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修编的《春秋》不同,《史记》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贯穿古今的
纪传体通史,全书130卷,约52万余字,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五大部分,计有十二本纪、十表、
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按帝王的世序记叙了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军事等天下大事。表,按世代年月排比并列了历史大事。书,对古代有关经济、文化、水利、天文、历法等方面进行专门论述。世家,则是诸侯王的国别史和家族史。列传,为社会上各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传记。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主体结构。因《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历史大事,故后人将这种体例叫做“
纪传体”。
司马迁在《史记》中敢于冲破一些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其远见卓识为后代史官所难以匹敌。司马迁运用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反对神学思想,揭露迷信方术的昏庸愚妄,否定“
天命”论。他注重于从经济上着眼来分析社会发展,把社会看成和自然界一样有规律可循。司马迁敢于正视历史现实,并不一味地为汉帝国歌功颂德,而是一针见血地批判汉朝帝王及官吏的本质。相反,司马迁却对
陈胜、
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以及游侠、
倡优、屠夫、
卜祝等下层人物表现出极为同情的态度。对伟大爱国诗人
屈原,
司马迁最先给予高度评价。因此,
爱憎分明,热爱人民,是司马迁伟大人格的表现。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殚精竭虑,历时19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一,该书取材宏富,体大思精,凡一切与历史有关的编年史、
别史、
野史、
奏议、传记、小说、诸子、碑碣、地理等等,都无所不去舍取和借鉴。《资治通鉴》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史记》,其宗旨在于为封建帝王提供治国安邦之道,思想博大精深。其二,该书方法进步,编撰严谨。《资治通鉴》先作丛目,再作长编,最后删改定稿,这种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的方法,体现了
辩证思维的特点。
司马光摒弃孔子所创的《春秋》笔法,同时对历史上并存的几个政权并不区分正润,即正统与
僭伪政权,而是根据各不同政权的实际功业来记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其三,该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司马光既继承了古代《左传》和《
汉书》等优秀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又吸收了
纪传体史书的长处,使《
资治通鉴》成为后代史学家仿效的楷模。
除《史记》与《资治通鉴》外,在泱泱中华的文明史上,各朝代都不断修纂正史,一脉相传的《
二十四史》,篇幅浩繁,计有3516卷,近2000万字,其体系之完备周密,内容之博大精深,在
世界史上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