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
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
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
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
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
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
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
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
人文资源、
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
经济系统局部的
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
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
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
森林等
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
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
人口素质和
保护环境、资源
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追求的目标:人口、资源与发展关系的协调;自然、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