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成分
句子成分(英语:Sentence elements),可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大成分。句子成分分析法流行的初期,认为句子是由构成的,句子成分是用词充当的,短语不能充当句子的六大成分。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即层次分析法)流行后,短语也能充当句子成分。由于句子成分里有六大成分,短语成分里也有六大成分,于是人们想出,句子里有句法结构,短语也是句法结构,把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名为句法成分(syntactic constituent),就可用一个术语代替或不使用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两个术语了。
句子成分的含义
句子成分的含义,大体有三种观点。
第一,句子成分,只指句子构成成分,不包括词组(即短语)的构成成分。词组的构成成分称句法成分。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使用说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第20页指出: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句子分析不等于句法分析。句子分析是寻求句型,句法分析是寻求词语之间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在确定句型之后,如果有必要,可以把句子当中的片段抽出来作句法分析,也就是某些语法书所讲的词组分析。
又说:
句法分析不等于句子分析,句法成分也不等于句子成分。主谓句直接成分是主语和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不是句子的成分,而是句子的成分的成分,它们可以离开句子而存在,所以只是句法成分即词组成分。
按照这种观点,句法成分除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外,还可能有主语、谓语,因为有主谓词组,它可以作主语、宾语等。句法成分不包括全句的修饰语、提示成分、独立成分等句子的特殊成分,因为它们的特点是“附丽于句,不能离句而独立”(《现代汉语》增订本1987,第380页)。
也就是说,句子的特殊成分是句子的成分,而不是词组的成分即句法成分。至于句子成分,除主语、谓语和句子的特殊成分全句的修饰语、提示成分、独立成分外,还有没有别的成分?也就是说,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等有没有可能成为句子成分?
按照该书的观点,“句子分析是寻求句型”。而该书的句型,单句下面是主谓句、非主谓句;主谓句只有主语、谓语是句子成分;非主谓句的句型则按照功能区分为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等,未从结构关系分类;主谓句的下位类型也是按功能区分为名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主谓谓语等。
从这个情况看,似乎宾语、补语等不应当看作句子成分。但是该书对动词性谓语又区分为一般的动词谓语(带状语或不带状语)、动宾谓语、动补谓语、连动谓语、兼语谓语等类型。(第364~373页)这些类型应当是动词性谓语句的下位句型。
如果按照“句子分析是寻求句型”的观点,似乎宾语、补语等又应当看作句子成分。但是,按照前面的引文,主谓句中的“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不是句子的成分”。这样前后就矛盾了。
第二,句子成分是属于句法成分的,应统称句法成分,不必区分句子的成分和词组的成分。
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专章讲了“句法结构”,认为“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第9页)并重点讲了主谓结构、补充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每种结构在讲解时既有充当句子的例子,也有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的例子。该书虽未提出“句法成分”的名称,但从“句法关系”、“句法结构”等名称可以推知句法结构的构成成分应当是句法成分。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有类似情况。(第95页)朱德熙在《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第42页)中明确解说了句法成分问题:
我不喜欢用句子成分这个名称,原因以后慢慢说,我们暂且管它叫句法成分吧。通常把主、谓、宾、定、状、补叫“六大成分”。这种说法很容易引起误解。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例如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和中心语是偏正结构的组成部分,述语和宾语是述宾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语和谓语是主谓结构的组成部分等等。
按照这段话来理解,不管句子的构成成分还是词组的构成成分,都应当叫句法成分,不必把句子的构成成分称为句子成分。该书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从该书的另一段论述(第74页)得到启发。
由于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如果我们把各类词组的结构和功能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末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为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
该书也承认,“不过句子跟词组终究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第78页)
就以句法成分而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在几种特殊句式中讲了插说,举例有:
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叶圣陶《含羞草》)
他当时气得据说晕过去了。
这些插说,有的语法书称独立成分独立语。该书(第385页)认为:“插说也是句子平面上的一种现象,就是把一个完整的结构切开,当中插入一个与前后都不发生结构关系的词语。”既然插说只是“句子平面上”的现象,不是词组平面上的现象,就应当称为句法成分中的句子成分,而不是词组的成分。从这个角度说,完全否定句子成分这个术语,似乎没有什么必要。
第三,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成分和词组的成分,也称句法成分。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1993,第6页)认为:
“句子成分是句子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句子或短语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的。”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26页)进一步指出:
句子成分也叫句法成分,是指句子的组成成分和短语的组成成分。因为一般句子去掉语调、语气就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和短语基本相同,把两者的组成成分的名称统一起来会更加便于教学。
该书把短语的成分也叫句子成分,在辨析有关问题时会有些不方便,因此,有时还要用“短语成分”同“句子成分”相对加以说明。例如该教材(第104页)在讲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时说:
“分析短语内部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时也用上述这套句子成分名称,不必另造一套短语成分术语”。
又说:
“短语加语调、语气,就成为句子,短语成分也就成了句子成分。”
这里说的道理是对的,但是从叙述的意思来看,“短语成分”这个术语和“句子成分”在含义上还是有区别的。另外,该书的短语结构类型中没有包括独立语的类型,这是否意味着独立语不包括在短语之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句子平面上的特殊句子成分独立语,就不是短语的成分,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就不是完全等同的了。因此区分句子的成分和短语的成分还是必要的。
总起来看,关于句子成分的三种观点都有一些问题。似乎可以取长补短,采用另一种说法,即句子的构成成分称句子成分,词组的构成成分称词组成分,句子成分和词组成分合称句法成分。二者相同的成分采用共同的名称,如主语、谓语等;二者不同的名称,单独立名称,如句子平面的独立语等。
句子成分的由来
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前427一前347)采用哲学二分法,认识到句子由名称和陈述两部分构成,将句子划为名称成分(ōnoma)和陈述成分(rhēma),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一前322)将命题分析为主词(hypokeimenon)和谓词(katigoria),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 Dyscolus,80一160)提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是名词和动词,这些成为句法学主谓二分的蓝本
5 世纪初,罗马学者马提阿努斯(MartianusCapella,约360—428)首先明确区分句法学上的主语(subjectiva)和谓语(declarativa),影响了 9 世纪的法国加洛林王朝学者。此后的思辨语法(包括摩迪斯泰学派)、普遍语法接受了主谓二分,但是对句子成分未曾进一步细化。句子成分研究沉寂几个世纪后,英国学者莱恩(1700)首先把逻辑的主谓术语引进英语句子分析,而格林尼(1848)首先建立了细化的英语句子成分分析法(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1848年,美国波斯顿菲利普文法学院院长格林尼(Samuel S. Greene,1810—1883)刊行的《英语结构论集,或句子及其组成部分的分析和分类》(A Treatise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Or th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ntences 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首先提出:「任何句子中不同元素的数量不会超过五个。」其术语是 elements of sentences。
一种新方法提出后,接受者并不一致,通常会根据其想法修改。美国语法学家里德(Alonzo Reed,生卒未详)和凯洛格(Brainerd Kellogg, 1834-1920)合撰的《英语高级教程》 (1880),采用的是:
1. 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仅指动词)、补足语;补足语包括三种:宾语、属性补足语(Attribute Complement,相当于表语)、宾语补足语(Objective Complement,相当于补语)。
2. 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副词、分词、名词或代词、短语、小句。
3. 关联成分。
4. 独立成分。
排除关联和独立,《英语高级教程》 将句子成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属性补足语、宾语补足语和修饰语。修饰语分为六小类,像“状语修饰语”(adverbial modifier)这样的术语,在该书中仅出现一次。
其后,英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John Collinson Nesfield, 1836-1919)出版《英语语法》 (1898),其术语是 parts 或 elements,如在第十章“句子分析”中提出:“一个简单句可由四个不同的成分或元素组成”。中国引入该分析法之初未用“句子元素”,而用“句子成分”翻译。
1. 主语;2. 主语的附加语;3. 谓语;4. 谓语动词的附加语。在这四个成分中,主语和谓语对句子必不可少。但是主语或谓语动词的附加语,都不是必需的。
II. 主语的附件或附加语(如有),必须是形容词或具有形容词效力的词。因此它们被称为修饰附加语(Attributive Adjuncts,它们有时也被称为主语的扩大)……IV. 谓语动词的附件或附加语(如有),必须是副词或具有副词效力的词。因此它们被称为状态附加语(AdverbialAdjuncts,有时它们也被称为谓语的扩展)。
纳斯菲尔德在第十章“句子分析·谓语”中提出,谓语可以再细分为限定动词、宾语(Object),或者补语(Complement):
谓语必须是一个限定动词或必须包含一个。如果动词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本身不会有完整的意义,为此就必须在其后面放置一些词或话语,任何这样的词或话语必须认为是谓语的一部分……在(3)中,我们首先有一个带单宾语的及物动词,然后是一个带双宾语的及物动词。其中的每个在谓语完成之前,都需要表明宾语(单或双)。在(4)中,我们在主动态中有一个使役动词,因此它需要宾语和补语。
纳斯菲尔德的句子成分分析要分两次进行,实际上包括六种成分。不过,他所理解的宾语,与如今理解的宾语不尽相同。在第十二章“句法·宾格”中列出的是:动词的宾语、动词的宾语补语、名词或代词宾格同位语、介词的宾语、副词的宾语、形容词之后的宾语、感叹词或惊叫短语后的宾语。
六分法反映了美国学者19世纪晚期的思路,四分法(谓语要做二次分析,实际上也是六分)反映了英国学者19世纪晚期的思路。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日益扩大的英语语法教学。
句子成分的引进
20 世纪初,中国引进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来自《英语语法》 和《英语高级教程》 等。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 (1907)参考纳氏《英语语法》 四分法分析汉语句子:先划出主格和宾辞(从中分出目的格补足语),再划出各自附加辞。
1920 年出版的五部汉语语法书,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 分为四部六种,吴庚鑫《国语文典》 分为两部六种,李直《语体文法》 分为两类六种,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 分为两类五种,杨树达《中国语法纲要》 分为两类六种,皆大同小异。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1924)将汉语句子成分确定为六种:主语、述语(谓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与《英语高级教程》 更为相似。
早期成分分析法的代表作是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规定一个句子成分由一个实词充当,短语不能以整体充当句子成分,要分解成若干成分。用黎氏的图解法表示如下:
偏正短语“甲班同学”,层次分析法认为可以作主语,句子成分分析法认为不可以,中心词“同学”才是主语,“甲班”作名词“同学”的附加语动宾短语“都做完了语法作业”,层次分析法认为可以作谓语,句子成分分析法认为要找出短语的主体词或中心词“做”才找到谓语。
中期成分分析法的代表作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它继承了上述分析法的析句原则而有所改变,但对上例仍然分为七个成分,如:
注意它所用加线法符号,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都用双横线表示,其余四个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用浪线表示,宾语用单横线表示。双竖线前头“甲班同学”是主语部分,是名词性短语,要分解出中心词“同学”才找到基本成分主语。双竖线后是谓语部分,是动词性短语,不能作谓语,要找到主体词“做”才找到基本成分谓语。在基本成分前后找出一个个实词,凭关系定为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连带成分补语、宾语,七个实词充当七个成分(虚词不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有作状语的能力)。
后期的成分分析法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一版(1979、1980)为代表,规定只有名词性偏正短语不能作主语、宾语(但可以充当定语、状语等成分);动词性短语不能充当谓语,但这两种短语和其他各种短语可充当其他成分。这样做,有利于归纳句型和检查病句。
以上三种成分分析法尽管有很大差别,但对于例②这一基础句的分析,结果都分出同样的七个成分。因此要想判别是不是成分分析法,可拿例②这一基础句作试金石,看它怎样分析:凡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不能作主语、宾语的,或动词性短语不能作谓语的,都是成分分析法的一种,绝不是层次分析法。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任何短语和实词都可作一定的句法成分的。总之,要分清各种分析法的析句原则,要避免同一句子或同一部书出现这里用甲分析法、那里用乙分析法的混乱现象。
句子成分与句法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原来称为六大句子成分,为什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语法书上大都改称“句法成分”(syntactic constituent)呢?
句子成分分析法流行的初期,人们认为句子是由构成的,即“用词造句”,句子成分是用充当的,短语不能充当句子的六大成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流行,它尽量使用一分为二的办法,把一个复杂句子分出两个直接成分,往往是左一个短语,右一个短语,短语里还可逐层分出短语,最后分析出一个个的词。这样一来,短语(和一样)能充当句子成分。
研究还发现,除了独词句,分析句内的词类系列或句法结构实际就是分析短语,句子大都是由短语语调形成的。有了这种新认识,短语便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法单位。短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之后,分析出短语的组成成分就不应叫句子成分,而应叫短语成分了。
句子成分里有六大成分,短语成分里也有六大成分。句子成分中的主语和谓语,同短语成分里的主语和谓语不是一样吗?一套东西何必分别叫两种成分呢?于是人们想出,句子里有句法结构短语也是句法结构,把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名为句法成分,就可用一个术语代替或不使用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两个术语了。
(1)要透彻理解五种基本短语内部五种语法结构关系,即陈述关系、支配关系、修饰关系、补充关系和联合关系。要认识句法成分的配对性,陈述关系存在于主语与谓语这两个配对成分之间。
句子成分分析法认为,与宾语配对的是动词,不是谓语;与状语、补语配对的是动词和形容词,与定语配对的是名词。现在是成分对成分,即语对语,不是语对词。与宾语配对的成分叫动语述语,与补语配对的是补语中心语,定语、状语与各自的中心语配对。
(2)要记住主、谓、宾、定、状、补这些成分能回答什么问题。
下面以及物动词“做”为例子,画一个汉语基础句的“太阳系图”来打比方恒星太阳是核心动词,行星主语、宾语环绕太阳转,各有各的位置。它们各自能回答一定的问题。
主语和宾语在动词前后能回答“谁”做、做“什么”的问题,状语在动词前(或主语前)能回答“何时、何地、怎样做”等问题,补语在动词后能回答“做得怎么样、做多少次、做多久”等问题。
(3)记住汉语各句法成分的位次。
通过这个太阳系图可以让人记住四种围绕着“核心动词”的向核成分(指主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是修饰名词的向核成分,能回答“什么样的、什么时候的、什么地方的、多少个”等问题,它不是动词谓语句里的向核成分。)的固定位置,即主语、状语在谓语动词前,宾语、补语在谓语动词后。这是汉语语序固定的表现。
(4)记住各配对成分常由哪些类词语充当。
比如记住主语、宾语经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是有条件的,应记住有哪些条件。谓语经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是有条件的。补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个别例外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例如“来了(一个月〉”,它的条件是限于表时段的时间词,前面必须有数量词修饰。
为了加深对流行的两种析句法的理解,下面通过一些例子的分析来说明两者的差异及其析句原则的长短。
①:例②的这个加符号法不是用《暂拟系统》的析句符号,是用《中学语法系统提要》的符号表示这句的句法成分。
②:例③照后期的成分分析法的分析原则和所用的成分符号来分析,因为它规定各种短语可以作定,状、补语。这样就不会像中期成分分析法那样,为了提取中心词面把句子弄得支离破碎,出现三个宾语,不成句型。从这个不太复杂的例子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暂拟系统》的析句原则(动宾和偏正短语都不能整体作成分,要找中心,分解为若干成分》不利于描写复杂单句的句型。
在例①里,层次分析法认为名词性偏正短语可充当主语,动词性短语可以充当谓语。
在例②里,中期成分分析法认为双竖线左边的偏正短语是主语部分,其中心词“学生”才是主语。主语前的动宾短语不能整体作定语,必须“分解”为几个成分,找到中心“喜欢”才找到定语。定语“喜欢”后面有宾语,但不能由短语充当,找到“看踢足球”这个短语的中心词“看”才是“喜欢”的宾语。依此类推,例②八个实词画出八个成分。
在例③里,后期成分分析法认为各种短语都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但名词性偏正短语不能作主语、宾语,动词性短语不能作谓语。又如:
在例④里,层次分析法认为双竖线右边的动词短语,整体充当谓语。
在例⑤里,中期成分分析法认为动词短语要“分解”,找出中心“喜欢”才是谓语,同理,“看”是“喜欢”的宾语,“踢”是“看”宾语,“足球”是“踢”的宾语。例⑤六个实词六个成分,竞有三个宾语,例②也有三个宾语。是不是可以构成主谓句内的三宾句?不然的话它是什么类型呢?找不到答案。
又如:
例⑥是层次分析法的一种图解法。对于谓语的再切分,各家有不同看法:第二层的“状+动+宾”是个状中短语(状〡动宾),还是动宾短语(状动〡宾),各有各的理由。此外这个短语带有两个宾语,有人主张三分,见图左,有人主张二分,见图右。
层次分析法难于分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去一分为多分,例⑦是中期成分分析法的分析,并无难于分析问题。
层次分析法对例⑧的第一层一分为二,对谓语作第二层分析时就无法贯彻一分为二的原则,只能切两刀,即一分为三。先把“叫”和“他”作为第二层里的动语和宾语,然后把“乘飞机去北京开会”移到第三层,作谓语,再把第二层“他”移到第三层充当主语。“他”这个宾语兼主语的词有了跨两个层次的双重身份。第三层中谓语“乘飞机去北京开会”也很难一分为二,只能一分为三。
对例⑨,后期成分分析法认为主、谓、宾都是主干,全句就有九个主干,线性排列在一起,分析起来不存在层次分析法那些争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析句法都各有长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2017)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因为层次分析法最能反映语言结构的层次性,短语和词一样可以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没有人为规定何者可以充当、何者不可以充当某种成分。不过,为了弥补层次分析法不便于说明句型系列和找病句的缺点,也吸收了句子成分分析法重视中心语作用的合理内核,使用了核心分析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5 04:31
目录
概述
句子成分的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