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镇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
中小城市。其目的在于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就业、住房、交通压力。
起源和发展
卫星城镇的设想最初由英国的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当时被称之为“
花园城市”,1903年在伦敦郊区最早建起了这样的城市一莱奇沃斯。卫星城镇的概念则是后来由美国的泰勒于1915年提出的,中文译作卫星城镇,亦称卫星城市。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
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
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之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霍华德“田园城市”
20世纪初,针对伦敦城市不断膨胀扩大、人口规模过大和过度集中等种种弊端,1903年,“田园城市”创始人霍华德,选择距离伦敦东北大约公里处位置着手建设了第一座“田园城市”一莱奇沃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和设计模型,基本特征是以一定的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英国“大伦敦规划”
为减轻人口向伦敦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压力,194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大伦敦规划,基本目标就是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大城市中心区疏散几十万人口。该规划选择离伦敦市中心半径48公里范围内建设8个卫星城,划为4个同心圆,分别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绿化环带及最外层的乡村环带。
英国“新城运动”
进入60年代后,英国新镇规划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密尔顿·凯恩斯的新城规划。在功能组织上,将用地规划与交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为了减少交通,最终选择了工作岗位完全分散的布局形式。
特点
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城镇。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
交通联系。
卫星城镇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其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它们多数是借助于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并由旧有小城镇发展形成的,少数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作用
1.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卫星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适应了
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需要。卫星城镇的工业企业已成为工业生产中一支重要力量。
卫星城镇中实施的工厂郊迁,一方面改善了市区环境,另一方面工厂有了发展余地,可以进行工艺改革、原材料缘合利用和“三废”治理。
3.支援郊区农村的发展
建设卫星城镇,既发展了工业,又可以在文化技术、水电交通、医疗、商业服务、农肥等方面支援农村的发展。
4.符合人防、战备上的需要
工业企业和人口逐步分散到卫星城镇去,符合人防、战备上的需要。
界定
交通联系紧密度
卫星城镇的布局首先应该坚持距离略超前的战略,本着“长空间距离,短时间距离”原则进行选择和规划。
空间距离优化: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的疏散理论认为在大城市周围50km范围内是母城建成区的扩展范围,而50~100km的地带可成为疏散极成长的地区,是选择卫星城镇的最佳环带。
时间距离优化:
时间距离指标的目的是衡量空间可达性,即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线状和点状基础设施与其他有关区域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交流的方便程度、便捷程度。
城市经济辐射范围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相邻区域的功能。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它带动和影响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外部效应场,这种外部效应场就是城市的吸引范围。而一个城镇首先要处于母城的经济辐射范围之内,才可以跟城市发生物质和信息上的密切联系,也才具备了发展成为卫星城镇的先决条件。
经济联系紧密度
紧密度是指两地区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联系的密切程度。根据卫星城镇基础理论可知,其与母城必须具备经济上紧密联系这一特征。
城镇发展条件
卫星城镇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母城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度、是否处于母城的经济辐射范围之内以及与母城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度之外,其所处的宏观区位和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基础也不容忽视。
建设要点
1.卫星城镇建设要与旧城改造结合进行,使城乡建设得以协调发展。对旧城环境矛盾较小的工业(如服装、手表),可以允许就地发展和改造,但对城市矛盾较大的工业(如染料、治炼),必须严格控制,或转产,或逐步迁移。
2.卫星城镇的开辟,要有可靠的物质经济基础,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才能着手筹建。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
3.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运输条件,并结合原有城镇设点,避免平地起家。
4.城镇性质要以某种行业为主,综合发展。改变工业性质大多比较单一的状况,以便于
工业生产协作,原料、产品的综合利用和组织双职工同地工作。
5.要充分利用卫星城镇现有设备能力,发挥它们的某些优势,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