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说泛指出现于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类小说。
小说题材多为文革期间事件,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变化过程,反思导致很多
社会问题和个人伤痛的
社会历史原因。
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它和
伤痕小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且互有交叉。 反思小说是在伤痕小说的基础上,对中国
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小说不再像伤痕小说那样直接展示个人所受的伤痛,而是较冷静的审视和挖掘造成这些伤痛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类小说由伤痕小说对“
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批判进一步延伸,扩大到审视和反思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曲折的历史,乃至
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出现的“左倾”错误,探讨造成“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社会政治和心理原因,从审视历史中反思教训。
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即对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
国民性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
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 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
它首先是主要针对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是当时的
社会环境造就的这种小说形式。
其中
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
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
与“
伤痕文学”相比,“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
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
刻画悲剧
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鲜明特色,这种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也成为反思作品吸引读者的最主要的因素。
因为这批作家的理性主义色彩,他们相应地失去了“
伤痕文学”那种夸张的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叙事方面及刻画人物方面相对较为客观,因此更容易经受历史的考验。反思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所谓“
文化大革命”的实质,因为这是文学所不能做到的。他们“反思”的历史范围也局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而且大多数是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为结局。所以,从“伤痕”到“反思”,反映了“伤痕文学”后对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