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1914年12月7日-1999年1月5日),男,湖北
黄安(今湖北
红安)人,
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在
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
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
中国作家》,任
重庆大学、
中央大学、
复旦大学教师,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
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
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
中国文学》副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
人物生平
叶君健(1914—1999),中国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笔名马耳,湖北
红安人。
1933年到
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课余开始创作。1937年出版用
世界语写作的短篇小说集《
被遗忘的人》。
大学毕业后赴日本,教授英语、世界语。抗战开始后在武汉从事抗战文艺活动。后到香港,任英文版刊物《中国作家》主编,还将当时中国抗战文学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
重庆大学、中央大学、
复旦大学任教。
1944年去英国宣传中国人民抗日事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国
剑桥大学研究欧洲文学,用英文写成长篇小说《山村》,描写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村中的农民带着陌生和惶惑心理卷入革命浪潮 ,还写了《它们飞向远方》和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
1949年秋回国,又投身于宣传家的事业,在对外文委工作,长期主编英文刊物《中国文学》。50年代起,任《
中国文学》(英文版)副主编。70年代后完成长篇《
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写自
辛亥革命前夕到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展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阶级斗争的场景。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不少作品以外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为中国少儿读者扩展了眼界。他还翻译出版了《
安徒生童话全集》。
1999年1月5日11时56分,在家中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生活
创作
小说创作
叶君健是著名的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
1914年12月7日,叶君健生于湖北省
黄安县(今
红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年,叶君健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从1933年—1936年,他陆续用世界语写了13篇短篇小说,包括《岁暮》、《王得胜从军记》等,于1937年结集为《
被遗忘的人们》出版,署名马耳。
这些小说描写的是旧中国农村乡镇中的一些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如染上赌博习惯的长工,失业回乡的店员,到处流浪的
江湖艺人等。世界语这种文字,在当时是世界上一些被压迫的弱小民族文学交流的有效工具。这些弱小国家的知识分子将自己的作品译为世界语,传达出自己民族的呼声。叶君健选择了
世界语作为创作和翻译的工具,也是想要把中国这个当时被遗忘、被欺凌的民族的声音,传达到世界人民中间去。
《
被遗忘的人们》在国际世界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它被国际世界语领导人拉本纳称为“世界语
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
剑桥大学进修期间,叶君健用英语创作了长篇小说《山村》《他们飞向前方》,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等。其中以《山村》最为著名,它在许多国家多次出版,截至2010年已有近20种文字的译本。
《山村》所描写的是叶君健最熟悉的故乡的生活。它以一个男孩子的口气,描述了故乡生活的落后、闭塞,故乡人民的痛苦挣扎,及大革命浪潮对故乡的冲击。整部作品的叙述笔调率真朴素,在暗含的幽默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真挚感情。
1949年叶君健回到祖国,又投身于宣传家的事业,在主编外文刊物《中国文学》的同时,他创作了不少散文、中篇小说和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1973年—1976年,叶君健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花》《自由》和《曙光》,总称《土地》三部曲。1983年—1985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旷野》和《远程》,与他40多年前用英语创作的《山村》一起,总称为《
寂静的群山》三部曲。这些长篇小说是用中文创作的,它们仍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山村生活为背景。
《土地》三部曲,写的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小说从长江中游一带破产农民的遭遇写起一直写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去法国当劳工,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后来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寂静的群山》三部曲所反映的年代紧接着《土地》三部曲,从大革命写到长征的开始,它描写了中国农民怎样参加武装革命,并发展为声势浩大的红军。
从叶君健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终把对外宣传中国革命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始终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农民问题作为自己探讨的主要课题,把自己对故乡、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凝注在笔端,从而为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农民革命,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儿童文学创作
作为世界知名的小说家和翻译家,叶君健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君健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时回忆、儿童小说,以及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再创造的希腊神话和欧洲民间故事。童话、儿时回忆和儿童小说,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主要描写中外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小仆人》。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改写的希腊神话和欧洲民间故事,则是他在1979年以后创作的,是作者为扩大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所作的成功的尝试。
以
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一组故事,基本情节与原来的故事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主题都是新的。如在《潘多拉的匣子》这个故事中,既有对报复心重、与人类为敌的天神宙斯的批判,又有对一心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普罗米修斯的歌颂,还有对因为贪心而违反诺言的埃比米修斯的批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挖掘出了其中蕴涵的对人类社会高度乐观的精神,并加以强调。
以欧洲民间故事为基础改写的故事,被叶君健用来解释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如《三个朋友》中,利用三个小偷比赛谁的偷术高这一有趣的情节,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商人》《
真假皇帝》等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封建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
创作特征
叶君健的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的意境与韵味,以及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
所谓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指叶君健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翻译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然而,这些作品绝不是政治说教的宣传品,而是融汇着政治、历史、人生哲理和诗情的艺术品。国内外很多作家、评论家都认为,在叶君健的作品中,蕴涵着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
这种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与叶君健特有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君健在自己的作品中,从不铺陈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他总是以朴素的笔调、冷静的叙述和简练的勾勒,使作品中的一切能够朴素自然地展现出来。而正是在这朴素简洁的勾勒中,读者可以品味出那种深蕴的诗情。
对外宣传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君健停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投身到抗战的宣传工作之中。他辗转于
武汉、
香港、
重庆等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在这一时期所翻译的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后来被收为英语和世界语两个集子出版。
1944年,叶君健应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到英国各地演讲,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并重新开始一度中断了的小说创作。抗战胜利后,叶君健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用英语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长篇小说《山村》《他们飞向前方》等。
人物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
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
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旷野》《远程》),散文集《两京散记》,文集《
西楼集》,短篇小说集《叶君健小说选》《
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 另外译著《
安徒生童话全集》等。他的《
安徒生童话》前记,被选入上海九年级语文课本第四单元:步入书林第十四课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第27课《皇帝的新装》。
人物评价
《
安徒生童话》现有80多种文字的译本,
丹麦报纸有评论认为中文译本是最好的。文中认为“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为此,丹麦女王曾隆重授给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
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先例。
叶君健一生共为世人留下500多万字的创作作品和300多万字的文学翻译作品,其中由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已成为中国几代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还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对外文学刊物《
中国文学》。
出版图书
奖项和荣誉
1988年,丹麦女王
玛格丽特二世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感谢他把安徒生童话介绍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