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小说
主要角色具有性别转换的行为或经历的小说
变身小说,又称性转小说,是指在其情节中,主要角色具有性别转换的行为或经历的小说作品。
历史起源
中文变身小说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系动画、漫画及游戏作品大规模引进。这些作品中,不乏《乱马1/2》、《福星小子》、《少女爱上姐姐》、《黑礁》、《女生爱女生》等包含变装/变身题材的名作。它们的传播,为变身小说的出现作好了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本习惯于东方式“男尊女卑”传统的中国男性,经过建国以来“两性平等”转折中的镇痛,不得不开始尝试设想“若从女性角度去解读世界,将会怎样。传统的中国女性也因为受到西方的女权运动的影响而逐渐觉醒两性平等的意识。
对生活的思考
在生活中,人们经历了许多的不如意。他们期待着,变换身份之后,就能够改变这一切,但他们却没有想到,世界并没有改变,人们只是换了一种态度对待自己,而真正改变的永远只会是自己。——综上所述,变身嫁人向小说诞生了。值得注意的是,中性向文学的兴起,也为长期低迷的女性向网络文学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创作参考对象,女性同样对男性的社会立场、生存环境有浓厚的兴趣。不但有女性作者撰写的变身小说作品,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读者加入到变身小说爱好者的行列中来。
对人性的思考
长久以往,有关于灵魂与人性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人认为:婴儿到成人的自我意识与异性意识是由遗传信息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特别是性取向与环境因素关系较少。变身小说触及到这样的一个人性的探讨:假若在一个已经具有完整而清晰自我意识的成年人之中,改变周围人对他的性别观念,他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变身百合向小说就这样诞生了。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取向,不一定,或者不会在剧烈的环境变化迅速认同和顺应。它会保持一种惯性甚至持续终身,这和同性恋与异性恋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有类似的地方。
发展
以上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不能完全的使人信服,导致形成了微妙的对立。在此环境下,诞生了另外一些流派,如单身与双向插头。单身派认为性别转换并不会导致性取向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压力,自我意识等等的一些限制,他们往往不会追求异性。而双向插头则是另外一种观念,他们认为变身会使人既具有男性意识又具有女性意识,往往对性别不在意,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有过于亲密的关系,有些主人公会在选择伴侣性别时犹豫不决。
流派意义
变身文学的意义不只在于消遣。当我们运用理性思考“变身”这二字时。我们不难发现,变身文学的意义正是立足于两性关系,认识自我以及建立伦理观的上面。可以说,变身文学把我们拉进了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学科之中,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刻的反思,批判的审视着自己的生活。变身文学是大众的哲学,它生动,简明,并且明确的表达出了那原本枯燥哲学思想,把之融于小说之中,使之更有实用价值。
分类误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标榜为“变身小说”的文学作品都有正当的创作动机。因为缺乏分类规范,以及由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创作事业准入门槛的大幅降低,真正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变身小说作品在文学市场上也遭遇了灾难性的强烈冲击。巨量的非变身小说,通过各种手段伪装之后进入了这个细分市场。这些伪作大多质量低劣、缺乏逻辑、内容空洞,情节上则习惯于抄袭、模仿,不但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精力,也造成了极坏的市场影响。在这里,涩羽列出了一些伪变身小说的常见形式,请读者注意分辨:
a.纯粹的,女性主角的女性向小说(例如:女性向言情类、宫廷生活类),添加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包含变身/变装情节的开篇。
b.纯粹的,男性主角的男性向小说(例如:武/仙侠类,种马/后宫类),变身/变装前后,除了换个称谓外,其他描述没有任何区别。
c.局部存在变身/变装情节,但这些设定对于故事整体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d.情节中为达成某种目的,角色将变身/变装视为一种技巧或手段利用的。
常见问题
变身系小说侧重于心理描写.但是,并非局限于只写主角的心理变化描写。一本小说的中心,并不仅仅是放在主角身上,还要顾虑其中的配角们。在主角变身的前后,他们对主角的态度是如何转变,他们又有过什么的心理变化,同时他们又会引起读者们的深思:“他们真的变了?还是原本就是这样?”主角的心理变化同样也很重要,但重点在于他对世俗伦理的纠结,尝试去适应这一个残酷的社会,他试图在改变自己和保持原本的自己之间做出选择...
很多读者把变身嫁人当作搞基,也就是现实中的BL,而同时也把变身百合当作GL,这是不正确的。变身百合不等于百合,它只是一个男性以女性身体和视角攻略女性,给读者带来既猎奇,又新奇的感觉。同时变身嫁人也不等于BL,它只是一个具有性转换经历的女性接受男性攻略的过程,二者本质有极大的不同,我们并不能把之混淆。况且,这些都是小说中的设定,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东西,我们不能用真实去解释他们。
变身的题材只是一个幻想,虚构的世界。如果用真实和心理去解释他,永远都不会有结论,甚至会沦落到受现实所掌控的地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别随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或是对派系相异者随意攻击谩骂,这才是真正合格的变身小说的喜爱者。
经典作品
夜明珠
《踏歌行》
寒号鸟
妖星变
三千纪
《最终审判》
《佣兵之王》
《盛世紫荆》
羽皇
《紫苑》
《深渊魔女》
《斗破苍穹之千年变》
《女神逸闻录》
女儿经
《丽人爸爸》
《难道我不是男生》
《这绝对不是未来的我》
1/2王子
《火影凤凰传》
《变身记》
《变身曲之都市红颜笑》
《变身一世梦》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
变身了
流派
从小说情节和主角的最终结局来分,可以分为变身嫁人流派、变身百合流派、变身单身流派和双体一心流派。
变身嫁人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和读者主张主角变身后心理服从了雌性激素的作用,最终成为了女主角,嫁人后追求幸福生活,代表作品有《寒号鸟》、《夜明珠》、《变身了》、《双生情缘》以及《重生成为情敌妻》等。
变身百合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和读者则与变身嫁人流派的拥蹙主张相反,认为心理可以战胜雌性激素,主角即使变身后,也不会因此而改变性取向,最终会找到喜欢的女生共度余生,代表作品有《候补圣女》、《逆流而下》、《异界变身狐女》、《寒灵变》、《天使寄宿者》、《异界变身之后》、《剑之公主》、《霸者女皇》、《姬的时代》、《吞灵神体》、《仙琉》、《丽人爸爸》、《异界王女》、《邪恶女神立志传》、《黑长直女王》等。
变身单身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和读者则认为主角变身后,苦于男性心理和女性身体的矛盾中,二者相持不下,最终选择单身一人过完余生,代表作品有《这绝对不是未来的我》。
从引起变身或者说引起性转的原因,可以分为身体互换流派、某种原因变身流派以及先天两性畸形变身流派
身体互换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品往往是将男女主角的灵魂或者说身体交换,从而形成双方或者多方的魂体错位,并由此展开对于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作品有《月明月隐》、《天使的恶作剧》、《男女搭错线》、《金枝御叶》、《公主贵性》等。
某种原因变身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将主角变身或性转的原因归咎于某种未知或已知的情景,并由此展开故事,对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的矛盾进行讨论,代表作品有《花开娇艳的卷柏》、《我不是丑小鸭》、《变身成为白富美》、《吞灵神体》等。
先天两性畸形变身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将主角变身或性转的原因归咎于主角先天患有两性畸形,在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年龄段通过手术矫正后,成为一名女性,并由此展开故事,对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的矛盾进行思考,代表作品有《夜明珠》、《寒号鸟》等。
时代划分
按照变身小说的时间和作品特点,可以将变身小说划分为:萌芽时代、黄金时代和后黄金时代。
萌芽时代
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较少,但大多数是精品,属于变身小说众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例如《候补圣女》、《盛世紫荆》、《逆流而下》、《夜明珠》等。
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开始增多,同时作品的质量也可以与萌芽时期相媲美,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代表作有《花开娇艳的卷柏》、《天使半身》、《异界变身》、《异界变身狂想曲》、《异界变身之后》、《天使寄宿者》、《变身了》、《公主贵性》等。
后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但质量良莠不齐,同时还有大量的二次元倾向或综漫同人的变身小说,大量优秀却中途烂尾或断更的变身小说,大量无限流的变身小说,同时很多变身小说打着变身的旗号却与变身小说的本质有明显差异,相对较好的作品有《妞非在下》、《时空司法者》、《左旋之门》、《往后余生我是你》、《穷鬼的上下五千年》、《我是我妻》、《变身之后,我与她的狂想曲》等。
哲学论
实际上,我们在任何一本变身小说当中,都离不开“自我”(本质自我,又称为灵魂)这个观念。而变身文学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对于“自我”这个观念的追问:“自我”是什么?它是怎么诞生的?它由什么来决定?它又会不会随着某样东西的改变而改变呢?而那某样东西又是什么?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入手。
本质自我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那就是在我们因场合的不同而对自己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在某些宗教和希腊人的思想中,我们的“真正的自我”被称为灵魂,而哲学家曾把它称为本质自我。
自我即意识
洛克主张自我并不是整个意识,而是心灵的一个特定部分,即我们的记忆。(请参考人类理解论)自我也就成了记住过去的那部分心灵,但这种观念会导致一些悖论,如换脑手术。这表明自我认同的本质自我包含了一个人的许多不同方面,而并非某一个单独的特征。这同时也是变身小说要探究的问题:我变身了,我还是我吗?
自我情感
“自我是意识”的理论常认为,自我主要是通过思想和记忆来定义的,但有人用情感来定义自我。由于情感非常复杂,所以非常适合形成一个自我,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如何感受事物。
根据传统,人们一直认为情感或者和自我无关,又或者是低于自我的部分。例如:弗洛伊德就把情感归于“本我”而不是自我,暗示情感对自我构成了威胁,而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柏拉图认为:情感是灵魂中一个桀骜不驯的部分,需要理性来支配。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情感对好的生活是本质性的,因为好的生活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有适应的情感。这就是说,情感并非与自我或灵魂相分离,而是其本质要素。
一个人的特征不仅由他的所知所忆或思考方式决定,而且也由他所关心的事物决定。哪种情感占优势,情感如何得到表达,这些都决定着一个人的特征。
心灵身体
我们再次回到心身问题,即人的心灵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它们怎样相互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形而上学问题,由笛卡尔提出,莱普尼茨与斯宾诺莎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莱普尼茨认为心灵与身材皆为实体,而作为实体,它们就不能相互作用,表面上看到到心灵与身体的一致与协调,是由于上帝它们处于上帝的“先定和谐”当中,犹如电影中的图像与声音。斯宾诺莎则认为心灵与身体实际上是同一实体的不同方面,因而可以相互作用。随着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答案逐渐偏向于斯氏一方,即“心灵与身体并不是分离的实体”。
关于心身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即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和功能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精神事件是存在的,但并不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存在,哲学行为主义者吉尔伯特·赖尔认为心灵并非“机器中的幽灵”,也不是任何超自然或神秘的事件。事实上,精神事件是依某种方式去行动的模式与倾向,命名一个精神事件就是对人的未来行动进行预测。行为主义可以解释一些人类的心理活动,但不能解释诸如“疼痛”此类的活动,因为它们并不对应于具体的行为模式。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同一性理论
同一性理论认为精神事件与大脑活动是紧密相联的,但并没有具体指出是怎么联系的。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者精神活动就是某种特定的过程,但重要的是功能,而不是功能得以产生的物质。电脑或者其它的物质系统皆可能产生精神活动,大脑并不具有某种特殊性。
结论
实际上,以上三种解答都不能完全解答问题,从而引起人对与心身问题的思考:如果把自我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意识,那么它主要只意识到自己,这是对自我的严重误解。自我必须用完整的人来设想。(这种立场有时称为“整体论”)完整的人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家庭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世界中的人,我们不能离开社会。
一种选择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者如萨特认为自我总是存在于未来之中,它是我们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向。这就意味着,并没有固定了的,完成的自我,自我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他将我们存在的这一维度称为超越(因为我们总可以超越那些对我们为真的事实,他称之为事实性),超越意味着我们不是由那些既往的事实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确定的,而我们在整个人生不断改变对这些事实的解释。
自我是自己创造的自我,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选择的东西,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投射,是变成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意愿。因而,萨特认为“自我存在着”的传统理论是自欺的,因为其否认了个人责任。
参考资料
《大问题》原书.豆瓣读书.
《大问题》笔记.新浪博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5 23:07
目录
概述
历史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