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石窟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4A风景名胜区
双门石窟(即双门硐),是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长屿硐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八仙岩、崇国寺和野山共同构成硐天四大景区。双门石窟位于位于浙江台州湾南隅温岭市东北,属北雁荡山余脉。
发展历史
长屿硐天景区尚未开发之时,双门硐就早已声名远播。皆因其成硐历史已有千年之久,石文化底蕴深厚。而后至300年前,石窟开始为道教文化浸润。相传一位姓张名一嵩的大宗师,想寻一处能隐山不出修道成仙的地方。他走南至北多年,终于在长屿硐天找到其落脚地。时值盛夏酷暑,赤目炎炎,而硐内却是凉风习习。他入硐后,顿感身爽神悦,疲劳尽消,于是决定在双门硐安身修道。此后,他便日间闭关诵经,夜间出硐观景,直至96岁寿终。石窟也因其人开始了其道教文化之旅。继张一嵩大师之后,一位名叫方阳的道士慕名而来。方道士进洞修炼不久后的一日,突遇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山洪暴发,附近村庄皆毁,村民纷纷逃至双门硐避难,烧香祈福,才平安脱险。他们相信这必是得了道家神灵庇护,才能躲过此劫。于是,在方道士的带领下,村民们主动集资在硐口建起了灵霄宝殿,此后便香火不断。基于石窟得天独厚的地理特质,后人陆续开始在石窟内打凿雕刻道家经文绘本,以颂扬道教文化是也。
主要景观
凭借其独特的石文化和道教渊源,石窟已经成为世人向道仿仙、避暑休闲的理想去处。不少文人墨客在走访过石窟后,纷纷留下感言,后为石窟修建者们凿于壁上。清代狄瞻云作诗曰:“深山不受署,莫如双门洞。我来风相迎,我出风相送。”当代著名诗人白野亦有一诗:“石船水冷几春秋,汨汩清溪自在流,红了桃花人不见,黄莺啼向夕阳楼。
观音像 为就地取材,运用这座山上的石质直接雕刻而成。圣像身高20.08米,莲花座高2.8米,总高22.88米。占空间400多立方,是当今省内石雕像之最,堪称浙东南第一大佛像。观音圣像前有石佛桌,四边雕刻着二十四孝图、九龙图。前面还有石香炉、石蜡台、石莲篷(净手用)无不具石雕特色、精美无比。
仙岫宫 仙岫宫共四殿,第一殿供奉的是西南将军,二殿是慈航普渡南海观音,三殿是金銮宝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四殿是三清。四殿位居其他三殿之上,寓意道教中仙境的最高境界。
古炮台 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建。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至浙江,遇倭寇屡侵闽、浙一带。戚将军身任参将,积极组织抗御倭寇,更亲临新河指挥作战。而以质优的材料和方石为基所建的炮台便成了对付海上侵犯者一个必不可少的战斗设施。相传当年建炮台所用的方石就有采自石窟的。而景区内的炮台也是为了再现当年抗寇之业所仿建而成。
紫云出岫 “紫云出岫”一称源于道教。紫云,即紫气;岫,即山洞。“紫云出岫”即“紫色的云气从山洞出来”。暗指双门硐为道教硐天。据称,道教创始人老子(即太上老君),面对衰败的世道,准备离开周朝前往西边的流沙国教化异邦民族。当时掌政的周昭王有一位大夫叫尹喜,善于观察天上星宿运行的预兆。他观察到有一道紫气自东向西移动,一直到达函谷关(河南靠近山西的灵宝境内),便知有圣人将要在该地经过。尹喜便辞去朝官职务,自请到函谷关当关令(守关的最高长官)。他特意举行了斋戒一是,静候圣人到来。不久,老子骑着青牛缓缓步入函谷关。关令尹喜拜老子为师,而后者就在函谷关写下了流传千古共有五千八百多字的《道德经》。
家 观音像身后沿石阶而上,有一处石窟,内有一幅罕见的中国地图的石雕版。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皆于石雕地图上呈现,立体感十足。
仙源问道 景区内有一座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全身石像。石窟入口的硐壁上雕刻着著名的道家学派经典著作《道德经》。硐壁上雕刻有“观道澄怀图”,共有26幅画,每幅画下方皆有与之对应的故事梗概。壁画取材自道家原作绘本,形象生动,皆传道家思想精髓。
地理环境
石窟景区位于位于浙江台州湾南隅温岭市东北,属北雁荡山余脉。距温岭市区7公里,台州市区l 5公里,雁荡山风景区50公里,天台山风景区70公里,航空港黄岩机场10公里,铁路温岭站10公里。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双门石窟.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7:2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