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
生活东欧、高加索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
匈人(拉丁语:Hvnnvs,英语:Huns),是一支生活在东欧高加索中亚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最早关于匈人的记载出现2—3世纪的里海沿岸,他们在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连续击败阿兰人日耳曼人等氏族公社时期的民族,并入侵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助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欧洲奴隶制度的崩溃。
来源
罗马史料记载的匈人,最早记为Hunnis,是古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所作的《地理》一书,写到了这是一群居住在里海北岸的游牧民族
匈人在公元4世纪击败阿兰人哥特人后进入欧洲,一度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三次入侵亚平宁半岛。匈人的战争目的仅限于掠夺,并没有形成行政制度。匈人帝国也在阿提拉死后迅速分裂,各部族最终消融于东欧大地,其混血后裔是保加利亚保加尔人
尽管匈人帝国昙花一现,但为了防备匈人的进犯,东、西罗马帝国都启用了大量哥特人和日耳曼人做雇佣军。雇佣军的势力一天天庞大起来,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掉西罗马帝国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社会在欧洲崩溃了。
发展历史
阿兰灭亡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人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人。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人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向西方进攻。
民族征服
374年时,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国家。它辽阔的疆土东起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涅斯特河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涅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人联同被征服的阿兰人,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土,曾被东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内乱以致东哥特人屡战屡败,终于375年投降。
东哥特人灭国后,匈人接着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涅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击匈人军于半渡。匈人军队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378年在阿德里亚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没法控制管辖下的诸侯和领土。
匈人再征服北方的诸日耳曼部落,夺取了潘诺尼亚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人之手。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民族使得民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各省进攻
395年冬,匈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 400年,匈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 431年,东罗马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人交纳贡税,并允许他们在境内的几个城镇进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对南俄罗斯和波斯萨珊王朝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东罗马缴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断插手西罗马帝国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贡税,匈人则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撤。
443年,匈人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人订立和约。
约于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莱达后,阿提拉成为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拜占庭帝国
匈族帝国
由448年至450年,匈族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在政的时期,他甚至派出使节团到其他国家进行外交考察,以此拉拢同盟、强化贸易活动。
帝国瓦解
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他带着大约十万名战士渡过了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一百英里内,匈人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在沙隆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尽管匈人的战力没有被完全毁灭,这场战役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后果。到最后,匈奴人将大量蛮族赶入罗马帝国,可以说匈奴人最终造成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451年,在意大利本土,罗马军队在教皇里奥一世的率领下,逼退阿提拉带领的匈人。
453年,阿提拉骤逝,据传是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动脉破裂。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族帝国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异族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公元454年,匈人在尼达奥河之战被格皮德人为首的联军重创。
阿提拉死后,匈人退到匈牙利一带,后来又退至乌克兰西南部的顿河口,分裂成两部,库特利格尔匈人,乌特利格尔匈人(曾经与西突厥可汗达头联手围攻克里米亚刻赤),他们互相攻击。
阿提拉之子衣尔纳克(Ilnak)在南俄草原顿河一带活动时,东罗马史料中已改用保加尔国(Bulgharei)来称呼Irnak政权了。匈人最后存在至保加尔人在南俄时期,保加尔人被认定与库格利格尔匈人有关,他们是楚瓦什人的祖先。
外貌
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古民族的历史。据罗马史料记载说,匈人的个子矮小、鼻梁扁平、眼睛眯成一条缝、头大而圆、几乎看不见颈部、肩膀魁梧,似人非人,善骑射、作战,因长时间骑在马上活动,站立于地上时双脚向外扭曲,颇重视商贸活动,可受聘为雇佣兵,收取报酬为其他国家作战。
抛开古罗马史料中诸如不像人这种明显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可以看出匈人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点。
与匈奴的关系
匈人即匈奴说
18世纪时,法国历史学家德金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该猜想后来随着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而广受传播。德国学者夏德、中国学者章太炎等支持此观点,
“匈人即匈奴人”观点认为,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匈牙利)。
其根据如下:
第一,欧洲历史典籍中记载了匈人灭阿兰国,而《北史》中说:“粟特国,......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而文中对粟特国的位置描述符合《三国志》中对奄蔡的描述,而《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史书中的奄蔡即西方史书中的阿兰国。
第二,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匈人不是匈奴说
德金提出“匈人即匈奴人说”时便遭到部分学者的反对,英国学者伯利认为德金和爱德华·吉本的这种说法“是凭借幻想,而不是根据历史事实”。随后两派学者一直争论,持“匈人不是匈奴人说”的学者的理由如下:
第一,匈人存在人工颅骨变形的风俗,而匈奴人没有。
第二,匈人是鼻梁低,眼睛小,没有胡子,中国文献中的匈奴人是又高又大,相貌堂堂,并且有着大胡子,两者完全不同。匈人帝国的首领阿提拉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
实际上,被汉朝武帝击败、部分西迁的北匈奴在此后的历史中仍然陆续出现于中国史料记载中,并呈现出越来越接近中原腹地的趋势。在三国时期,由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连续战乱,中原人口大减,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昭下令打开边关,吸纳以匈奴为首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增加人口促进生产力。汉化的匈奴人最终导致了司马氏西晋帝国的灭亡,在败给鲜卑人、经历了鲜卑人北朝各政权的统治后,融合在中原大地,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血统。
而在公元二世纪,匈人已经被发现于里海北岸。里海沿岸在公元前发源了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而波斯-伊朗人是欧罗巴人种。匈人的祖先是先后经历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统治,还是在此后才迁徙到这里,已经无法考证。与匈人血缘最接近的是现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蒙古高原蒙古国人民。
疑问:西迁的北匈奴去了哪里
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在秦朝——西晋年间来自于蒙古高原不断向南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虽然与中原王朝时而发生战争,但匈奴还是从中原王朝吸收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最终与中原人民融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血统。
既然匈人与匈奴人的形象、生产力都有很大区别,那么西迁的那部分北匈奴人去了哪里?史料记载匈奴人在哈萨克斯坦活动过,他们也许融合在我国新疆到中亚的地区,成为后来这一地带各民族的祖先之一?也可能随着气候的变化,最终还是迁回了蒙古草原、并进入了中原成为我们基因当中的一小部分。
匈人的来历
亚欧大陆的游牧世界,西达顿河沿岸、东至大兴安岭西麓,由于没有险要地势的阻隔、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更丰美的草场来回迁徙,人口的流动性远比农耕世界要更强,因此在这一广大游牧区域上出现的民族和部落、都呈现出欧罗巴血统的特征,其中波斯人他们当中最早进驻农耕文明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祖先是鲜卑人的一支,曾建立庞大的柔然帝国。契丹、女真(满族)也是来自鲜卑人。鲜卑人是蒙古人种,但鲜卑人直到匈奴衰落后才从中国东北进入蒙古草原,后来部分融入中原、部分被欧罗巴血统的突厥语系部落击败,分别退回到西辽河和额尔古纳河流域。一直到契丹辽帝国建立后,欧罗巴血统才被逐出蒙古草原。而退回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祖先、在金代若即若离的统治下壮大于蒙古草原、最终建立了人类史上最大的大陆帝国。
问题来了,既然在契丹辽帝国兴起以前、从顿河一直到大兴安岭的草原大通道上、都是欧罗巴血统的天下,没有与欧罗巴人种混血的匈人是怎么突然出现的?在流动性强的草原大通道上,人类的生殖本能使得没有部族能保持自己的血缘单一性,突厥人和波斯人都是用语系划分的民族,绝非血统单一的民族。因此,可以设想匈人是从外来地区迁居到里海北岸草原的,并且他们不能通过当时有欧罗巴血统参与的蒙古草原和中亚地区。匈人在来到里海北岸后,从当地突厥语系部族那里学来了简单的语言,但或许当地的突厥语系部族人数太少、100多年的时间并没有让突厥语系部族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出现于匈人群体中。
不可能一直在这、不能从西边来、也不能从东边来,南面的波斯人就是伊朗人——大家都见过。那匈人只可能是从更北的地方迁徙而来,这也符合匈人身材比例与爱斯基摩人最像的特征。当然,在古代,越过西伯利亚荒原、从北极圈迁徙到里海北岸纯属于无稽之谈。但匈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共同祖先,可能曾经生存于西伯利亚地区,就此可以推测出两件事——一是蒙古人种(代表中国人、蒙古人、日本人、朝鲜人、韩国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北上的一支并没有全部越过冰期干涸的白令海峡,而是部分留在了西伯利亚。二是在冰期结束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一定要温暖得多、不然匈人的祖先将根本无法生存。
匈王世系表
巴兰伯(Balamber,374?——390?在位)
巴希克(Basic,395?——407?在位)
库斯克(Kursic,395?——407?在位)
乌尔丁(Uldin,397?——410?在位)
查拉通(Charaton,410?——414?在位)
多纳图斯(Doatus,?——412 在位)
奥克塔(Octar,乌尔丁与其第一个妻子所生? 415?——430 在位)
卢阿(Rua,乌尔丁与其第一个妻子所生? 422?——434 在位)
蒙德祖克(Mundzuc,乌尔丁与其第一个妻子所生? 是否在位不详)
奥巴西乌斯(Oebarsius,乌尔丁与其第二个妻子所生? 不在位)
马马(Mama,乌尔丁与其第三个妻子所生?不在位)
阿塔卡姆(Atacam,乌尔丁与其第三个妻子所生? 不在位)
布勒达(Bleda,蒙德祖克所生,434——445)
阿提拉(Attila,蒙德祖克所生,434——445(副王) 445——453(大王))
埃拉克(Ellac,阿提拉与克蕾卡(Creca)所生,453——455)
邓吉兹克(Denghizic,阿提拉与克蕾卡所生,455——469)
埃尔纳克(Ernac,阿提拉与蕾卡姆(Recam)所生,455——469年之后)
埃姆聂德扎(Emnedzar,布勒达所生? 不在位)
乌岑杜尔(Uzendur,布勒达所生? 不在位)
盖斯姆(Gheism,阿提拉与格皮德王阿尔达里克之妹所生,不在位)
阿尔达里乌斯(Aldarius,阿提拉与克里姆希尔德所生? 不在位,传说中人物)
卡哈巴(Khaba,阿提拉与霍诺里娅所生? 不在位,传说中人物)
蒙多(Mundo,盖斯姆所生,拜占庭将领兼总督)
毛利提乌斯(Mauritius,蒙多所生,拜占庭将领)
影响
另外,有少量的匈人邦族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族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族部落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族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
匈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森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6:07
目录
概述
来源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