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是
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及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
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世家,主要是记载
诸侯和
贵族的历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
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
割据政权的事迹。
唐修《
晋书》,初列“载记”三十卷,专门记述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等
胡族政权即
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在前人基础上,集中记载中原割据的始末,赋予这些
少数民族政权适当的历史地位。虽然“载记”形式脱胎于前人,但在纪传体正史体例上,《晋书·载记》仍算一个创造,因为它是采用世家之体而用载记之名,成为与本纪、列传并列的一种形式。
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
史家的历史见解。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
西汉司马迁编纂的《
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
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
礼制、
官制及
经济制度等,世家、
列传记各
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
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
人民性和
科学性,例如肯定
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书,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善用
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
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但《
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
班固撰的《
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
断代史。自《
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
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中国的官方正史“
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
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
亚洲其他国家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
南宋,始出现了克服
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
纪事本末体。
所谓
二十五史,都是纪传体。我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
代表性的,当首推
二十四史。
可是,我们有时候说二十四史,有时候说
二十五史,还有说
二十一史的时候,倒底有多少“史”呢?原来,无论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对官修的历代史书的总称。明朝时,人们把《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新唐书》、《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
乾隆年间,《
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人们又把《
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史书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价值的《
旧五代史》,已经散失了。在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
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
辑录整理
成书,经
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
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这样,我们所熟悉的
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
民国,1920年,
柯劭忞撰《
新元史》脱稿,
民国十年(
1921年)大总统
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很多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
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
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