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峰
藏区八大神山之首
卡瓦格博峰,太子雪山主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处于世界闻名“三江并流”地区,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是全世界公认为最美丽的雪山,被誉为“雪山之神”。
景点简介
基本介绍
卡瓦格博峰,Kawakarpo
从云南省德钦县城沿滇藏公路北上,行至10公里处的飞来寺,只见澜沧江对岸数百里冰峰接踵绵亘,势如刀劈斧削,气势非凡。这就是声名遐迩的以卡瓦格博峰为中心的太子雪山。梅里雪山有太子13峰,卡瓦格博峰是最高的一座,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峰。卡瓦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民间更充满宗教意味,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
名称含义
藏文经典中称其为“绒赞卡瓦格博”,汉语意为“河谷地带险峻雄伟的白雪山峰”。在藏族语意里,所谓卡瓦格博,不单指最高的山峰,而是统指耸立的数座雪峰。在藏传佛教里,卡瓦格博赞神传说是噶举派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卡瓦格博峰是云南省六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内“三江并流”景观之一。十世班禅曾在峰前举行隆重法事,今已刻石立碑留下胜迹,供游人瞻仰。
《德钦县地名志》内写的是“这列南北走向的巨大山系是由梅里雪山和紧紧相连的太子雪山组成”。卡瓦格博并不是梅里雪山的主峰,而是太子雪山的主峰,梅里雪山的主峰是海拔5229米的说拉曾归面布峰。《云南省志~地理志》内明确写明了梅里雪山和太子雪山的范围。
地理特征
卡瓦格博峰如今仍是一座处女峰。早在1902年,英国登山队就曾首次挑战卡瓦格博峰。自1987-1996年,日本、美国及中日联合登山队相继向卡瓦格博峰发起挑战,均败下阵来。 1990年11月至1991年1月, 17名中日联合登山队员试图登顶,结果全部罹难,成为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惨案。17名勇士的遗骸直到1998年7月才被上山采药的当地藏民发现。据推测,是1991年1月3日晚至1月4日突发的雪崩造成的。17人长眠山上!
高不可攀的原因
卡瓦格博为何如此“高不可攀”?除了坡度陡和相对高差大等因素,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研究员从地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
梅里雪山的冰川主要受印度洋气流影响,属于海洋性冰川,有运动变化快的特点。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像一条通道,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峡谷可以深入到山中。印度洋的气流每年给梅里雪山带来大量降水,所以梅里雪山上的冰川虽然夏天融化得很多,冬天的降雪也足够补充。
天气变暖以后,冰川海拔较低的部位开始迅速融化,由于失去牢固的支撑,高处的冰常常大片大片地坠下来,而更高处的冰即使没崩塌,也会向下稍许移动一些。冰川不断地运动变化使冰层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雪崩。
卡瓦格博峰的冰川就是最典型的海洋性冰川。虽然登山者一般都会选择在冬季攀登,但卡瓦格博“好动”的冰川还是给登山者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困难。我们不知道那些殉难者当年到底遭遇到了什么情况,但是海洋性冰川的不稳定特性无疑是卡瓦格博难以登顶的重要原因之一。
禁止攀登的高峰
2000年,一个宣言被通过,卡瓦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民间更充满宗教意味,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这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山,将永远不允许被攀登。
山峰群
缅茨姆峰
缅茨姆峰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峰顶海拔高达6054.6米,范围30平方公里,积雪终年不化。而缅茨姆藏语意为“大海神女”,相传是卡瓦格博的妻子。据说威猛强悍、倜傥风流的卡瓦格博随千佛之子格萨尔大王出征恶罗海国(今印度一带),恶罗海国王出于缓兵之计,佯将美丽无比,艳若云霞的缅茨姆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想两人一见钟情,天地无双的威猛与绝世罕见的娇容化为一体,成了风雨与共的生死伴侣。卡瓦格博因缅茨姆的帮助很快征服了恶罗海国。后来夫妻双双又被格萨尔王派到该河谷地带来统领边地。当地还有一说认为缅茨姆是丽江玉龙雪山之女。
缅茨姆峰从不同的侧面看,形状也不相同。从东面观之,峰顶极似一尖削的金字塔。从东南面观之,则像一端坐的贵妇人,峰顶俊秀,气态高贵。也许是女神更偏爱鲜花的缘故吧,大自然将更多的鲜花装扮于神女峰脚下,皑皑雪峰之下就是成片成片的高山杜鹃灌丛,开花之时铺地似锦,更使雪峰分外妖娆。
其他山峰
缅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气质若兰,传说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峰顶海拔高达6054.6米,范围30平方公里,积雪终年不化。缅茨姆藏语意为“大海神女”,相传是卡瓦格博的妻子。据说威猛强悍、倜傥风流的卡瓦格博随千佛之子格萨尔大王出征恶罗海国(今印度一带),恶罗海国王出于缓兵之计,佯将美丽无比,艳若云霞的缅茨姆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想两人一见钟情,天地无双的威猛与绝世罕见的娇容化为一体,成了风雨与共的生死伴侣。卡瓦格博因缅茨姆的帮助很快征服了恶罗海国。后来夫妻双双又被格萨尔王派到该河谷地带来统领边地。当地还有一说认为缅茨姆是丽江玉龙雪山之女。缅茨姆峰从不同的侧面看,形状也不相同。从东面观之,峰顶极似一尖削的金字塔。从东南面观之,则像一端坐的贵妇人,峰顶俊秀,气态高贵。也许是女神更偏爱鲜花的缘故吧,大自然将更多的鲜花装扮于神女峰脚下,皑皑雪峰之下就是成片成片的高山杜鹃灌丛,开花之时铺地似锦,更使雪峰分外妖娆。”洛拉争归贡布“(藏语”红脸神峰“)则如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躲藏在缅茨姆身后。海拔5229米。
吉娃仁安(加瓦仁安):藏语意为“五佛之冠”,西藏境内叫“无头魔鬼峰”。因此山并列地排立着五个扁平而尖削的雪峰,很像菩萨戴的五佛冠帽,故名。位于面茨姆峰北侧并与之相连。海拔5470.5米,范围约10平方公里,终年积雪。
包乌杜吉。
布迥松阶吾学:海拔6000米,布迥藏语意为“小儿子”,传说其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此峰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之间,气势磅礴。其南、北两个坡面上的大冰瀑布尉为壮观。
乌格冬:又译作“巴乌八蒙”、“巴乌帕崇”:也称“英雄女儿峰”或者“将军峰”(沾迪吾修即玛兵扎拉旺堆也叫将军峰,注意区分),浑圆饱满,摄人心魄,海拔6000.1米。
巴乌八蒙的右侧是帕巴尼顶九焯峰(帕巴乃丁德朵峰):藏语意为“十六尊者峰”,海拔5880米。
八堆顶:海拔5157米。
主峰卡瓦格博: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海拔6740米。
说拉赞归面布(藏语意为”柏树山上最凶暴的红脸厉神“),又叫“布穷松吉吾学”: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边的一名卫士。藏文中“说”是指柏树,“拉”是指:山,赞归:凶暴的神,面布:红。这与山的自然地理特点极为吻合:此山基岩为紫色砂岩,故呈暗紫红色;此山气候复杂多变,夏天时有飞雪,垭口风速甚急;此山的高山灌木丛冷杉林带生长有大量高山柏灌木和乔木。山峰南侧的说拉垭口,是连接云南德钦和西藏左贡察隅的交通要道,是有文化蕴意和内涵的“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绕山朝拜太子雪山的“外转”路线所必经的最北垭口。每年的夏、秋季节,过往马帮、朝山者、农牧民络绎不绝。海拔5295米。
沾迪吾修:又译作“扎堆吾学”、“马兵扎堆吾学”、“玛兵扎拉旺堆”(又叫做“将军峰”、“黑头将军”、“无敌降魔战神”),海拔6365米,藏语意为“无敌降魔战神”。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东北方向的一名守护神。
奶日顶卡(又译作“乃日丁卡”、“来日贡卡”):海拔6379米,藏语意为“圣山顶”。当地百姓传说他是沾迪吾修脱放在一旁的帽子。
粗归腊卡(无首峰):海拔5993米,藏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山峰的形状很像踞据的黑熊的爪子。
芒框腊卡:海拔6400米。
太子十三峰---最高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海拔为6740米,是藏传佛教的朝圣地,传说为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龙区八大神山之首,故在当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号,是康巴藏民顶礼膜拜的“神山”。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洛克博士,称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
扎拉雀尼,海拔5429米,意为“十二战神”,相传是卡瓦格博在东方的十二名卫士。指白马雪山雪山群。由澜沧江西岸观看,可见从南到北并行排列着12座锯齿状的雪峰,峰峰壮丽,积雪终年不化。
相关传说
线条优美的缅茨姆峰,意为大海神女,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传说中,此峰为卡瓦格博峰之妻。卡瓦格博随格萨王远征恶罗海国,恶罗海国想蒙蔽他们,将面茨姆假意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与面茨姆互相倾心,永不分离。
又有人传说面茨姆峰为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瓦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雪峰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缅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纱。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身穿白色战袍、头戴银盔、骑着一匹雪白色的高头骏马、腰间挎着一支银色宝剑、脚踏白色长靴的喜马拉雅王太子——卡瓦格博,刚刚辞别了他的父王和珠穆朗玛等五位姐姐,巡游到这四莽大雪山附近,从老远的地方就听到了一位姑娘的优美歌声。他循声找到一位身着洁白的纱裙、长有乌黑发亮的长发和一双明亮而动人的眼睛、得如花似玉般美丽的仙女。她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观赏着左边清清的澜沧江水和右边的怒江之源,美丽的景色使她尽情地歌唱。卡瓦格博和喜马拉雅父王派来保护他的三位卫士,他们是:吉瓦林安、包乌杜吉和沾迪吾修。卡瓦格博王太子本来要去昆仑山拜会他的叔父,但走到这里却一下子被缅茨姆的美丽给迷住了。他再也无心去更为遥远的昆仑山了,索性就停留在这里不动了。而美丽的缅茨姆也爱上了王太子,他们一见钟情,谁也不想离开谁。可是偏偏卫士长包乌杜吉却因受喜马拉雅老王的嘱托,一定要王太子卡瓦格博继续前进,而卡瓦格博就是不走。包乌杜吉没有办法,于是他让吉瓦林安和沾迪吾修两位卫士守护者王太子,他自己跑回王宫去请示老王。老王一听非常生气,他让包乌杜吉赶快回去,告诉太子,不许他和缅茨姆要好,催他快去昆仑山。可王太子不听他的话,于是包乌杜吉便与吉瓦林安两位卫士遵照老王的命令站到缅茨姆与卡瓦格博之间,不让两位恋人在一起,更不许他们接近。老王还不放心又增派了宫廷的卫士官说拉曾归面布前来查看。可就在这时,吉瓦林安却偷偷地爱上了缅茨姆,而且常常调戏她。卡瓦格博一怒之下举起宝剑便去砍吉瓦林安,吉瓦林安用右手护头,一下子被砍掉了五个手指头。所以直到今天人们再也看不到吉瓦林安的手指头了,而只能看到一直残留有五个断指的手掌。
综述
太子雪山上大大小小的无数山峰,几乎都有其化身的山神与之相对应,山峰的名称同时也是山神名。山神的容貌、性格、气质等特点一定程度上是山峰的地貌及气候等地理特征的写照。同时山峰还是山神活动的领地、范围。
“太子十三峰”,峰峰雄奇,山山俊秀。其中最为著名的卡瓦格博、面茨姆、扎拉雀尼、说拉赞归面布等诸峰,东南西北遥相昂首,壮观雄奇,构成了祖国西南角滇藏交界区一幅绵长隽永的画卷。“太子十三峰”有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收入旧时西藏刻印的〈卡瓦格博语〉(经文)中,据说至今山下还有人家保存此书,视为珍宝,用金黄色绸缎包裹供奉于神龛之上。
传说
评价概述
卡瓦格博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云南最高最美的雪山。她所雄踞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是国家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这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仅约66.3公里。卡瓦格博既是地球历史上版块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质奇观,是“沧海变高山”的地史见证;又是生物南来北往的交汇处,是“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它还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每年有数十万滇、藏、川、青、甘等地乃至尼泊尔等国的信徒前往朝山转经。近些年来,卡瓦格博正以她无穷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卡瓦格博集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一体,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
庞大的卡瓦格博雪峰群,有著名的“太子十三峰”之说。站在雪峰对面的滇藏公路眺望,从南到北,可以看到依次排列的有:缅茨姆、吉娃仁安、布迥松阶吾学、卡瓦格博、玛兵扎拉旺堆、奶日顶卡、粗归腊卡等神山诸峰。
藏语意思
卡瓦格博,藏语意为白雪之峰,海拔高达6740米,范围40平方公里终年积雪。在藏语语言习惯中,卡瓦格博是主峰、山神及整个太子雪山概念的三位一体的称呼。在藏文经典中常称之为“绒藏卡瓦格博”。“绒”意为河谷地带,“藏”为神灵名,有强大、险峻之意,连起来即为“河谷地带险峻雄伟的白雪山峰”。此山自古以来受到藏民的崇拜,被列为藏区八大神山之一。
相关传说
卡瓦格博藏神传说是噶举派的保护神。元代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让迥多杰(1284----1319)曾来到卡瓦格博山脚下,为雪山进行加被开关,并著了一份圣地指南,由此卡瓦格博正式成为噶玛噶举派的一大修行圣地。而在著名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加岭之部》中记载:卡瓦格博神所管辖的雪山地区是密宗本尊胜乐轮的一片刹土和宁玛巴祖师莲花生藏经地。卡瓦格博为来到绒(今德钦一带)的格萨尔王收复后尊守佛界的居土界,成为了佛教的保护神,统领着千千万万的地面保护神,是绒地安定、吉祥幸福的保障。山神塑像常被贡于佛祖释迦牟尼像左侧,在转经道上的寺庙里,大多有卡瓦格博神身骑白马的英式塑像供人朝拜和瞻仰。
藏族经文
卡瓦格博山峰像一尊佩戴银盔玉甲的威武刚强的勇士,昂首蓝天碧幕。在流传于青海一带的藏族木刻经文〈绒藏卡瓦格博赞〉中这样说到:“(卡瓦格博)山体像坚竖的长矛,山尖似白色的多玛,色彩如悬张的白绸。右边的山如雄狮踞据,左边的山似玉龙翻腾,后面的山如鹏鸟展翅,前面的山似黑熊舞爪。绒藏卡瓦格博远望云雾笼罩,近看雪瀑纷飞,至前雪花飘扬`````”
峰群景色
的确,卡瓦格博山气候变化莫测,远观、近观及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景致。
从秋末到春初的季节,神山大多数时日处于朗朗晴空之下。一尘不染的碧空、洁白耀眼的流云,给人以无限的暇思和感慨。此时节奇幻的是神山上的云雾变化。黎明,大地一派空寂,天空无一丝云彩,雪峰在昏暗的背景中依然醒目。当橙色温暖的第一抹阳光照在雪峰顶上时,小鸟的喧腾就打破可这种寂静。再当阳光吻遍了山谷,这时谷地便回升起腾腾细雾,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并越升越高,在雪峰之下的阴暗针叶带形成了一条洁白的云带,藏民特称为“卡瓦格博献哈达”。此时是清晨8-9点左右,来到雪山对岸的飞来寺朝山烧香者最多,人人们都能够领略到此景为最大的福分。因为藏民在与神山的交往中,不断地给神山献哈达等器物。“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般规则,在人与神话的自然之间也未尝不是这样。随着太阳的升高,云带也不断上升,大致在中午时分,云朵会恰巧漂浮在卡瓦格博顶之上,此时此景,藏民又称之为“卡瓦格博打伞”。这种情景很难领略到的,因为云带升到高空,受风力吹拂,已断成云块,要恰好与峰顶凑在一起而又恰到处的机会是不多的。当地有人拍摄到这种情景的照片,视为珍宝供奉于自家的神龛上。
夏秋多雨季节,雪峰时常处于云雾缭绕之中,不时透过雾纱显露峥嵘,显得奇幻、神秘。此时节远道而来的香客们若能一睹卡瓦格博展露风采,心里顿感莫大的欣慰和满足,定要顶礼膜拜。令人称奇的还是十世班禅大师于1987年视察康区途经太子雪山时,在飞来寺煨桑遥庆的场景。当时的卡瓦格博峰顶正被厚厚的浓云裹住,一点也没有可能露面的迹象,然而,随着烧起的香烟袅袅升起,班禅大师手中圣水的缓缓下滴和口中经咒的念念诵颂,峰顶的浓云竟然层层敛去,就在大师手中的圣水快要滴完的一瞬间,卡瓦格博峰顶奇迹般闪现。敏锐的记者摄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这一神话般奇迹也就在藏区传扬开来。
卡瓦格博峰尚未有人成功登陆。
旅游信息
秋末到春初的季节,卡瓦格博峰大多数时日处于朗朗晴空之下。一尘不染的碧空、洁白耀眼的流云,给人以无限的暇思和感慨。此时节奇幻的是神山上的云雾变化。黎明,大地一派空寂,天空无一丝云彩,雪峰在昏暗的背景中依然醒目。当橙色温暖的第一抹阳光照在雪峰顶上时,小鸟的喧腾就可打破这种寂静。再当阳光吻遍了山谷,这时谷地便会升起腾腾细雾,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并越升越高,在雪峰之下的阴暗针叶带形成了一条洁白的云带,藏民特称为“卡瓦格博献哈达”。此时是清晨8-9点左右,来到雪山对岸的飞来寺朝山烧香者最多,人人们都能够领略到此景为最大的福分。因为藏民在与神山的交往中,不断地给神山献哈达等器物。“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般规则,在人与神话的自然之间也未尝不是这样。随着太阳的升高,云带也不断上升,大致在中午时分,云朵会恰巧漂浮在卡瓦格博顶之上,此时此景,藏民又称之为“卡瓦格博打伞”。这种情景很难领略到的,因为云带升到高空,受风力吹拂,已断成云块,要恰好与峰顶凑在一起而又恰到处的机会是不多的。当地有人拍摄到这种情景的照片,视为珍宝供奉于自家的神龛上。
夏秋多雨季节,雪峰时常处于云雾缭绕之中,不时透过雾纱显露峥嵘,显得奇幻、神秘。此时节远道而来的香客们若能一睹卡瓦格博展露风采,心里顿感莫大的欣慰和满足,定要顶礼膜拜。令人称奇的还是十世班禅大师于1987年视察康区途经太子雪山时,在飞来寺煨桑遥庆的场景。当时的卡瓦格博峰顶正被厚厚的浓云裹住,一点也没有可能露面的迹象,然而,随着烧起的香烟袅袅升起,班禅大师手中圣水的缓缓下滴和口中经咒的念念诵颂,峰顶的浓云竟然层层敛去,就在大师手中的圣水快要滴完的一瞬间,卡瓦格博峰顶奇迹般闪现。在藏文经卷中,梅里雪山的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均被奉为“修行于太子宫殿的神仙”,特别是主峰卡格博,被尊奉为“藏传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
从南到北依次为:
1、 缅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气质若兰,传说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峰顶海拔高达6054.6米,范围30平方公里,积雪终年不化。缅茨姆藏语意为“大海神女”,相传是卡瓦格博的妻子。据说威猛强悍、倜傥风流的卡瓦格博随千佛之子格萨尔大王出征恶罗海国(今印度一带),恶罗海国王出于缓兵之计,佯将美丽无比,艳若云霞的缅茨姆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想两人一见钟情,天地无双的威猛与绝世罕见的娇容化为一体,成了风雨与共的生死伴侣。卡瓦格博因缅茨姆的帮助很快征服了恶罗海国。后来夫妻双双又被格萨尔王派到该河谷地带来统领边地。当地还有一说认为缅茨姆是丽江玉龙雪山之女。缅茨姆峰从不同的侧面看,形状也不相同。从东面观之,峰顶极似一尖削的金字塔。从东南面观之,则像一端坐的贵妇人,峰顶俊秀,气态高贵。也许是女神更偏爱鲜花的缘故吧,大自然将更多的鲜花装扮于神女峰脚下,皑皑雪峰之下就是成片成片的高山杜鹃灌丛,开花之时铺地似锦,更使雪峰分外妖娆。”洛拉争归贡布“(藏语”红脸神峰“)则如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躲藏在缅茨姆身后。海拔5229米。
2、吉娃仁安(加瓦仁安):藏语意为“五佛之冠”,西藏境内叫“无头魔鬼峰”。因此山并列地排立着五个扁平而尖削的雪峰,很像菩萨戴的五佛冠帽,故名。位于面茨姆峰北侧并与之相连。海拔5470.5米,范围约10平方公里,终年积雪。
3、包乌杜吉。
4、布迥松阶吾学:海拔6000米,布迥藏语意为“小儿子”,传说其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此峰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之间,气势磅礴。其南、北两个坡面上的大冰瀑布尉为壮观。
5、 乌格冬:又译作“巴乌八蒙”、“巴乌帕崇”:也称“英雄女儿峰”或者“将军峰”(沾迪吾修即玛兵扎拉旺堆也叫将军峰,注意区分),浑圆饱满,摄人心魄,海拔6000.1米。
6、巴乌八蒙的右侧是帕巴尼顶九焯峰(帕巴乃丁德朵峰):藏语意为“十六尊者峰”,海拔5880米。
7、八堆顶:海拔5157米。
8、主峰卡瓦格博: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海拔6740米。
9、说拉赞归面布(藏语意为”柏树山上最凶暴的红脸厉神“),又叫“布穷松吉吾学”: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边的一名卫士。藏文中“说”是指柏树,“拉”是指:山,赞归:凶暴的神,面布:红。这与山的自然地理特点极为吻合:此山基岩为紫色砂岩,故呈暗紫红色;此山气候复杂多变,夏天时有飞雪,垭口风速甚急;此山的高山灌木丛和冷杉林带生长有大量高山柏灌木和乔木。山峰南侧的说拉垭口,是连接云南德钦和西藏左贡、察隅的交通要道,是有文化蕴意和内涵的“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绕山朝拜太子雪山的“外转”路线所必经的最北垭口。每年的夏、秋季节,过往马帮、朝山者、农牧民络绎不绝。海拔5295米。
10、沾迪吾修:又译作“扎堆吾学”、“马兵扎堆吾学”、“玛兵扎拉旺堆”(又叫做“将军峰”、“黑头将军”、“无敌降魔战神”),海拔6365米,藏语意为“无敌降魔战神”。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东北方向的一名守护神。
11、奶日顶卡(又译作“乃日丁卡”、“来日贡卡”):海拔6379米,藏语意为“圣山顶”。当地百姓传说他是沾迪吾修脱放在一旁的帽子。
12、粗归腊卡(无首峰):海拔5993米,藏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山峰的形状很像踞据的黑熊的爪子。
13、芒框腊卡:海拔6400米。
太子十三峰---最高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海拔为6740米,是藏传佛教的朝圣地,传说为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龙区八大神山之首,故在当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号,是康巴藏民顶礼膜拜的“神山”。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洛克博士,称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
卡瓦格博峰由于山体陡峭,终年冰雪覆盖,时有雪崩。浓雾、大雨、狂风,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有很多支中外登山探险队试图登上卡瓦格博峰,但尚没有成功的纪录。1991年1月,17名中日登山健儿在峰下不幸遇难。现在飞来寺立有纪念碑供游人凭吊英魂。
交通信息
从香格里拉县城每天有班车发往德钦;也可以包车。
从德钦包车到飞来寺车程大约20分钟。
山难纪录
简述山峰状况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在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的腹地,是云南最高峰。神山下的明永冰川是一座大陆性低纬度冰川,它从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穿越山腰的茫茫森林一直延伸到2000米的江边。对于登山界来说,海拔7000米以下的山峰不是被列入登山名单的,但只有卡瓦格博是例外。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几十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都被印上登山者足迹之后,唯有这座6740米的山峰仍然保持着她的圣洁,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拒绝人类的染指。在十几年前,这座山峰几乎不为外界所知,虽然历史上的最著名的茶马古道就经过这里远去西藏。1950年代,茶马古道衰落之后,滇藏交界处的德钦县仿佛天荒地远,从昆明出发,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达。1987年日本人向中国国家体委提出攀登卡瓦格博的申请的时候,云南省体委的人问北京:卡瓦格博在哪里?当地藏民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维护着世世代代所敬仰的神灵的寓所。直到1991年一次重大山难,才打破了神山亘古的宁静。
1987年8月
1987年8月的夏季,一支陌生的队伍开着越野车驮着大包小包来到了雪山下。村民不知道他们是谁,来干什么的。淳朴的藏族村民请他们喝青棵酒,打酥油茶,火塘边切下大块的猪膘肉款待来自远方的客人。与村民的好奇一样,这支队伍也对这座美丽的雪山和村民古老的生活方式惊叹不已,他们常常离开驻地到村庄里坐客,那里总有热情的村民和好吃的东西等着他们。他们告诉村民们,他们是来攀登梅里雪山的。村民们不知梅里雪山在哪里,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运动叫做登山。友谊一直持续着,直到藏民知道了他们的来历。
这支登山队,由中国和日本联合组成,主体是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是全日本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有着日本多家大财团的资金做后盾。队员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有8000米以上的登山经验,并配备了最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队长是日本著名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教授,副队长是中国登山家宋志义,他创造过无数次中国登山记录。登山队员包括了多个学科的科学家,从1987年至1990年,登山队用了两年时间对卡瓦格博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气象学的考察。虫草怎么挖?酥油怎么做?山上长什么植物?藏民怎么生活?都进入他们的考察报告。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了解神山对于当地人生活的意义。当藏民们终于知道了他们要攀登的梅里雪山就是他们心中的神山“卡瓦格博”,他们受到的震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称神山叫阿尼卡瓦格博,意思是卡瓦格博爷爷。既然是爷爷,你怎么能爬到他的头上呢。我们生活中一切都是他的赐予,山上的牧场养肥了牛羊,我们喝的每一滴水都来自山上融化的雪水。对神山不敬,神灵就会离开我们,灾难就会降临。”尼玛是位藏族民间人,他与当地村民成立了一个叫做卡瓦格博文化研究社的民间组织,是当地致力于保护卡瓦格博神山最活跃的人士之一。
随着登山队活动的进展,村民们终于得知,这群外来者不仅仅是科学考察,而是要爬上山顶,爬到他们祖祖辈辈顶礼膜拜的神灵爷爷的头顶上。善良的村民不知如何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史实记载
远在佛教尚未传入藏区的时代,卡瓦格博便是当地的苯教神山。在古老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样的记载到:雄师大王格萨尔从加地返回岭地的途中来到了卡瓦格博山下,当他在万花似锦的草场上跑马时,被卡瓦格博雪山山神迷惑到山中。格萨尔非常生气,正当他要把卡瓦格博雪山扔到大海那边去的时候,莲花生大师出现了,他告诉大王:“喂,世界制敌宝珠大王啊,这座卡瓦格博神山,是戎地胜乐吉祥宝轮的圣山,是我莲花生的圣地,是多、康、岭众生绕匝朝拜的地方。为了众生的事业,你不要生气。”史诗中唱到的“多、康、岭三地,就是现在的青海、西藏、四川和云南的藏区。得到莲花生大师的启示,卡瓦格博皈依格萨尔。在当地文化里,敬仰神山能够减少罪过增加积德,保佑家人及所有生命平安。
神山
神山在这里代表了藏族文化中人与生存环境最神圣的一致,对于像我们这样在政治信仰里长大的一代人来说,那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当地人反对之声的出现,张俊在村民与登山队之间费力地调解。张俊是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中方联系官,在争论扩大以后,他带着一批德钦县地方政府官员到了日本,目的是希望沟通当地人与日方的关系,尽管对于那次日本之行有许多不同的争议。争论的混乱出乎张俊的意料之外,在探险者眼里,无高不可攀的观念,在卡瓦格博神山下遭遇了文化尊严的挑战。在他看来,登山只是一项运动,没想到事情怎么会那么复杂,登山队进山要交进山费,那么多队员在当地的后勤供给要消耗老乡的农副产品,雇用人工骡马也会给当地人带来现金收入。在那么一个偏远闭塞不通公路的地方,要不是登山队进去,他们的药材、水果和蔬菜卖给谁。此外,这对国家的对外开放也有好处。日本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又是送越野车,又是送面包车。这又引来新的争论:老乡说:损害我们的神山,得利的却是外人。中方登山队的遗属后来回忆说,登山队每次进山都要遇到很多困难。实际上,直到今天,对于许多的当事者,他们仍然不明白争论的症结所在。在一片争议中,几经协商,国务院批准了登山计划。
1990年冬
1990年冬天来临的时候,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攀登路线。这一次,他们志在必得,一定要登顶。在神山对面的飞来寺前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出发仪式,队员们带着日本出发时当地寺庙送的护身符,又接受了喇嘛们的祝福。这次出发,就像他们的登山生涯中若干次出发一样,没有谁觉得它有不寻常之处。
12年后
在他们出发12年之后,有一张没有寄出的明信片。明信片经过冰川巨大力量的挤压和侵蚀变得有些残破,那是一位日本队员写给家人的,上面写到:“11月10日,从神户出港,经过天津、北京再次来到云南省。我们的登山队到今天已经在德钦8天了,现在是旱季,持续了10天的晴朗。11月27日,两队合流,12月初就要开始攀登梅里了,我们预定1月初登顶,我高兴地期待着回国以后的会面。”接下来的日子里,等待他们的是没完没了的浓雾和大雪,以及随时发生的雪崩,连卡瓦格博的影子都看不见。按照计划,一、二、四号营地的建立都很顺利,但在选择三号营地时,中日双方的队员之间发生了争议。中方认为,为了安全,营地应该建立在远离山脊的地方,可以避开雪崩区。日方认为,为了登顶节省体力,三号营地应该尽可能接近山脊中部的四号营地,如果后靠,离二号营地太近,就失去了三号营地的意义。双方都有道理,队长井上治郎只好派队员米谷上山做最终裁判。遗憾的是,米谷上山时,山上大雾迷漫,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井上队长决定,三号营地选择在中方意见靠前一点,日方意见靠后一点的中间位置。山难发生以后,三号营地的位置成了争议的一个焦点。实际上,三号营地已经经历过一次雪崩警告。段建新当时是登山队的伙夫,人手紧时也负责通讯。他在二号营地住了一个星期。二号营地与三号营地之间是一个三公里左右的缓坡,非常开阔,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三号营地的帐篷。那是在中午,伴随着一阵山崩地裂的巨响,那声音就像空气爆炸一样断裂,整个山体抖动起来。他冲出帐篷,看到三号营地上方的大冰川轰隆轰隆往下掉,崩塌下来的雪浪携着巨大的气浪直扑向三号营地。大约十几分钟,等气浪平息以后,3号营地才重现。他看到雪崩线在距三号营地约有几百米到1000米左右的位置停了位。这只是一个中型雪崩。发生在山难发生之前十几天。四号营地建立在海拔5900米的一个大冰壁前,登山队以此为基地,准备第一次尝试登顶。1990年12月28日上午11时30分,突击队5名队接近主峰背后的山脊,到达6200米的高度,这是卡瓦格博从未有过的攀登高度,三号营地的队友得到消息,敲盆敲碗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欢呼。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天气突然转坏,乌云遮没了山顶,风也开始刮起来了。在到达6470米时,中方队长宋志义感觉东南方向好像有云层向他们压过来。这时,峰顶就在眼前,垂直距离只有270米。随着乌云的到来,气温急剧下降。刹那间,5名突击队员被冻得浑身颤抖。紧接着,狂风怒卷,石渣般坚硬的雪粒,狠狠地抽打在人们的脸上。突击队迫不得已拉起了简易帐篷,以避风寒。暴风雪掠过帐篷,发出犹如砂纸打磨的声响。下午4点,风雪肆虐,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井上只能痛苦地命令:取消行动,返回三号营地。但此时,突击队下撤已经很困难了,山顶被黑云笼罩着,漫天风雪中,5名队员彻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路了。队员们几次试图冲出黑暗,都因无法辨别方向而被迫放弃。最后,井上队长只得让他们将剩余的食品集中起来平均分配,做好在山顶过夜的准备。
原尚武的日记
日本队员船原尚武在日记中写道:“天气越来越坏,风也越刮越大,卡瓦格博的脸躲在一大块很厚的云层中。我们坚持不住了,准备往下撤。”到了晚上10点15分,风突然停住了,乌云散去,月光把雪地照得亮堂堂的。11点13分,突击队安全地回到三号营地。这次突击顶峰功败垂成,5名队员大难不死。这次冲顶的成果,是观察了最后的地形,结论是: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难点了。为此,登山队摆酒庆祝,6470米,对攀登卡瓦格博峰来说,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了。藏民也得知登山队即将登顶的消息。村民们此时已经不再针对登山队了,而是将他们的不满对着卡瓦格博。尼玛还记得,那时老百姓不知该怎么表达他们的愤怒,他们说:“阿尼卡瓦格博,显示出你的神威吧,否则,我们就不再敬你了!”,成千上万的喇嘛以及藏民在飞来寺诅咒登山队,信仰的力量,以及各式各样的传说让这次登山充满了宿命的意义。
因暴雪推迟日期
鉴于28日冲顶的经验,登山队决定,登顶日期定为1991年1月1日。但是,从29日开始暴雪突至,天地一片迷茫,三号营地被死死封住。登顶日期不得不一再后延。在正常情况下,张俊每隔几天就会从二号营地与大本营之间往返一次。1991年元旦,张俊下山后就被满天大雪困在了大本营。他因此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看到二号营地的活着的人。
1月3日晚上,山上山下仍然像往常一样通过对讲机聊天。10点30分的通话中,山上的队员还在抱怨:这雪究竟要下到什么时候才算完。新雪已经有1.6米厚,差不多超过人了,张俊提醒他们每隔两个小时把帐篷周围的雪清理一下。
1月4日一大早,张俊醒来后,感到四周有一种出奇的安静,已经7点半了,居然没有听到山上的对讲机的声音。往常,山上的队员起得很早,五六点就开始吵他们。他打开了对讲机,对方没有声音。半个小时过去,对讲机的那头异样的安静。开始还以为他们睡懒觉,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本营的工作人员开始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拿着一部对讲机不停地呼叫着。三号营地17个人,都是很有经验的登山者,而且17部对讲机不可能同时出问题。9点钟很快就到了,和营地的队员失去联系这么长时间,是出发以来的四十多天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张俊要求向昆明报告,其他人不同意,他们开了个支部会议,说等到10点以后,再没消息再往上报。
雪崩
正在这时,大本营附近发生了一次不大的雪崩,这让焦急中等待的队员又平添了一丝恐惧。10点刚到,张俊就向昆明的指挥部做了报告。17位队友在一夜之间在就悄无声息的和大本营失去了联系,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多年来,张俊最忘不记的就是这件事,最不愿提及的也是这件事。等待救援的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几天。当时,中方日方的所有队员全都在山上,包括突击的、登顶的和指挥的,整个一个登山指挥系统全部在山上,大本营基本上是属于后勤人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等待。连日的大雪到了4号这天突然就停了,天空放晴,一丝云彩都没有。接下来的4天里,整个梅里雪山晴空万里。张俊无奈而伤感地说:“如果真有神灵的话,那神灵给了我们4天的时间,但我们没有抓住。等到飞机来了,救援队来了,天一下子就变阴了,连日暴风雪。这又成了一个最符合藏民反对我们登山的理由。”
搜救
最可行的救援是派直升机,但指挥部开了4天的会,最终告诉他们的结果是成都军区的直升机来不了,因为没有德钦县的地质、气象资料和加油点。天上的等不来,只能争取地面救援。经过7天漫长的等待,中国登山队派出的救援小组终于赶到大本营,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在仁青平措的带领下,日夜兼程从拉萨赶来。滇藏公路两千多公里路程,平日至少需要6天时间,他们两天就赶到了。遗憾的是,救援队到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搜索队。几天过去,山上的队员已经不可能存活了。两支队伍加在一起,十名顶级高手聚集一堂,但在铺天盖地的暴雪面前,冲击显得微不足道,他们选择了几条不同的上山路线,都失败了,只有西藏登山队到达一号营地,但无法接近二号营地。二号营地是关键位置,到达二号营地,就能知道三号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
1月9日,来了一架侦察机乘云层散开的瞬间,在高空飞了几个来回,拍了照片,三号营地所在位置有30万吨以上的云团样物体堆积,判断是雪崩。京都大学的救援队也到了,可是西藏队上不去,日本队就更上不去了。1月21日指挥部正式宣布17名队员失踪,搜救行动失败。22号救援队宣布撤离。
卡瓦格博难以攀登有着特殊的原因,横断山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低纬度雪山瞬息万变的气候,使它潜藏着致命的危险。
就在宣布搜救失败、指挥部下撤的当天,大本营附近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雪崩。一片宽300米、长400米的冷杉林,树的直径都在50厘米以上,在雪崩过后,杉树林齐刷刷地倒伏在地,一棵不剩。十几年过去,灾难发生时的恐怖情形依然如故。在那里放牧的老乡说:这是很奇怪的,这片树林并没有在发生雪崩线路上,仅仅是雪崩的气浪就把树林摧毁了。老百姓说,这是神山的又一次警告。然而,山难却使卡瓦格博越显神秘。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登山协会接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登山申请。对于登山者来说,雪山只是一个高度和海拔,攀登一座从未被攀登过的山峰,是很刺激的,尤其是这座山峰发生了登山史上如此著名的事件。出于对死难者的感情,云南省为京都大学登山队保留了五年的首登权。1996年首登权期限的最后一年,京都大学登山队再次进入卡瓦格博。
登山的争论升级
这次登山使得争论再次升级。
在当地人看来,侵犯神山就是侵犯他们的生活,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村民以他们的方式捍卫神山的庄严。山上每个村庄人全部下山,躺在路上的,躺在澜沧江桥上的,告诉登山队如果要攀登卡瓦格博神山先从他们身上踩过去。张俊仍然是这次登山的中方联络官。他无奈地说,与其说我们是登山队,不如说是工作队,整天就忙于调登山队与当地村民的关系,解决每时每刻都在出现的问题。我们太累了,太疲倦了,阻力太大了。他一连说了三个太字。
1996年再次登山
然而,最终使得1996年登山失败的,不是村民的阻挠,不是队员技术有问题,依然是冥冥之中支配一切的某种力量。就连自称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张俊也说,我们被老天捉弄了。
由于有1991年山难的前车之鉴,这次行动格外谨慎,进程也格外缓慢,1996年2月1日,登山队终于到达了1991年所建的四号营地的同样高度。登顶指日可待,但一个令人心忧的消息从万里之遥的东京气象厅传了过来:未来两天内将有一个巨大的暴风雪过程,可能要超过91年的那次降雪。他们寻问了中央气象台和云南气象台,结果是吻合的。在他们的头顶,乌云正在聚集,手中的气象仪也显示暴风雪就要来了。大本营开了紧急会议,马上命令山上的队员迅速撤营,能丢的丢,能弃的弃,只要能活着回来就行。本来从四号营地到大本营,要6天的时间,他们就一天跑下来了。就在队员们刚刚到达大本营的时候,他们同时接到三地的气象预报,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把云层吹走了,未来仍然是晴好的天气过程,队员们想重新开始,但已经不可能了。他们在飞来寺灌木丛中的十七勇士纪念碑前长跪不起,出发时在此发下的誓死登顶的誓言,经不住山峰的一阵风雪而永远地飘走了。1997年2月6日的《迪庆日报》写到,《读卖新闻》记者告诉中方队员:“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将永远放弃梅里雪山。”
参考资料
卡瓦格博峰.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00:35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