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原产地形象即
品牌原产地效应又称为
原产地效应,是指由于进口
商品原产地的不同而使
消费者对它们产生了不同的评估,从而对进口商品形成的一种进入当地
市场的无形壁垒原产地形象是
产品的原产地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
国际市场上
营销的
品牌带有原产地概念,即它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学术上把
品牌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称作“原产地(COO—Country of Origin)”,一般含义是“**制造(Made in)”。
品牌原产地影响
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原产地效应(C00 Effect)”。Schoole(1965)认为,
消费者对某国或地区生产的
产品具有总体性认知(Perception),这源于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对该国生产和
营销的印象或感受”。原产地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Country Image)或
产品形象(Product Image)。一项研究发现原产地对购买意向的平均影响程度是0.19(Anderson,Jolibert,1995)。
最初,
品牌原产地研究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的生产与制造引起
产品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购买倾向。因此,最初将“原产地”概念等同于“制造地 (COM—Country of Manufacturing)”。后来,
跨国公司“组装”盛行,生产制造
全球化导致“杂交”
产品(Hybrid Product)出现,即
产品可能在其母国设计,但不在母国制造,产品配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杂交”
产品使“原产地”概念复杂化,有研究把“原产地”进一步分为“制造地”、“设计地(COD-Country of Designing)”、“组装地(Country of Assembling)” (Papadopoulous,1993)。
由于
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对
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选择的影响力远大于
产品制造地或设计地。因此,有研究主张用“
品牌原产地 (COB—Country of Brand)”代替“
产品原产地”。“
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生产厂商品牌的国籍。一般而言,品牌所属的
公司总带有母国概念,尽管
索尼后来把总部搬到美国,但
消费者仍清楚它是日本品牌;
IBM品牌在全球营销,消费者仍认为它是家美国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如ABB公司,它由瑞典的阿瑟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包维利公司(Brown Bovefi)
合并而成,但总部在苏黎土。又如,
联合利华,它由一家英国
公司和荷兰
公司合并而成,总部在布鲁塞尔。不过,从统一
经济体角度,把
ABB和
联合利华的原产地称为“欧洲”应没有歧义。随着更多类似
欧盟经济体的出现,原产地的国家概念会趋淡化,可代之以
经济体作为
品牌原产地。
原产地形象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
产品本身的
价格,类型,跨国性和
品牌效应强弱等
产品属性因素,还包括原产地的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
零售店铺的业态与
零售商的声誉以及政治体制,文化类型等因素。而且在不同的
目标市场上,影响原产地形象的因素之间的主次地位也经常发生变化,也即原产地形象对不同
市场上的
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关于原产地形象的形成机理方面,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有光环构念和总结性构念两种解释。光环构念认为,当
消费者对一个国家的
产品知之甚少时,原产地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总结性的构念则认为,
消费者对某个国家的或地区的
产品或
品牌很熟悉时,他们会从产品制造地和在某一
品牌名称下销售的
产品属性的感觉中抽象出该国或地区的形象,进而影响
消费者对品牌或特定产品的态度。当消费者对
产品不熟悉时,原产地形象的形成表现为光环构念模型;当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一般时,光环构念模型与总结性构念模型都可以解释原产地形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