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迪许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是英国剑桥大学的
物理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旧址入口实际上就是它的物理系。
剑桥大学
建于1209年,历史悠久,与
牛津大学
同为英国的最高学府。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于1873-1874年间,是当时剑桥大学的一位校长
威廉·卡文迪许
私人捐款兴建的。他是十八-十九世纪对物理学和化学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亨利·卡文迪许
的近亲。这个实验室就取名卡文迪许实验室,当时用了捐款8450英镑,除去盖成一栋实验楼馆,还买了一些仪器设备。
基本介绍
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即是
剑桥大学
的物理系,由
电磁学
之父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于1871年创立,1874年建成实验室。为纪念伟大的
物理学家
、化学家、剑桥大学校友
亨利·卡文迪许
,而命名为卡文迪许实验室。剑桥大学时任校长
威廉·卡文迪许
(第7代
德文郡公爵
)是亨利·卡文迪许的亲属,私人捐助了8450英镑以帮助实验室的筹建。麦克斯韦而后获聘为剑桥大学第一任卡文迪许物理教授(即实验室主任)。由于麦克斯韦的崇高地位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光辉历史,卡文迪许物理教授已成为如卢卡斯数学教授般备受尊敬且代代相传的荣誉头衔,已传至第九代。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包括
天体物理学
、
粒子物理学
、固体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催生了大量足以影响人类进步的重要
科学成果
,包括发现电子、中子、发现
原子核
的结构、发现
DNA的双螺旋
结构和x光的散射等,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英国是十九世纪最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
之一。把
物理实验室
从科学家私人住宅中扩展出来,成为一个研究单位,这种做法顺应了十九世纪后半叶
工业技术
对科学发展的要求,为科学研究的开展起了很好的
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化和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势。卡文迪许实验室后来几十年的历史,证明
剑桥大学
这位校长是很有远见的。
历史发展
创建人:麦克斯韦
负责创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是著名物理学家、
电磁场理论
的奠基人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他还担任了第一届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实际上就是实验室主任或物理系主任,直至1879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在他的主持下,卡文迪许实验室开展了教学和多项
科学研究
,按照麦克斯韦的主张,在系统地讲授物理学的同时,还辅以表演实验。表演实验则要求结构简单,学生易于掌握。他说:“这些实验的
教育价值
,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他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生易于依赖,而不敢拆成零件。”从那个时候起,使用自制仪器就形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传统。
实验室附有工厂,可以制作很精密的仪器,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很重视
科学方法
的训练,特别是
科学史
的研究。例如:他用了几年的时间整理一百年前H.卡文迪许有关电学实验的论著,并带领大家重复和改进卡文迪许做过的一些实验。有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但是后来证明麦克斯韦是有远见的。同时,卡文迪许实验室还进行了多项研究,例如:地磁、
电磁波
速度、电气常数的
精密测量
、
欧姆定律
实验、光谱实验、
双轴晶体
等等,这些工作起了为后人开辟道路的作用。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的继任者是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
。他在声学和电学方面很有造诣。在他主持下,卡文迪许实验室系统地开设了学生实验。188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
因被选为皇家学院教授而辞职,由二十八岁的J.J.
汤姆逊
继任。
第三任: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对卡文迪许实验室有卓越贡献,在他的建议下,从1895年开始,卡文迪许实验室实行吸收外校(包括国外)毕业生当研究生的制度,一批批的优秀青年陆续来到这里,在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研究。在他任职的三十五年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开展了如下工作:进行了
气体导电
的研究,从而导致了电子的发现;进行了
正射线
的研究,发明了
质谱仪
,从而导致了
同位素
的研究;对
基本电荷
进行测量,不断改进方法,为以后的油淌实验奠定了基础;膨胀
云室
的发明,为
基本粒子
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武器;电磁波和
热电子
的研究导致了真空
二极管
和
三极管
的发明,促进了
无线电电子学
的发展和应用。其他如
X射线
,
放射性
以及α、
β射线
的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卡文迪许实验室在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的领导下,建立了一整套研究生培养制度和良好的学风。他培养的研究生当中,著名的有
欧内斯特·卢瑟福
、
保罗·朗之万
、汤森德、麦克勒伦、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
查尔斯·威耳逊
、H.A.威尔逊、
欧文·理查森
、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等等,这些人都有重大建树,其中有多人得
诺贝尔奖
,有的后来调到其他大学主持物理系工作,成为科学研究的
中坚力量
。
第四任:欧内斯特·卢瑟福
1919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让位于他的学生
欧内斯特·卢瑟福
。
欧内斯特·卢瑟福
是一位成绩卓著的
实验物理学家
,是
原子核物理学
的开创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
更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
詹姆斯·查德威克
发现了中子,
约翰·考克饶夫
和
欧内斯特·沃尔顿
发明
静电加速器
,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观察到
核反应
,奥利法特发现
氰
,
彼得·卡皮查
在
高电压技术
和低温研究取得硕果,另外还有
电离层
的研究,
空气动力学
和
磁学
的研究等等。
后继者及现状
1937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去世后,由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继任第五任教授,以后是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和皮帕德。七十年代以后,古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大大地扩建了,研究的领域包括
天体物理
、
粒子物理
、
固体物理
以及
生物物理
等等。卡文迪许实验室至今仍不失为世界著名实验室之一。
应该指出,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能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做出这么多的贡献,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但是它创造的经验还是很值得人们吸取和借鉴的。
诺奖得主
卡文迪许实验室作为
剑桥大学
物理科学院的一个系,从1904年至1989年的85年间一共产生了29位
诺贝尔奖
得主,占剑桥大学诺奖总数的三分之一。若将其视为一所大学,则其获奖人数可列全球第20位,与
斯坦福大学
并列。其科研效率之惊人,成果之丰硕,举世无双。在鼎盛时期甚至获誉“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学发现都来自卡文迪许实验室。”
获奖者及主要成就: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
,第三代瑞利男爵(物理,1904)研究气体密度,并从中发现氩
约瑟夫·汤姆孙
(物理,1906)发现电子,认识到电子是
亚原子粒子
;(其子后来亦获
物理学奖
)
欧内斯特·卢瑟福
(化学,1908)发现了放射性的
半衰期
,并将
放射性物质
命名为
α射线
和
β射线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物理,1915)开展用
X射线
分析
晶体结构
的研究(25岁获奖,为最年轻得主)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物理,1917)发现X射线的
散射现象
弗朗西斯·阿斯顿
(化学,1922)借助
质谱仪
发现了大量非
放射性元素
的同位素,并阐明了整数法则
查尔斯·威耳逊
(物理,1927)发明
云室
,用以观察
α粒子
与电子的轨迹
阿瑟·康普顿
(物理,1927)发现
康普顿效应
欧文·理查森
(物理,1928)发现理查森定律
詹姆斯·查德威克
(物理,1935)发现
中子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
(物理,1937)发现电子具有波的性质(
约瑟夫·汤姆孙
之子)
爱德华·维克多·阿普尔顿
(物理,1947)发现高度约为150英里(241千米)的电离层,即阿普尔顿层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物理,1948)使用
反控制
云室观察
宇宙射线
约翰·考克饶夫
(物理,1951)使用
粒子加速器
研究
原子核
欧内斯特·沃尔顿
(物理,1951)历史上第一位人为分裂原子核的人,证明了原子
结构理论
弗朗西斯·克里克
(生理学或医学,1962)与
詹姆斯·杜威·沃森
共同发现了
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
双螺旋结构
詹姆斯·杜威·沃森
(生理学或医学,1962)与
弗朗西斯·克里克
共同发现了
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的双螺旋结构
马克斯·佩鲁茨
(化学,1962)与
约翰·肯德鲁
共同确定了
血红素
和
球蛋白
的
分子结构
约翰·肯德鲁
(化学,1962)与
马克斯·佩鲁茨
共同确定了血红素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化学,1964)确定了
青霉素
和
维生素B12
的结构
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
(物理,1973)预言并发现
约瑟夫森结
效应
马丁·赖尔
(物理,1974)首位获得
诺贝尔奖
的天文学家
安东尼·休伊什
(物理,1974)发现
脉冲星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物理,1977)同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发展出磁性和
无序体系
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物理,1977)同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发展出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
彼得·卡皮查
(物理,1978)发现
超流体
阿卜杜勒·萨拉姆
(物理,1979) 提出了通过
希格斯机制
使中间
玻色子
获得静止质量的电弱统一规范理论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
(生理学或医学,1979)成功进行
X射线
成像分析
亚伦·克鲁格
(化学,1982)使用
晶体
电子显微镜
研究病毒及类似物质的结构
诺曼·拉姆齐
(物理,1989)研发超精密
铯原子钟
和氢微波激射器
扭秤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于1789年测量
引力常量
时发明的物理仪器
原理
利用了两次放大法
1,尽可能地增大了T型架连接两球的长度使两球间
万有引力
产生较大的力矩,使杆偏转
2,尽力的增大弧度尺与系统的距离使小镜子的
反射光
在弧线上转动了较大角度
引力常量G=6.67*10^(-11)
演示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1789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利用扭秤,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
万有引力定律
的正确。 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实验原理
卡文迪许用一个质量大的铁球和一个质量小的铁球分别放在
扭秤
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有个小镜子。用
准直
细光束照射镜子,光被反射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标记下此时反射
光点
的位置。
用两个质量一样的铁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铁球。由于
万有引力
作用,扭秤微微偏转,但光束在远处形成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他用此计算出了
万有引力公式
中的常数G。
此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微弱的力的作用进行了放大,尤其是
光的反射
的利用。
参考资料
走进实验室|从这里走出30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掠影
.极目新闻.
Abdus Salam – Curriculum Vitae
.NobelPrize.org.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16:41
条目作者
小编
资深百科编辑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
Copyright©2024
闽ICP备2024072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