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巴卡(前247年—前183年),
北非古国
迦太基统帅、行政官,军事家、战略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前247,汉尼拔·巴卡出生于迦太基,是迦太基将领
哈米尔卡·巴卡的儿子。他的童年正处于
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败给罗马之后,并没有彻底解决两国的争端。条约签订不久,罗马便违约从迦太基手中夺取了
科西嘉岛和撒丁尼亚,后来又以清剿海盗为名从北部侵入西班牙。
公元前237年,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为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决定出兵征服
伊比利亚半岛。根据史家
蒂托·李维的记载,当时汉尼拔才9岁,他央求与父亲同行,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与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同年初,哈米尔卡在迦底斯(腓尼基人最古老的殖民地)登陆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首先,他攻占了几座原来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旧城市,保证了迦太基人对海峡的控制权。接着,他又夺回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丧失的领地。经过九年的征战,哈米尔卡逐步征服了当地一些土著居民——伊伯利亚人和
凯尔特人。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如迦底斯、玛卡拉等都并入迦太基领土之内。哈米尔卡将获得的部分财富分给他的士卒;另一部分送交迦太基国库,以讨好元老院。为了扩充兵力,哈米尔卡还从当地居民中募集十五万军队,并用当地的物质补充了自己的装备,为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当公元前228年冬,哈米尔卡遭到当地原住民释放的火牛阵袭击,在与伊伯利亚人的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
哈斯德鲁巴(Hasdrubal)继任为统帅。
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今西班牙卡塔赫纳),并在公元前226年,与罗马定下条约,以
埃布罗河为双方界线,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
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此时,汉尼拔在是其骑兵部队的指挥官,积累了丰富的骑兵指挥经验。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刺杀身亡,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汉尼拔上任后,迅速征服了诸多西班牙土著和凯尔人的部族,将这些蛮族勇士纳入自己的军队。至于作为核心主力的北非士兵,也在一系列恶战中获得了锤炼。
汉尼拔也不只诉诸于武力,他还在当地收买各类支持者。他不仅拟订了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
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
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公元前221-220年,在两次夏季战役中,他出兵西班牙中部,征服了欧尔卡德斯人、瓦凯伊人和卡尔培塔尼人,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后方安全。
公元前219年春,汉尼拔又征服了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顾虑到汉尼拔日渐壮大的势力,罗马人与西班牙城市
萨贡托结盟,宣布此城为罗马保护地,西班牙的希腊城市埃普里也与罗马有合作。
因为萨贡托远处埃布罗河之南,汉尼拔认定此举违反了双方的条约,因此出兵将其包围。罗马人依据往日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向汉尼拔发出警告。但这恰恰是汉尼拔所希望看到的,对于汉尼拔而言,引发罗马人与迦太基的新战争,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所以他理直气壮的回复罗马使节:自己不会放弃对萨贡托的军事干涉。
在特使甩手而去后,汉尼拔猜测到罗马人一定会向迦太基本土施压。于是他先向本国元老院报告了萨贡托人的威胁,以及罗马人背地里对西班牙的狼子野心。何况从先前签署的法律条约来说,罗马对萨贡托的支持也不合理。因为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与罗马人有约在先,双方是以埃布罗河为界的,但萨贡托恰恰就位于这条河的南面。因此,在战利品和更多税收的诱惑下,巴卡家族在元老院内占据上风,将整个迦太基都拖入了战争泥潭。
得到进一步授权后,汉尼拔开始公开筹备自己的战争计划。大量来自内陆山地的部落民开始加入他的军队,北非的本土也派来了增援力量,甚至有幕僚从遥远的斯巴达赶来效力。
依靠罗马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东方的伊利里亚,汉尼拔获得了8个月的窗口期。他的军队将萨贡托彻底包围,迫使城里人在饥饿趋势下出城决战。最后,获胜的迦太基军头将多数成年男子杀害,并以劫掠来的财富犒赏雇佣大军。
罗马人在解决东部的
伊利里亚叛乱后,向迦太基发出通牒,要其将汉尼拔交付与罗马受审。面对汉尼拔此时如日中天的声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绝了罗马的要求,还准备接受战争。据古罗马历史学家
阿庇安说,当迦太基政府拒不交出汉尼拔时,罗马使者一手把他的宽袍兜起,一手指着兜起处,微微冷笑说:“迦太基人啊,我在这里给你们带来了和平或战争,你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迦太基人当即回答说:“不,随你高兴给我们哪一个”。于是罗马使者即向他们提出战争。迦太基人同声高呼:“我们接受战争”。
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揭开了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与此同时,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为了保证远征的顺利实施,汉尼拔在冬季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让他们休假回家。这些人在短暂享受了生活之后,必然花销大增,来年就非常乐于跟随汉尼拔去出征夺取财富。
同时,汉尼拔也将部分西班牙士兵调到北非本土驻防,换来北非的本土士兵参加远征军。这在增加核心部队的同时,也将不少
西班牙人扣为人质。汉尼拔的部队,也因此获得了不少来自
利比亚地区的希腊化战士。
在处理完西班牙士兵的问题后,汉尼拔接着派遣使者前往高卢各处访问诸凯尔特部族。他试图利用其对罗马人的仇恨,将他们全部拉拢过来。由于迦太基人早就和西班牙地区的
凯尔特人有交集,所以那些分布在
高卢的部落也表示愿意合作。又因为高卢是迦太基军队进攻罗马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些外交行动也有保护全军补给线和后方的意思。
罗马人本打算兵分两路:一路由执政官森普罗尼亚率领,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由执政官普布利乌斯·西庇阿率领,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使其不能援助非洲本土。
为了拱卫部意大利部分,提供远征西班牙的支点,罗马还打算在凯尔特控制区内新建2个殖民城市。这让高卢的波伊人非常不爽,他们决定拉上边上的英苏布里部落一起,加入反抗罗马的迦太基大军。
于是,部落联军打断了殖民城市的建造,进而围攻穆提纳城。随后又假借谈判之名,俘虏了三位罗马地方官员。在罗马军队企图发难之际,通过伏击的方式击溃了赶来支援的第四军团。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罗马人将原先调往西班牙的军团派去解围,另外再征召军团远征
西班牙。这一反复过程,也打乱了罗马人自己设定的时间节点。更让跋山涉水前进的汉尼拔,获得了额外的时间。
公元前218年夏季,两支罗马远征军才在舰队的护送下,分别航向西西里岛的利利卑和当代法国南部的希腊城邦马西利亚。其中指挥后一支部队的将领,就来自著名的西庇阿家族。
可汉尼拔却惊人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大军,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向意大利进军。
翻越阿尔卑斯
公元前218年4月,
迦太基元老院同意开战的消息抵达后,汉尼拔经过充分准备,决定远征意大利,他分出15000名士兵和21头战象,由他的弟弟
哈斯德鲁巴·巴卡指挥,留守西班牙。汉尼拔自己则率领九万步兵、一万二千骑兵和37头战象,从新迦太基(西班牙的卡尔塔根那)出发,经过伊培拉河,击溃了卡塔洛尼亚部落的抵抗。在那里,他遣散了一万多名军纪松散、战斗力较差的士兵,并且留下一万多名驻军,以巩固新开辟的地区。然后,他通过贿赂和强攻沿途凯尔特人等方式,率领包含5万步兵,9千骑兵越过比利牛斯山脉,沿高卢南岸向
罗讷河方向推进。
不久,汉尼拔的军队进抵罗讷河下游,离河口只有四天的路程了。由于不少部队不愿意追随而中途逃离,军队也已缩减至3.8万步兵,8千骑兵。这时,河的左岸集结了许多
高卢人,他们企图阻止汉尼拔渡河。而老西庇阿也带着军团抵达了隆河的出海口。
发现迦太基人抵达罗讷河西岸后,西庇阿为对手的进军神速而大吃一惊。他无法理解,对手是如何从众多凯尔特部族间快速通过。于是在将信将疑之际,西庇阿派出了300名骑兵前往侦查,自己留在军营中谋划着下一步作战计划。
罗讷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如果强行渡河,势必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于是,汉尼拔急中生智,想出如下计策:他毫不吝啬地将手头的财富都拿出来与首领们结交,从友好的凯尔特人手里购买打造船只所需要的圆木等材料,从当地居民中收买一切渡河的工具,还准备了大量木筏和其他一些简陋的小筏子。短短2天内,迦太基人就成功备足了渡河设备。
不是所有凯尔特人都对汉尼拔表示友好。这些部族不会不明白汉尼拔的目标是罗马人,但是对踏入自己领地的外人始终抱有戒心,害怕他们会破坏掠夺自己的财产。这样的情绪在几个部落间互相传递,最后转化为一支于把守河岸与迦太基人对峙的军队。
面对这样的情况,汉尼拔自知无法强行渡河,便决定立刻带领军队开拔。一方面可以寻找适合的新渡口,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陷入敌人的包围。三天后的一个夜里,大部分迦太基军队原路折返,继续和凯尔特人保持对峙。
与此同时,汉尼拔在暗地里又派遣大将汉诺率领一支强悍的队伍逆河而上,在四十多公里的地方,悄悄地渡到河的左岸,埋伏在高卢人营地的附近,并约定以篝火烟雾作为进攻的信号。当这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汉尼拔便率领主力开始渡河,并在右岸燃起一堆堆的篝火。高卢人拼命地抵抗,企图阻止汉尼拔渡河。埋伏在营地附近的迦太基军队,趁机烧毁高卢人的营房。高卢人大为恐慌,很多人舍不得自己的财产而赶回营地抢救,留在河岸的人则被数量众多的迦太基主力军合围歼灭,崩溃的高卢军队在混乱中逃散了。就这样,汉尼拔渡过了罗讷河。
由于汉尼拔也听说罗马军队抵达罗讷河河口,便派出500名努米底亚骑兵前去侦查。同时将波河平原和其他凯尔特部族的使者带到士兵面前,让他们亲口向士兵承诺提供充足的支援和物资以对抗罗马人。这样一来,迦太基全军士兵都获得了很好的激励。汉尼拔接着命令全军休息,到第二天才开始继续行军。
但负责侦查的
努米底亚骑兵,却很快带来了坏消息。他们同300名罗马骑兵遭遇,有超过一半的士兵被杀,其余人也只能仓惶逃回营地。这也意味着这群罗马骑兵很容易跟着溃退的努米底亚人,知晓汉尼拔军队的大概位置。汉尼拔也没有表现出慌乱,继续按照原计划于在次日拔营。
此后,迦太基军队一直沿着隆河的支流东进。在协调了几个忙于内战的部落后,汉尼拔又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新后勤基地。他还不顾众人的反对,准备在不管身后罗马军队的威胁,开始直接翻越阿尔卑斯山。这无疑是让其日后声名鹊起的一步险棋,也注定让第二次布匿战争无法成为一场短促的速决战。
老西庇阿在发现这个新对手的意图后,马上让自己的兄弟带着大部分军团继续沿海路进攻西班牙。自己则只和少数人从沿海低地折返。九月初,汉尼拔的军队到达阿尔卑斯山主要地带。
当汉尼拔率军通过波河,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就明白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是什么。除了平均3000米的海拔高度,还有山顶的终年积雪,以及大量几乎无法通行的崎岖道路。这些都在警告迦太基军队,大胆的计划将给所有人带来何等巨大的考验。
但既然被认为是不可能让大军通过的屏障,那么突破山脉就会给意大利北部的罗马人以极大震撼。毕竟,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无论在哪和迦太基作战都必须先跨过大海。北方的山南高卢区,是刚刚征服不久的待开发领地,不应该成为布匿战争的焦点地区。
于是,汉尼拔安排新争取来的凯尔特盟友保卫后方,接着开始攀登阿尔卑斯山。他极其谨慎地选择路线,认为山脉并非全然无法通过,居住在附近的凯尔特人便有过翻越先例。最后,选择了
阿尔卑斯山西南边阿洛布罗克斯人居住区,作为全军的上山突破口。
在迦太基全军行进在比较开阔的平地时,当地人非常忌惮他们的骑兵和战象,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但当远征军逐渐开始走入崎岖破碎的山区,附近居民便开始盘算如何袭击这群不速之客。他们迅速集结起了规模庞大的部队,依靠自己对当地的熟悉,赶在迦太基军人之前抵达了下一处高地。不过,勉强凑出的大军毕竟素质有限。埋伏的事情很快便被汉尼拔麾下的凯尔特向导发现,这次袭击便转而成为了强攻。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汉尼拔也只能让部队稍稍后撤。
汉尼拔并不死心,派出向导不断侦查凯尔特人的防御漏洞。他们注意到对手有非常固定的行事规律,一到夜晚便跑到附近的城镇休息。于是,汉尼拔命令全军在白天当着守军的面高调进军,吸引了附近守军的注意力,并在接近敌人的山脚下扎营。等到夜幕降临,就在营地里点燃大量篝火,继续迷惑对方。阿洛布罗克斯人在白天神经紧绷,到了晚上已疲惫不堪。结果,大部分人按照惯例到附近城镇休息。这个易守难攻的隘口,就这样被汉尼拔的精选突击队给轻易占据。
第二天早上,阿洛布罗克斯人才发现汉尼拔的诡计,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敌对行动。随着迦太基人的继续深入,道路再次变得蜿蜒曲折,整支队伍被拉得又细又长。阿洛布罗克斯人迅速追赶,从多处袭击这支首尾不能相顾的军队。危机时刻,汉尼拔还迅速调动之前挑选的精锐突击队,赶赴几处被袭击的地方。他们以居高临下之势,对阿洛布罗克斯人实施反突袭。一直到那些勇武的山民被击溃,整支军队才获得喘息之机。但清点损失后,汉尼拔意识到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量驮兽的坠崖。这意味着他的军队已丢失了赖以生存的各类物资。于是,全军转而进攻阿洛布罗克斯人的城镇,希望在那里获得必要的补给品。由于大多数土人的男丁都已经出征在外,所以整个城市几乎都不设防。汉尼拔的士兵得以用找来的各种食物,在敌人的城市里休整一天。
阿洛布罗克斯人的失败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阿尔卑斯山区的所有凯尔特部落。他们惊讶于迦太基的强大,纷纷派人赶来示好。汉尼拔不敢相信以背信弃义著称的他们,但也暂时找不到其他帮手。仅仅过了2天,这些“友好”的山民便又组织军队,在狭窄隘口袭击了迦太基士兵。他们不断砸下滚石,再居高临下的发动集团冲击。幸亏汉尼拔一直以警戒的状态行军,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这样的窘境一直持续到了夜晚,汉尼拔的大军才在艰难困苦之下,缓慢的向隘口突围。
之后的两天,迦太基人都停在原地休息。汉尼拔见状,立刻召开士兵会议。他拿出惯用的洗脑演说,给士兵们画起了大饼。急需望梅止渴的士兵,便暂时收拾心情,同意再度踏上征程。
很快,迦太基大军就抵达了阿尔卑斯山顶,将目标所在的北意大利尽收眼底。但汉尼拔和他的士兵却都高兴不起来,大量积雪和恶劣天气让下山道路变得艰难险阻。两次突如其来的山崩,也摧毁了本可以通过的山道,使其狭窄得连牲畜都无法通过。同时,绕开这条小道又非常困难,整个行军纵队就这样被困在原地。在大雪天的持续摧残下,一些人开始滑落掉下悬崖。
在这般危急时刻,汉尼拔再次发挥了个人才智。他决定砸石融冰,开拓道路。士兵们到附近砍伐大量树木,放在挡路的巨石上燃烧。等到温度急速提升,再用携带的醋和水浇灭炭火。急速的温度变化,立刻让石头在热胀冷缩的效应下崩裂。原先坚硬的石头变得容易锤碎,也就无法再阻拦迦太基人的下山道路。
但经历了15天的翻山越岭,整支迦太基远征军都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士兵们在饥寒交迫中摸爬滚打,大部分人都面黄肌瘦、盔甲残破。军马战象更是在饥饿中日渐消瘦,很难担负起正常的作战任务。鉴于这样的情况,汉尼拔再次让士兵们停下来休息。通过盘点,他发现自己带来的部队已折损近半。这样的损失让他印象深刻,因此在拉辛尼安石碑上记录下幸存者的情况。
这次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离开
罗讷河时的3.8万步兵、8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数头战象了。不久前刚被罗马人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山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马匹。
进入意大利
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大为惊慌。元老院接到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后,不得不放弃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他们命令科布列阿斯·西庇阿在
波河左岸迎击敌人。罗马军队在河西遇到了汉尼拔的侦察骑兵,双方展开了激战。优势在迦太基一边,罗马执政官本人身负重伤,险些全军覆没(
提基努斯河战役)。西庇阿只得率领残部渡到波河右岸,避免与迦太基人接战,等待第二支军队的到来。
当时,执政官森普罗尼亚正驻扎在西西里岛。当他听到西庇阿战败的消息后,立即率领二万五千名军队前来援助。汉尼拔对这支军队的接近故意不加阻拦,想用一次打击来消灭罗马这两支军队。森普罗尼亚求战心切,一心想夺取胜利的荣誉。因此,当他到达波河流域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同汉尼拔决战,妄图一举获胜,结束战争。西庇阿已经尝到汉尼拔的厉害,劝他暂时避免同汉尼拔正面交战,主张利用冬季训练军队,以便在来春寻找战机同汉尼拔交战。但是好大喜功的森普罗尼亚,对西庇阿的忠言相劝根本听不进去,并以联军统帅的名义向汉尼拔宣战。
针对敌方急于求战的心理,汉尼拔决定迅速歼灭眼前这股敌人,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夜间,他布置了一支由两千名步兵组成的伏击队伍,归他的弟弟玛哥率领,埋伏在长满灌木的岸边,以便从后面包抄敌人,切断敌人的退路。另一方面,他命令主力部队在营地燃起篝火,饱餐战饭,待命出击。天刚亮,汉尼拔就命令努米底亚的骑兵出击。迦太基的军队经过一整夜的休息,人强马壮,斗志旺盛,而罗马军队由于长途跋涉,又遭遇风雪严寒之苦,已经疲惫不堪。当努米底亚的骑兵和罗马的骑兵稍一接触,森普罗尼亚就命令他的军队涉水过河,在平原上列队,准备决战。
当交战开始,罗马人首先发起冲锋。但是,罗马人的马匹一见到战象,队伍就马上混乱起来,并开始向后逃跑。罗马步兵只好迎了上去。他们虽然很疲劳,但仍然勇敢地进攻这些庞然大物,用长矛刺伤它们,把迦太基的步兵逼向后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汉尼拔立即命令他的骑兵出击,从侧面进攻敌人。失去骑兵保护的罗马步兵顿时慌乱起来,并开始向后败退。此时,玛哥的伏兵也从后面包抄过去,切断他们的退路。在两面夹击下,罗马军队全线崩溃,一部分被杀,一部分死于激流之中,只有森普罗尼亚带着一万名步兵冲出包围圈。
这次战役,罗马损失惨重,四万军队只有一万人生还。而迦太基只伤亡四千人,充分显示了汉尼拔的军事才能(
特雷比亚河战役)。
波河流域的首战告捷,大大提高了汉尼拔的声望。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说:居住在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对他非常敬畏,“把他当作一个不可战胜的和最幸运的司令官”。据说,汉尼拔诡计多端,为了欺骗高卢人,他经常改变服饰和发饰,时而变成一个老年人,时而成为一个中年人,时而又变成一个青年人,使高卢人对他捉摸不定,产生敬畏心理。结果,有许多高卢部落投靠汉尼拔,并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
罗马在波河的失利,使人民非常震惊。公元前217年,平民不顾元老贵族的反对和阻挠,选举民主派的领袖盖约·弗拉米尼为执政官,负责统帅军队。另一个执政官是尼阿斯·塞维利阿,他是元老贵族派的代表。
塞维利阿前往波河流域。在那里,他接收了西庇阿的指挥权。弗拉米尼则率领三万步兵和三千骑兵,却保卫亚平宁山脉以内的意大利本土,企图阻止汉尼拔的进攻。
汉尼拔在波河流域战役之后,兵锋正旺。为了打击罗马有生力量,以获得更多的战利品,他挥师继续向意大利中部推进。当时,罗马元老院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中部地区。他们估计,汉尼拔向意大利中部进军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通过
阿里米努姆的山路;一条是通过挨特鲁里亚的山路。如果汉尼拔通过前一条路线,有执政官塞维利阿在那里把守;如果他通过后一条路线,则有弗拉米尼拦截阻击。但是,汉尼拔却选择了一条路程最短、然而也是最艰难的进军路线,即从波诺尼亚到披斯托里亚最近的路线。这是罗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在披斯托里亚和佛罗伦萨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沼泽地。汉尼拔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胜利地渡过了沼泽地,绕过了弗拉米尼布下的防线。
弗拉米尼万万没有料到汉尼拔会越过披斯托里亚沼泽地带,绕过他的防地。于是率军尾追,在特拉西美诺湖中了汉尼拔的圈套。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不到3小时汉尼拔的军队结束了战斗。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人阵亡,几千人被俘,仅剩6千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汉尼拔的士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士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士兵全部带上枷锁,立即释放了无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人。
汉尼拔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此时罗马人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敌人,他们选举
费边作为
独裁者。费边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不与
汉尼拔正面作战,以拖垮汉尼拔。面对此景,汉尼拔采取掠夺和突袭罗马补给基地的方略,激怒罗马人,迫使其应战。216年费边到期后被免职,同年春汉尼拔突袭了罗马重要的粮仓和补给基地
坎尼,罗马人在新任执政官的影响下,决定与汉尼拔决战。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
坎尼会战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僵局
意大利战争至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了解到要打败汉尼拔,惟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费边的消耗战略。罗马人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敌军,旨在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接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军事行动,公元前216—前214年在
诺拉之战被
马塞拉斯击退。公元前213年,汉尼拔攻克了南意大利城市
塔兰托(
塔兰托袭击战),又趁胜控制了除利吉姆外的全部
大希腊区城市。
仰仗地方城镇低效率的补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迟迟等不到迦太基的援军,无法取得与罗马相抗衡的资源等等因素,使得进军罗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小。汉尼拔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在琉卡尼亚消灭了一位百夫长领来支援围攻卡普阿的执政官普尔凯尔和弗拉克斯的8000援军,又在阿普亚利用伏击包围歼灭了1.2万罗马士兵,但同样在公元前212年,罗马攻占了投靠汉尼拔的
叙拉古(
叙拉古战役)。
退出意大利
罗马在两次围城后于公元前211年夺回
卡普阿(
卡普阿之战),并在西西里岛上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同时与希腊本土的
埃托利亚同盟(Aetolian League)结盟对付
马其顿的
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围攻之后不久便向联军臣服。
公元前210年,汉尼拔再次展现其战略天分,在
普利亚地区Herdonea之处重挫罗马军,并于公元前208年在Locri Epizephyri围城战中摧毁另一支罗马部队,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已渐渐夺回各地失去领土,并在公元前209年内攻下塔朗多,至此汉尼拔几乎丧失了其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再次进军普利亚,并在此等待与其二弟哈斯德鲁巴‧巴卡(Hasdrubal Barca)从西班牙带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一起进军罗马城。哈斯德鲁巴不幸地在意大利北部Metaurus被罗马军击败身亡(
梅陶罗河战役)。得此消息后,汉尼拔退至Bruttium,并在此度过他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最后几年。期间汉尼拔三弟Mago Barca在
利古里亚行动的失败,及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谈判的破裂,为汉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计划鸣起丧钟。
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
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败在汉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与其父同名)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返回迦太基
在汉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军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内的主和派打算与罗马商讨休战协议。主战派召回汉尼拔,恢复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汉尼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掌管由非洲军与汉尼拔从意大利所携佣兵组成的联军。
公元前203年,汉尼拔与大西庇阿在和平谈判中首次会面,尽管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军事才华,在罗马坚持指责迦太基违背第一次步匿战争后的合约之下,谈判宣告破裂。不久双方进行了关键性的
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与第二次步匿战争中其他战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迦太基在步兵数量上占了优势,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东
努米底亚王
马西尼萨倒戈加入罗马阵营之后,罗马军首次拥有了骑兵优势。虽然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但整体来讲迦太基仍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拥有为数八十的战象。
罗马的优势骑兵在战斗开始不久便击溃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 而大西庇阿设计的战术阵形轻易的化解了汉尼拔象兵的威胁。即使如此,双方仍进行了一场硬战,战情甚至一度显示汉尼拔即将获胜,但大西庇阿适时的重整其部队,与全胜调头归来的罗马骑兵向迦太基军前后同时进击。迦太基军的阵线至此崩溃,据估计此战迦太基损失了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伤,而罗马军总共只损失了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战败后对汉尼拔的军事能力失去了信心,于是随即向罗马投降,正式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战后罗马向迦太基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条款,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土,海军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盗的军船,并从此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流亡生涯
扎马战役之后七年,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推罗城,随之旅行至
以弗所,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
塞琉古帝国国王
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
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但听信内臣进言后的安条克三世不愿将任何重要职位交给汉尼拔,因此未予采纳。据
斯特拉波与
普鲁塔克所记,在这段期间内他亦花了一段时间在
亚美尼亚王国宫廷中,帮国王阿尔塔克西一世兴建新首都Artaxata。
服毒自尽
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锡德战役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
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
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
帕加马交战的
比提尼亚国王
普鲁西阿斯一世。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据推测是服用
鸦片自尽。
主要影响
战略特点
1. 正确制定战略计划,立足于军队的持久远征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时,汉尼拔拟定了一个早已酝酿已久的经过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的大胆战略计划。阿尔卑斯山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而且土著部落对于远征军也是一个威胁,要想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进入意大利,在上古时期是一件及其艰难而冒险的事情,但是汉尼拔坚信,翻越阿尔卑斯山尽管危险,但是却是一条以最短时间深入意大利本土的捷径,而罗马人也万万不会想到迦太基人会冒险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部意大利向他们发动进攻。同时他也确信,在政治上,罗马人与意大利人的联盟是在罗马武力压服下最终屈服的,一旦他所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出现在意大利半岛,由罗马人控制的意大利联盟必会分崩离析,导向迦太基阵营一边,因此汉尼拔确信翻越阿尔卑斯山,从陆地进攻意大利,把战场引入意大利本土是彻底战败意大利的最佳方案。
公元前218年4月末或5月初,汉尼拔率领由九万步兵、一万二千骑兵、几十只大象编成的军队从新迦太基(伊比利亚半岛东南海岸)出发,经过千难万险,排除重重困难,于9月末抵到达波河上游,虽然最后只剩下二万步兵和六千骑兵,但成功地将战场引入意大利本土,拉开了他百战百胜的序幕,事实也证明他在意大利的15年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几乎将罗马灭亡。
2. 大胆冒险,出奇制胜
汉尼拔战略思想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大胆冒险,出奇制胜,例如他在意大利北部取得胜利后准备转战中部,他既没有选择西线也没有选择中线,而是选择了一条行动最为艰难的路线——穿越亚平宁山脚下与伊达拉里亚平原之间一片人迹罕至的沼泽地,由于春天来临,积雪融化,阿尔诺河泛滥成灾,那里到处都是齐腰的深水,充满危险。但是这条路不仅最短,而且颇有作战经验而又有着丰富地理和节气知识的罗马军团指挥官理所当然将这条路线排除在自己的考虑之外,于是汉尼拔下定决心大胆冒险穿过这个沼泽地,并且第一个跳入泥水中,虽然这次行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汉尼拔的一只眼睛也几乎被沼泽的毒气熏瞎,但是却实现了他出奇制胜的战略意图。当他穿过沼泽地,兵临阿雷提翁时,弗拉米乌斯( 罗马军团指挥官)不禁大吃一惊,他完全没有想到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会选择这条路这么快就出现在他的左翼。
3. 善于正确判断军事政治情况并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
汉尼拔在敌国领土作战,仅仅靠自己从西班牙带来的军队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罗马军团抗衡,他认为要想最终征服罗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意大利的同盟者,让他们站到自己一边来。据他掌握的情况,罗马尽管控制了意大利,但绝大部分地区是被罗马征服以后作为同盟者加入罗马的,因此这不过是一个形式上的统一,实质上是松散的国家,是一股强有力的反罗马势力。他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通过打胜仗让意大利同盟者对罗马的实力信心发生动摇,让这些同盟者主动倒向迦太基,汉尼拔此措施的效果非常好,例如
坎尼会战后,阿普利亚的许多城市、萨莫奈的山区部落、路卡尼亚、布鲁蒂乌姆等叛离罗马,至于那些没有主动归顺的,他只好通过军事行动来瓦解了,如加普亚、他林顿等地区,汉尼拔夜袭他林顿后,意大利南部的梅塔蓬图姆、图里、以及赫拉克里亚也相继脱离罗马。
为了瓦解罗马人和同盟者的友好关系,汉尼拔对俘虏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例如在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后,“他( 汉尼拔)很仁慈地对待罗马同盟者,没有勒索赎款人而释放他们回家,以便安抚他们的市镇,但是他扣留所有的罗马俘虏”。汉尼拔软硬兼施争取了大量的友好城市,而这些地区后来都成为了他的主要兵源和补给基地。
4. 关注战略后方和供应基地的稳定
汉尼拔远离故土在意大利作战,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国领土、兵力较少的军队,因此要想战胜罗马,必须要保证战略后方和供应基地的稳定,否则他的军队孤立无援,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确保后方安全,防止罗马对迦太基和西班牙袭击,汉尼拔在远征意大利之前,对后方的防御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首先他把利比亚人派回非洲,以便开战后让人民提供援兵;其次,他安排他的弟弟哈士多路巴接替自己在西班牙所担任的职务,代他行使指挥权,以对抗罗马的进攻;最后,他互换了驻西班牙与利比亚的军事部队,以此来加强北非和西班牙对迦太基的忠诚。据古典作家记载,汉尼拔派往非洲的军队包括1.385万名轻装步兵,870名巴利阿里投掷兵和1200名多民族组成的骑兵,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防守迦太基,另一部分则驻扎在北非的各个战略要地,汉尼拔留给弟弟哈士多路巴1.185万名利比亚人、300名利古里亚人、500名巴利阿里人的步兵,450名迦太基人和利比亚人、800名努米底亚人和摩尔人以及300名西班牙伊列尔吉特人的骑兵,共1.42万名战士和21头大象,汉尼拔还留下一支舰队,2艘四列桨战舰和5艘三列桨战舰。此外,汉尼拔在意大利作战的十余年,也经常建议迦太基政府一定要注意确保西班牙后方的安全。
战术特点
1.善于捕捉战机利用新方法出奇制胜
汉尼拔在意大利能百战百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抓住时机,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例如,提挈努斯河战役之后,公元前218年,老成持重、作战经验丰富的西庇阿正在养伤,罗马军队的指挥权落到了狂妄自大、急躁鲁莽的森普洛尼乌斯手中,罗马军团的指挥官长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汉尼拔抓住此时大好机会,选好作战地点,首先他命令弟弟玛哥率2千伏兵先行潜伏在战场右倾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同时给他们配备好向导,规定好发起进攻信号,为了将罗马军队引诱到玛哥的伏击地点,汉尼拔先派出一支努米底亚骑兵渡过特雷米亚河,直捣罗马人的军营,并向罗马兵营投掷标枪以引诱敌军出战,森普洛尼乌斯不知是计,果然上钩了,结果被汉尼拔打败。特雷比亚河战役是汉尼拔战术的辉煌胜利。
2.充分考虑利用地形和气候特点
例如,在亚平宁山西麓意大利中部有一个淡水湖叫特拉西美诺湖,它三面环山,一条狭窄的小路顺着注入湖内的小河延伸,随后沿湖北曲折向前,汉尼拔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绝妙的伏击地,路南是深不见底的碧蓝湖水,路北是一个倾斜的山坡,路中恰好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小平原,东西长约4公里,宽约1公里,迎面挡着一道约50公尺高的小山梁。汉尼拔发现半月形的小平原犹如一个大布袋,袋口就是山梁之间的路口,于是心中大喜,一个围歼敌人的计划在脑中形成,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派西班牙人和利比亚人在山梁上面扎营,巴利阿里人和其余的轻装步兵在山坡后排成一线,居高临下俯瞰特拉西美诺湖,派骑兵和高卢人隐藏在峡谷入口处及其附近,只等罗马部队进入山湖的小平原,就封锁入口,扎紧“口袋”。汉尼拔下令,在罗马军队未全部进入口袋之前,一律不得私自出击,违令者格杀勿论,公元前217年6月21日早晨,弗拉米尼乌斯率领军队排着一字纵队进入峡谷,汉尼拔一直耐心地等到罗马军队全部进入口袋才发出战斗信号,首先是正面山丘上的利比亚人和西班牙人开始俯冲罗马的先头部队,随后迦太基军队从侧面杀出,山后的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人步兵则立即封锁袋口,攻击罗马军队后卫,长蛇阵的罗马纵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目瞪口呆,喊杀声震荡在特拉西美诺湖上空。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以迦太基大获全胜而告终,罗马及其同盟者死亡人数高达1.5万人,汉尼拔只损失了1500人,而且其中大多数是高卢人,特拉西美诺湖战争是汉尼拔战术成功的又一次典范。公元前216年夏,为了截断罗马的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率领军队来到罗马粮仓坎尼城堡附近,准备和由罗马执政官鲍鲁斯与发罗二人所统领的大军决一胜负,他了解到这里大约在中午时分有强烈的东南风,以此他让整个部队背向东南展开,并在一个有许多树林的山谷中埋伏了一只骑兵和轻装步兵,命令他们在双方交战并刮起东南风的时候,立即袭击敌军的后区,战斗打响后直到时进中午,一阵令人目眩的东南风刮起来了,狂风卷起大量尘土扑向罗马人,罗马士兵两眼被风沙所迷,睁不开看不清,投射的剑石也因逆风使速度变慢,力量减弱,迦太基投射的剑石因顺风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强,大大增强了杀伤效果,汉尼拔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大败罗马军团,他因此会战而名垂青史,成为无可争议的“战略之父”。
3.“兵不厌诈”“上兵伐谋”
汉尼拔夜袭他林顿,是古代世界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成功的“兵不厌诈”“上兵伐谋”的典型战例。公元前213年春,汉尼拔据情报消息,他林顿的罗马守城官李维乌斯准备在城市中心广场缪斯神庙举行宴会,于是汉尼拔决定与其在他林顿的内应里应外合夺取他林顿,他决定采取“瞒天过海”的计谋来麻痹敌人,他佯作休战,将迦太基后营撤到距他林顿三天行程的地方。在宴会日到来之前,汉尼拔先派出一支约80人的努米底亚骑兵向他林顿方向前进,沿途劫掠粮草,以此制造假象使罗马人误认为他们是一支外出劫掠的征粮部队,随后汉尼拔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支由1万名步兵和骑兵组成的迦太基主力部队转移到距他林顿城约25公里的一个峡谷隐蔽起来,罗马守城指挥官李维乌斯得知汉尼拔派遣努米底亚骑兵大肆蹂躏他林顿附近时,认为这是在蔑视罗马军队和他本人,但他却丝毫没有发现迦太基人的主力部队,李维乌斯天真地认为汉尼拔还在他的大营中,同一天夜晚,汉尼拔与内应(斐雷梅努斯)接上头,双方约好在子夜时分偷袭他林顿,此时的李维乌斯从白天起一直就在缪斯神庙举行宴会,对汉尼拔兵临城下的准备一无所知,宴会结束后李维乌斯有一群护从送回家,这些护从中又虚度是汉尼拔的内应,其中有一路内应为汉尼拔打开了城门,他就这样率领迦太基军队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进入他林顿,汉尼拔下令:除了他林顿人之外,对于罗马人一律格杀勿论,汉尼拔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偷袭他林顿,这比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强攻战术无疑要高明得多。
4.充分了解敌情,建立了完善的谍报系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汉尼拔几乎每次作战之前都会派自己的情报人员打探敌情,甚至他自己也经常化装和戴假发,亲自收集情报,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周密细致快速的准备战斗,这是他在意大利百战百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历史评价
古罗马史家尼波斯:假如真的没人怀疑罗马人的勇敢超过其他所有民族的话,那么就不能不承认,正象罗马人以武力胜过一切民族那样,汉尼拔以才智胜过其他军事家。因为他在意大利同罗马人战斗时,总是胜利而归。如果他没有被本邦人的嫉恨所削弱,那么他似乎有可能打败罗马人。
德国思想家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一位“特别喜爱攻击的统帅”。骑兵从来没有树立过象在这两位伟大的统帅下(指汉尼拔和18世纪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所树立的那样的丰功伟绩。”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
吴于廑:汉尼拔是一位在世界古代军事史上可以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和古罗马的凯撒并驾齐驱的军事统帅。
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汉尼拔在意大利南征北战15年,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罗马,从来没有失败过。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杨俊明:汉尼拔是古代对军事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军事家之一。其战略思想高人一筹,他是无愧于“战略之父”这个称号的。其战略特点是:善于正确判断军事政治情况并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分化敌人;经常关注战略后方,保障交通线和供应基地的稳定,周密组织侦察,深入研究战区的各种情况,正确制定战略计划,立足于军队的持久远征,他的战术特点是: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周密、细致、迅速地准备战斗;勇敢地机动兵力,力求全歼敌善于捕捉战机,运用新方法出奇制胜:充分考虑地形特点。在西方历史上,只有凯撒、
苏沃洛夫、拿破仑等人可与之媲美。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是世界上最崇高的失败者。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否定其杰出军事家的地位。
轶事典故
公元前216年8月,汉尼拔在意大利东南沿海的卡内地区,以步兵4万余人、骑兵约1万人的兵力,与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统率的8万步兵、7000骑兵作战。面对强敌,汉尼拔决定巧借风势助战。当时当地正处于风季,每天中午常有强劲的东南风沿海袭来。据此,他在部署阵势时让部队背向东南,利用顺风作战,使敌方陷入逆风作战的不利境地。
8月2日,双方交战至中午时分,果然东南风大作。这时,汉尼拔军向敌军投射的矛、箭、石头,由于顺风而速度加快,力量倍增,大大增强了杀伤效果。而罗马军投射的矛、箭、石头的作用则相反、同时由于东南风刮起风沙尘土,将士既看不清对方,不能准确地使用手中武器,又难于躲避对方投射过来的矛、箭、石头,阵势一片混乱,死伤惨重。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7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执政官阵亡。而汉尼拔军仅伤亡6000人,大获全胜。
人际关系
父亲
人物争议
关于汉尼拔·巴卡死亡的确切时间存在争议,但历史学家
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十二岁的
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