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铸鉴是宋朝沈括所作古文中的一句,出自沈括所作《
梦溪笔谈》。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
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
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
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
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
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小的镜子不能把人脸全像照出来。所以做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照出(收进)人脸全像。(造镜子时)要反复测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这样的工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
师旷(春秋著名乐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啊!
世上有
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
北宋浙江
杭州钱塘县(今浙江
杭州)人,汉族。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进士,后任
翰林学士。一岁时南迁至福建的
武夷山、
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
尤溪一带。仁宗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
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
司天监,次年赴
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
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
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
延州(今
陕西延安),加强对
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
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
镇江梦溪园撰写了《
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
气象学、
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身于浙江钱塘(今浙江
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
泉州、
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祖父曾任
大理寺丞,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
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
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
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十八岁至南京,对医药产生兴趣。
嘉祐六年(1061年),任安徽
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
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嘉祐八年(1063年),三十三
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
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
治平三年(1066年),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
熙宁二年(1069年),
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熙宁五年(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
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
史馆检讨。
熙宁六年(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在此期间,撰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
修城法式条约》、《营阵法》。还多次出使,视察了很多地方。
熙宁八年(1075年)以
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出使契丹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
熙宁九年(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因为受到牵连以及诗案败露等原因,照例出知宣州(今
安徽省
宣城一带)。
元丰五年(1082年),升龙图阁
直学士。但是不久又因为与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
种谔、鄜延道副总管
曲珍等人贪功冒进,不听随行内侍
李舜举劝告,在死地筑城,酿成永乐城惨败,损失军人2万,民夫无算,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并使得平夏城大捷以后良好的统一形势被葬送。此事沈括虽非首罪,但他毕竟负有
领导责任,加之在战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贬为
均州(今
湖北省
均县)
团练副使,
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守令图》,被特许亲自到
汴京进呈。
元祐三年,沈括移居到
润州(今江苏
镇江市东面),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
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即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去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的,除《
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
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
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