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利努姆战役(英文:Battle of Casilinum),又称卡希利努斯战役,是公元554年,拜占庭击败法兰克的一次重大战役。
纳尔西斯率领着1万8千人的东罗马军队在沃尔图诺河的北岸,由布提林率领着3万人的法兰克军队在沃尔图诺河的南岸。最终,法兰克军队全军覆没,而拜占庭据说只损失了80人。
战争背景
在公元552年的
塔吉那会战中,纳尔西斯击杀了东哥特王国国王
托提拉,将继任国王忒亚斯和余下残军包围在苏威火山附近,
查士丁尼也得以加上“哥提库斯”的荣誉,但经过战乱破坏的
意大利已是满目疮痍。
查士丁尼时代的意大利战争却尚未结束。早已涉入意大利的
法兰克人,对
拜占庭新收复的领地露出了野心和爪牙。此时法兰克王国由一代雄主克洛维的几个子孙联合治理,正处于鼎盛状态,国力强盛,成功击败了
西哥特人,占领了西哥特人在
阿基坦的首都纳尔邦(
纳博讷),将他们彻底驱逐到
西班牙,还吞并了
勃艮第王国。
法兰克人对东哥特与拜占庭帝国的战斗基本是处于坐山观虎斗的姿态。他们一开始许诺出兵支援查士丁尼,随后与东哥特人结盟,得以攫取东哥特王国在高卢东南部的土地。他们曾于公元539年发兵号称十万,攻击
贝利撒留,并把控制力渗入
波河流域。当纳尔西斯率军来征讨
东哥特王国时,法兰克军队做出帮助东哥特人防御的姿态,将半岛西北部的利古里亚据为己有,却并不真正与拜占庭军队接战。
战争起因
纳尔西斯已经基本平定意大利,但帝国对意大利的统治因税收偏重而不得人心,纳尔西斯的兵力因此分散以控制各地。这对法兰克人来说,正是摘桃子的时机。
虽然墨洛温王朝的缔造者——一代雄主
克洛维将王国分给数个子孙来管理。但在王朝的上升阶段,墨洛温家族还保持着惊人的团结,财力也充足。由于各地的统治者都是有力的领袖,他们能够有效地从地主手中征收到可观的赋税。
战争开始
553年,号称多达7.5万或10万的
法兰克大军于6月初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了意大利。他们的祖先曾长期作为辅助军团为罗马人效力,因此深受前中期罗马军团的影响,拥有强悍的重步兵。他们装备着刀剑和盾牌,以及能保护全身大半部分的锁子甲或鱼鳞甲,还有着独特的壶形头盔。和他们的罗马老师一样,法兰克人擅长使用标枪,他们还有独特的远程兵器飞斧,可以穿透西哥特骑兵的盔甲将对手斩落马下。
大军主要由
奥斯特拉西亚的梅斯王图德巴德派出,他是提奥德贝尔特一世的儿子,提奥德里克一世的孙子,克洛维的曾孙,拥有着几个王国中最大的领地。依靠接近黑森林的优势,图德巴德招募了不少装备一般但极为彪悍的
阿勒曼尼人加入军队。根据墨洛温王朝早期克洛维子孙共进退的传统,其他几个法兰克王国也发兵支援。
图德巴德并未亲自带兵,而是派出两名出身阿勒曼尼人领主的将军——洛塔尔(洛瑟、琉塔里斯)和布塞林(布提林)兄弟率领军队,但他给了他们充足的经费和物资来武装这支大军。
纳尔西斯的兵力分散在整个意大利半岛,而法兰克人的战兵应当接近五万。纳尔西斯派赫鲁利雇佣兵首领法尔卡里斯前去阻止,但对方却凭借其过人的蛮勇将后者击杀,迫使罗马人撤退至意大利中部。纳尔西斯不得不下令军队避入大城市自保,任由法兰克人在波河平原劫掠。
到了公元554年春,两名阿勒曼尼领主进一步将劫掠范围扩展到波河以南,并在罗马城附近分兵侵袭半岛的不同部分。
法兰克人缺乏攻坚手段,无法攻克大城市,却凭借浩大的军力扫荡了整个亚平宁半岛。洛塔尔经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抵达奥特朗托,所部却因瘟疫和水土不服而减员严重,又因为轻敌,在法诺(佩萨罗)城遭到东罗马守将阿塔巴尼(Artabanes)与匈人雇佣兵首领乌尔达克所率3000驻军的猛烈冲击,丢下大部分抢来的财物人口撤到波河北岸,洛塔尔公爵也死于战伤。如此一来,纳尔西斯要对付的就只剩下沿坎帕尼亚、卢卡尼亚南下,直至与西西里岛仅一水之隔的墨西拿海峡后返回的布塞林了。
在南意大利的卡普亚境内卡西利努姆城 (Casilinum)附近,纳尔西斯率领1.8万军队沿坎帕尼亚大道南下,成功在沃尔图诺河北岸截住了北返的布塞林的军队。这是
汉尼拔曾经用火牛阵逼退
费边的地方。这时由于夏季的炎热和传染病,布塞林军有一些死伤,还剩下3万人能够战斗。
布提林刚得知同僚战败和对手挡道的情报,就立即着手布置相关战斗事宜。他把营寨设置于距卡普亚不远的沃尔图诺河左岸(南岸),四周都环绕辎重车辆充当围栏,更外侧还挖有深深的壕沟。法兰克人甚至在通往军营的必经桥梁上,构筑了一座木制高塔以监视对手动向,其防御几乎堪称是密不透风。
战争经过
对峙
纳尔西斯也建立营寨紧守河岸,令对手无法渡河。由于纳尔西斯麾下的雇佣兵忠诚度缺乏保障,迫使他仍需较快解决法兰克人。罗马军中有位名叫查纳兰格斯的亚美尼亚骑士,就率小股骑兵突袭一伙转运粮草的法兰克辎重车队。随即又伪装成押运者的模样靠近桥梁,趁瞭望台上的敌军士兵尚未反应过来,将引燃的粮草投掷过去。
由于此时正值初秋,刚刚度过夏季干热炙烤的天气变十分适合纵火。结果,这座木制塔楼瞬间即被火焰吞没。更糟糕的是,碰巧刮起的大风又让火势迅速蔓延到整个石桥,迫使法兰克士兵都仓皇撤离。纳尔西斯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地轻松占领桥梁,同时也让布提林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瞬间土崩瓦解。纳尔西斯又授意一名赫卢利人假意叛逃到布提林大营传播罗马军队缺乏斗志的假情报,引诱法兰克人主动进攻。
战前准备
由于拜占庭军队沿着桥梁进到河流以南,正方便法兰克军队进攻,这本来就符合粮草不断消耗又急于返回的布塞林之意,东罗马帝国军队如今是背水一战的态势。
法兰克军队以极少量骑兵开路,将军队布置成一个楔形三角阵,其中战斗力最强的精兵手持盾牌密集排列在前部角尖位置。其他同伴则依次排列在他们两侧,一路向下延申组成楔两处斜边。因为交锋时,整个阵型就仿佛是一只拱嘴的野猪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猪突”战术。
两万多重步兵排成楔形的三角巨阵,如同钢铁铸成的移动城池,布塞林和他的亲兵构成最强的三角尖端。法兰克军人的盾牌联在一起,密不透风,而且盾牌上还突起矛尖,可以在将敌人向后推的同时杀伤敌人。
显然,安排这种阵型就是要将法兰克人的肉搏优势发挥到极致。事实上,此类战法在崇尚蛮勇斗狠的古代日耳曼人中也十分常见,屡屡出现于
塔西佗等古罗马历史作者的笔下。尽管表面上看似粗糙简陋,实际上对士气和训练水平都有相当要求。古日耳曼人也凭此招打败过无数阵型更为精密和复杂的对手。即使强如罗马军团,也险些有在斯特拉斯堡战役(
斯特拉斯堡大捷)中被一波流冲垮的经历。
不过,楔形阵的缺陷同样相当明显。只要受攻击者能在中央顶住重压,就能趁其后继乏力之机迂回包抄,从而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
法兰克人计划正面突击拜占庭军队的中宫,因为庞大的步兵阵列并不方便转弯。
纳尔西斯沿用了塔吉奈战役所用的战术并加以强化,这次他选择以骑射手组成两翼,两个侧翼各有3000名马弓手,十分宽大;而中央由步弓手列阵在步兵的背后,重步兵由东哥特王国降将Aligern指挥,中央阵线成半圆形,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打击法兰克人,其第二线有投石手等轻步兵。骑兵被纳尔西斯放在后方作为预备队,虽然罗马人拥有多于法兰克人的骑兵,但也并没有多出很多。指挥官本人则亲自坐镇右翼统辖全局。
另外,法诺之战的指挥官阿尔塔巴尼率领一支左翼分队,埋伏于战线外森树中。还有一支雇佣来的赫鲁利骑兵,用于应付战场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
但纳尔西斯千算万算,偏偏疏漏了来己方阵营中的内部矛盾。原来,这位罗马名将早先与赫鲁利雇佣兵之间爆发了激烈争吵。事情的缘由是一名脾气暴躁的赫鲁利骑士,因琐事而杀死自己的仆从。随后又因争辩时顶嘴触怒纳尔西斯,当即被后者施以捅穿肚腹致死的刑罚。由于未和其他赫鲁利人协商,此举也引起后者的一致抗议。此外,3支赫卢利人雇佣军的其中2支也得到了布提林的重金收买。雇佣兵首领辛杜亚尔甚至决定,以按兵不动的举措来抵制最高统帅的所有指令。本就心高气傲的纳尔西斯,更不可能放下脸面去向部属道歉。所以导致战事还未打响,自己麾下就先自乱阵脚。甚至有2个不忿他草率举动的赫鲁利变节者,提前将情报告知了对方,促使后者提前发动袭击。相当数量的赫鲁利人,更是直接加入了法兰克阵营。
血战
最初,法兰克-阿勒曼尼联军的攻击的确来势汹汹。虽然大多数蛮族不着盔甲、甚至靠赤裸胸膛来壮大声势,但仅凭他们发出的狂野吼叫就足以吓退意志不坚者。何况这些日耳曼人还精通各种武器,首先会在距离不远处投掷出“安贡尼”标枪,才顺势拿起趁手的双刃斧大肆劈砍。更有不少身强力壮者,能够单手掀开罗马重步兵的盾牌,直接把对手甩到很远的地方。甚至是可怕的悍不畏死者,会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追求同归于尽。由于缺少赫鲁利预备骑兵的支援,早已不复古典军团威名的东罗马重步兵完全无法应付,纷纷因重压而四散奔走。当第一线的盾牌阵被对手撕开口子,紧随其后的二线轻步兵们也立刻像惊弓之鸟般退散,与之相接的那部分步弓手也被压迫得迅速崩溃向后逃去。
但下马的赫卢利人预备队和其他的重步兵阻挡了法兰克军队的继续向前,而两翼的骑兵也转向做出冲锋的态势。
法兰克军队停止前进,将盾牌凑得更紧,做好迎击骑兵冲锋的准备。然而拜占庭骑兵们并不冲锋,而是停在离对方一百码的地方,向阵内倾泻着瓢泼般的箭雨。这就发挥了东罗马重骑兵最大的优势,他们既可以冲锋,也可以射箭,令敌人很难防范。
由于长期与重装的
萨珊波斯军队接触,拜占庭弓骑兵使用射速较慢但威力巨大的重箭,这种特殊的重箭头能够射穿法兰克人的盔甲。法兰克人并没有忘记当年
匈人肆虐带来的惨痛回忆,他们重视身躯的保护,但是罗马军队军事技术的更新换代还是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纳尔西斯让骑射手们以交叉火力避开法兰克人的盾牌,射击他们的身躯。加上正面步弓手们的射击,法兰克军队伤亡惨重,他们的飞斧和标枪却射程不足以命中拜占庭马弓手,更何况东罗马灵活的马弓手们还能移动闪避。法兰克人不敢轻举妄动,向侧翼前进有遭到全方面打击而阵势崩溃的危险,只得在胶着中等待拜占庭军队的箭矢消耗。但从箭雨持续了几个小时来看,纳尔西斯应当如同
卡莱战役中的
苏雷纳那样,准备了大车来运送箭矢。
右翼的法兰克人因没有注意到埋伏在树林里的东罗马骑兵,承受力相比左翼的同伴更不堪重负。在几个小时的射击后,有少数蛮族士兵心生畏惧地试图调头逃跑。但从作战时间之长来看,法兰克人的韧性非常可观。
然而,布提林布置于楔形阵三角尖处的精锐兵团,反而在己方形势不利后被激发起蛮勇之气。他们疯狂地冲击罗马人的正面防线,致使缺口进一步扩大,还再次冲散了不少马弓箭手。这也让布提林重新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关键时刻,此前因内部纠纷而拒不服从主帅命令的赫鲁利雇佣骑兵,竟出人意料地赶到战场。他们的首领辛杜亚尔在平息怒火后,自感十分对不起雇佣兵责任。而且由于日耳曼人崇敬武勇和鄙视懦弱的天性使然,让自己害怕别人会把拒不参战的原因归结为畏惧对手。
战争结果
辛杜亚尔的到来轻松阻止了蛮族猪突,进而将后者从罗马阵线上驱逐。然后和己方重骑兵合力,将他们全部合围在距河岸不远处的平地上,用箭矢和标枪对敌人进行单方面的屠杀。在箭雨和马蹄的收割下,鲜血染红了沃尔图诺河河岸的平野。法兰克人的统帅布塞林在战场上受到重伤,当场阵亡,3万名法兰克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据说只有5人得以逃脱。
60余岁的老将纳尔西斯凭借此战胜利,最终成功地慑服了意大利境内的所有反对势力。迫使自感复国无望的哥特残余部众悉数投降,从而实现了查士丁尼再征服亚平宁半岛的计划。此后,纳尔西斯在罗马举行大凯旋式,是最后一位在罗马举行正式凯旋式的将领。意大利的当地居民也终于能够摆脱长达20年的再征服运动荼毒,得以重新过上稍微稳定的生活。
至于失败的法兰克人,不仅遭受到惨重损失,还由于大伤元气而被迫放弃
利古里亚地区。随即又因陷入长期内部倾轧,只能放任
意大利先后成为东罗马帝国和
伦巴德人的战利品。直至两个世纪后,法兰克王国才在
丕平三世和
查理曼带领下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