长,在州、县、乡各级党政机关中,都有哈尼族干部担任领导工作,实现了本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地理环境
格朗和哈尼族乡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唯一的哈尼族乡,现有人口15836人。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茶叶文化尤为发达。格朗和哈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南糯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独具特色的茶叶文化。在起伏连亘的南糯山中,上百年,甚至上千余年的古茶树,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四、民风民俗
(一)宗教崇拜
中国哈尼族固有的宗教。该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少数地区外,大多已进入封建社会。其宗教信仰仍保持其固有宗教的许多特点,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1.灵魂观念和丧葬仪礼
2.村寨祭祀
包括建寨、分寨和常年的定期祭祀三类。建立新寨时,十分重视寨址的选择。选定寨址后要卜选寨心,由祭司向四面撒铁渣,然后抛掷鸡蛋,以蛋着地破裂的地方为寨心,立木桩为记。寨心为祭司居住之地。迁寨由祭司率领,全寨同日搬到新寨址,临时搭棚居住。大家先帮祭司盖房,然后各家才自建房屋。凡属分寨,要先选出新祭司。村寨每年要立一次新寨门并举行寨门祭,祈求精灵保护全寨。寨门有三道:前门、后门和侧门。前门供人出入,后门为尸体出口。寨门横梁刻画虫、鱼、鸟、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每年九月各寨还有集体驱鬼活动,祭司领导全寨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内室外和寨内寨外,四处挥舞,最后将木刀悬于寨门上,驱鬼方告结束。
3.农业祭祀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
收获祭。包括尝新、收割和入仓的祭祀。尝新祭在稻谷黄熟时举行。西双版纳地区由祭司先尝新,然后各家才能尝新。尝新祭要用种在祭棚处的稻谷,同时备鸡、酒、茶以及将登场的瓜果蔬菜等祭祀祖先,并取回三穗稻谷挂于祖先灵台处。正式开始收割,要以酒、茶、饭、蛋为祭品,举行祭祀,并将最后收割的一丛稻谷挂在谷仓的横梁上。入仓祭先用糯米饭、鸡蛋、茶、米酒祭谷仓,然后举行入仓仪式。用于背谷进仓的背箩,下垫九片树叶,上盖男子上衣,要三进谷仓,才能正式装仓。开仓取谷时也有开仓仪式,由家长身负背箩进出三次。在第三次背出时,要抓三把稻谷还仓。以后每次进仓取谷,都须如此。
4.祭司和巫师
祭司的职责是主持公共祭祀。巫师有两种:一是专司葬礼和送魂,一是专为病人叫魂驱鬼。
(二)婚丧习俗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哈尼族人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回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对新人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家亲属用两指夹着一片笋叶,环绕方桌起舞,意在禳灾祈祥。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三)重要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主要是赶汤帕节、吃新米饭节、苦扎扎节及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1.赶汤帕节
2.吃新谷节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4.其它节日
勐海县的哈尼族,也有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各民族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五、文化艺术
六、饮食文化
哈尼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做调味品。哈尼族嗜酒喜茶,请客办席已具规模,用料广泛,技艺较高。
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是西双版纳哈尼族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入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
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这道菜是时下哈尼族风味餐厅中最时髦的风味菜肴。
所获荣誉
2021年11月,入选云南省2021年度美丽村庄建议公示名单(州市美丽村庄)。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22:55
目录
概述
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