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
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
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
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制度简介
经济制度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这个社会的
经济基础,并决定着这一社会的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和人们的
社会意识等
上层建筑。马克思创立
历史唯物主义时提出的
科学概念,“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
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
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
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也是区分同一
社会形态不同
发展阶段的标准。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灭了剥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从而为协调地发展
国民经济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
文化生活的需要创造了条件。作为直接将
经济关系翻译成
法律语言的
法律形式,民法对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使其发挥固有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
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根本特征,是
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
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其实质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所支配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因为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
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从而也就决定了
社会生产的目的。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根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我国要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经济基础。
其次,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中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几个方面的总和,就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例如,在日本、美国,虽然
社会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小
私有制经济,也有
国有经济,但是,其生产资料的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占主要地位,所以,它们的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社会生产包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可以是
促进作用,也可以是
阻碍作用。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由于经济制度就是
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状况如何,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于
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经济制度构成一个社会的
经济基础,它决定其
政治制度和
社会意识形态,并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的保护。先进的
社会经济制度,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改变旧的经济制度,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必然会爆发
社会革命。社会革命的结果是推翻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法律、文化、思想等属于
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也会发生变革。
此外,有时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的各种具体的
规章制度。中国的经济制度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这种制度建立的作用:有利于发展社会
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
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
生活水平。
主要类型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种依次更替的经济制度,即:
1、原始公社经济制度
3、封建制经济制度
各期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了发展,允许多种经济制度并存)。
资本主义国家都很发达,是因为资本主义靠侵略和掠夺其它国家发展起来的,说白了就是用其它国家的钱和物发展自己的国家。
而
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白手起家”(按照马克思的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上,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由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演变而来,但由于
民族问题、近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镇压等历史问题,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所以显得很落后,但是一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得到充分发挥,那时候,社会主义将从各个方面远远优越于
资本主义。
中国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坚持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多年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直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制度
区别:公有制是指
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和劳动群众集体占有,它是从宏观角度对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的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指
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生产资料的
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是
本质属性,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
联系: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2)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意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3)中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田制”等。
(4)股份制应成为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发挥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
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更不能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增加就业,增加国家
财政收入,增加
经济活力,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充分调动
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
生产力发展等方面都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
(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
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
法制环境、
政策环境和
市场环境:
A、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B、进一步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C、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企业正常
经营活动;
D、进一步引导
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