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毕业于
中山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教至今。中共党员(1959年6月入党)。
曾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1992~1994)、昆虫研究所副所长(1984~1996)、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2003)、生物防治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两届)。《
昆虫学报》编委(1993~2001),《
昆虫知识》编委(1980~2005)荣誉编委(2005~),《
蛛形学报》编委(1992~)、《
昆虫天敌》编委(1984~)。广东省昆虫学会副秘书长(1977.3~1979.3)、副理事长(1988.3~1992.3),
中国昆虫学会理事(1988~199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00)、《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委员(2002)。
留东(留日)同学会担任:理事(1987~2004)、常务理事(1989~2004)、新五届、新六届副会长(1992~1998)、新七届、新八届会长(1999~2004)、顾 问(2005~)。
广东省对外交流协会理事(2002年7月第三届至~)。
1973年起在
蒲蛰龙院士带领下,20多年来,承担了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科研任务;在解决生产问题的同时,进行了害虫种群动态、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25个)和三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10个)、稻纵卷叶螟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专题三化螟的预测与管理模型、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专家系统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田害虫的天敌群落重建的生态学问题”等应用基础研究。
从多年积累的调查数据分析,阐明了害虫综合防治区主要害虫发生数量下降的原由,以及天敌的作用,首次提出了短期作物节肢动物群落重建的概念,为天敌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水稻害虫综合治理(IPM)的实践,也为绿色食品开发和农田环境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生物防治方面,参加了
广东省林业厅松突圆蚧天敌引进的部分工作,并研究了松突圆蚧的种群动态(组建生命表25个)、松树-松突圆蚧-
花角蚜小蜂相互关系,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证实了寄生蜂对松突圆蚧的控制作用。新侵入的花卉害虫蔗扁蛾的研究,提出了生物防治的新方法。
主编与合作编写专著《
中国生物防治》《群落重建与害虫生物防治》《
中国稻区蜘蛛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等8部,发表与合作发表论文210多篇,参加会议的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