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艾莎尼
2015年第16号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艾莎尼(英语:Super Typhoon Atsani;国际编号:15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7W)是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6个被命名的风暴。“艾莎尼”一名由泰国提供,意思是闪电,是2009年中国台湾八八水灾罪魁祸首“莫拉克”的替补名,也是首个投入使用的二代替补名。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台风命名表中第82位由泰国提出的首个名称“翰文”因亵渎印度神明哈奴曼而被印度气象局以宗教因素反对,未经使用便遭到退役,2002年泰国提供“翰文”的替补名为“莫拉克”,含义为绿宝石。然而“莫拉克”一名于2009年第二次使用时由于受到与台风天鹅双台风效应而长时间滞留中国台湾地区,造成严重的“八八水灾”,因而在风季结束后遭到了退役,成为首个遭到退役的替补名。2011年,泰国提供“莫拉克”的替补名为“艾莎尼”,含义为闪电。2015年8月15日,“艾莎尼”作为首个二代替补名正式投入使用。
发展过程
风暴生成
2015年8月12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北方海面上生成。早上7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8W。下午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低”。
2015年8月13日夜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中”。
2015年8月14日凌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14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7W。
2015年8月15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热带低压17W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艾莎尼”,中央气象台也随即将其升格起编。
中央气象台预计,“艾莎尼”将以每小时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缓慢移动,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
发展强大
2015年8月16日上午8时,“艾莎尼”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升至10级(28m/s),中心最低气压降至985hpa。
2015年8月16日晚20时,“艾莎尼”加强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升至12级(33m/s),中心最低气压降至975hpa。
2015年8月17日下午17时,“艾莎尼”加强为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升至14级(42m/s),中心最低气压降至955hpa。
2015年8月18日凌晨2时,“艾莎尼”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升至16级(52m/s),中心最低气压降至935hpa。
2015年8月19日20时,“艾莎尼”发展达到巅峰强度,中心最大风力升至17级以上。中央气象台在初报中给予“艾莎尼”65m/s的评价,但在年鉴中降为62m/s。此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予“艾莎尼”一分钟140节五级超级台风的评价。
减弱消散
2015年8月20日,“艾莎尼”走过巅峰阶段,开始逐渐减弱并变性为温带气旋。
2015年8月21日晚20时,“艾莎尼”减弱为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降至15级(48m/s),中心最低气压降至945hpa。
2015年8月23日凌晨2时,“艾莎尼”减弱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降至13级(38m/s),中心最低气压升至965hpa。
2015年8月24日下午17时,“艾莎尼”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降至11级(30m/s),中心最低气压升至975hpa。
2015年8月26日,“艾莎尼”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以强热带风暴级变性为温带气旋,中央气象台于凌晨2时对其停止编号。
台风影响
由于活跃地处在西北太平洋深处,“艾莎尼”并未对任何国家或地区造成灾情,仅对日属小笠原群岛、美属北马里亚纳群岛造成轻微影响,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台风趣闻
2009年,”天鹅“与“艾莎尼”的前任”莫拉克“组合成双台风,2015年,”天鹅“与”艾莎尼“同样也组成了双台风,延续了台风命名表第81位与第82位同时活跃并组成双台风的模式。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9 08:43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