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
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
软组织、颌面诸骨(
上颌骨、
下颌骨、颧骨等)、
颞下颌关节、
涎腺以及颈部某些相关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因为有了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中国的
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
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
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
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
普通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说是在17~18世纪的
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著,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
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
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
讲授以
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
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洲,原
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二次
世界大战。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中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称。1956年,
卫生部颁布了口腔
医学教育大纲,并将“
口腔外科学”改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给以正式肯定。为此,1959年, 由
夏良才主编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正式
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名称。美国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学》则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才分别更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不但广泛地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且其学会或
学术组织也沿用这一命名。
和医学发展一样,古老的口腔医学也常常是与宗教、神和权贵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公元前2世纪,
古印度的半浮雕中即有巨人为人们
拔牙的描绘;在某些国外牙科学校里,还可见到
牙痛之神,古代人拔牙及拔错牙后受到惩罚的画像。
公元前4世纪,在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Hippocartes的著作中,即有关于
颌骨骨折、
脱位的处理和拔牙手术的记载。以后波斯人Rages(公元850~923)曾以砒酸为局部用药以辅助拔牙。
11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外科学家Abulcasis(1050一1122)对口腔外科学的贡献最大;在他的著作中描述和设计了整套的牙科
手术器械,并提倡以
硫酸铜粉末行
创口止血。据说他还曾涉足
唇裂手术。在以后的多年中,Amatus Lusitanus(1554),J.F.Dieffenbach(1794~1847),以及TNman W.Broghy(1848~1928)等外科医师均对
唇腭裂修复术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