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璧华(1841-1915),女,号润生,别字婉仙,又号“古梅女史”,自称古香阁主人,广东
嘉应州东街(今梅江区东郊盘龙桥)人,出生于丙村芦陵村,是岭东著名女诗人、女教育家。天资聪颖,幼承家学,博览群书,能诗善赋,有才女之称。叶璧华六岁随父亲寓居广州,十五岁时写诗,十七岁归嘉应州,嫁给广西提学政李载熙第四子李蓉舫,两人伉俪情深,常诗词酬唱,被誉为清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丈夫李蓉舫后来出外设馆授徒,叶璧华在家教儿奉亲,其思夫之情,常寄于诗词。后来她由族叔叶衍兰招至广州,设馆定园,并在广雅书院讲学,受维新思想影响较深。
戊戌变法失败后,她返回梅州,竭力推行
新学。她创办的懿德女校为粤东地区兴办女校开了先河。叶璧华与
范荑香、
黎玉贞被誉为“
岭东三大女诗人”、“粤东三大女诗人”或“岭南三大女诗人”。叶璧华擅长诗词文赋,生前结集为《古香阁集》。黄遵宪为之作序,丘逢甲、叶衍兰等名流称扬,名闻一时。近代爱国诗人
丘逢甲为叶碧华《古香阁集》题诗赞道:“滴粉搓稣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缱香阁作替人。”
人物简介
叶璧华,清道光年间出生在嘉应州白渡堡庐陵乡(今属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丙村镇)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叶曦初,系嘉庆丙子科
举人,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
叶璧华自幼聪颖好学,十多岁就能题诗作对,名噪一时。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因慕其名,聘请她到广州作家庭教师,在执教期间,她关心时局,深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戊戌维新失败后,她离广州返回梅县。
叶璧华在家乡力主兴办女校,推行新学,得到乡里人士的支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梅城创办了懿德女校。懿德女校以教文学诗词为主。开办时,学生仅有30余人。旧社会,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读书难,想办女校更难。女校开办之初,阻力很大,还受到一些人的讽刺、诽谤、嘲笑和打击。然而叶璧华信念坚定,决心办好这间女校,得到社会人士好评。在其带动下,清末民初,梅县先后办起6所女校。由此,梅县女子入学者日众。
叶璧华生平写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大都言之有物,清新可诵。她年青时便有远大抱负:“果使剑光耀斗牛,不教窗下老娥眉。”她看到满天风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命笔:“河山久壮蛟龙飞,风鹤旋惊草木传。听到鸣鸠一洒泪,中流谁著祖先鞭?”诗中表现了她忧国忧民高尚情怀。她在爱情生活方面的表现,也细腻感人:“生怕精卫能衔石,不向天河一路真”(《七夕》);“知否今朝花影里,凭栏独自看双星”(《七夕寄蓉舫夫子》)。叶氏于词,功力犹深,《高阳台·梅影》下片云:“啁秋翠羽催春梦,帐参横日落,绮袖难亲。淡抹烟痕,玉人思折还停。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谁移上云屏,有湖山,小结姻缘,相对双清。”这是借梅花抒发自己情怀之佳作。
叶璧华晚年出版有《古香阁全集》,包括她平生的诗、词、赋三个部分。论者认为她系出名门,家学渊源,聪明冰雪,绮思辞藻,为闺绣中之佼佼者。黄遵宪于序中云:“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丘逢甲也为叶璧华全集题过七绝三首,其第三首云:“滴粉搓稣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遗香闺作替人。”清代嘉应词人以桐花阁主人吴兰修为最负盛名,丘逢甲极重叶璧华词作,认为吴兰修之外,只有叶璧华可作“替人”。
叶璧华于1915年2月在家病逝,终年75岁。
轶事典故
才气崭露
清道光年间,叶璧华出生在嘉应州白渡堡庐陵乡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叶曦初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亲友间竞相铺陈,精于骚雅,所谓“诗赋传家夙擅扬”。良好的家风与父亲的着意栽培,使叶璧华年少时便已崭露头角,十多岁就能题诗作对,才女之名播于远近。
因家境优渥,叶璧华的少女时期过着舒适无忧的生活。“移舟破晓过横塘,红染罗衣绿染裳。并蒂树枝休采却,好留湖侧伴鸳鸯。”诗句中无不表现出她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这一时期她时常与三五好友切磋论诗,谈笑唱和。特别是与哥哥君达经常对诗寄信,甚是惬意。这在《读君达兄文赋甚佳作此寄之》《寄君达兄兰花一枝》《伫月轩与君达兄嫂夜话》《寄君达兄时省亲羊城》等诗作中皆可见其兄妹感情之笃厚,生活之悠然。
在其成年之时,因才华出众,有不少爱慕者上门,或题诗自荐,或托人为媒,都想做叶家的乘龙快婿。叶璧华择偶标准甚高,求婚者往往碰壁。有轻薄无聊者失望之余,背后议论她,说她并无芙蓉一般的外貌,不必过分自抬身价。叶璧华听后付之一笑,取过纸笔写下:“芙蓉花发满塘红,人说芙蓉胜妾容。昨日我从塘边过,为何人不看芙蓉?”
“当时叶璧华的诗受到官宦人家女子的追捧,士绅阶层不乏喜欢她所作诗文的‘粉丝’”。
巧出对联劝退闹洞房者
叶璧华与攀桂坊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蓉舫结为连理。新婚之夜,不少读书人来闹洞房,夜深不散。有几个曾向叶璧华求婚不成或对尚未考中举人的李蓉舫不服的秀才还联合起来,要李蓉舫即景赋诗,声言如果李蓉舫作不出好诗来他们便一直闹下去。此时,李蓉舫早已疲惫不堪,头如米斗,哪里还有什么妙词佳句,连作了好几首都无法过关。叶璧华见丈夫陷入窘境,出面替他解围,代作一诗:“五百年缘此夜宵,诸君何必苦相邀。多情织女河边等,快放牛郎过鹊桥!”
在场之人读后,连声喝彩,但仍然不肯罢休。叶璧华无奈,先逐一斟满了大家的酒杯,然后有礼貌地说:“各位朋友来闹洞房,是给我和夫君面子。如今我出一上联,若有人能对出下联,任凭闹到天亮;若对不出,则请各位回家推敲。”她的上联是:“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隔了许久,无人开口,一个个有规有矩地溜了。过后,叶璧华考其丈夫,丈夫亦甚为难,她只得自己对出下联:“曲尺量直木,又纵又横。”
婚姻生活
叶璧华与清末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蓉舫结婚。婚后两人感情甚好,每每夫唱妇和,被时人称为“梅州的李清照赵明诚”。
为赴
科举考试,李蓉舫夜读,叶璧华则在一旁绣花,直至伏案而睡。下面的诗句便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绣罢鸳鸯枕,鸡鸣近五更。恐惊郎梦醒,轻放剪刀声!
当李舫蓉赴县乡试,叶璧华急待试场消息,亦以诗表达其当时心境:
事罢归来日斜西,楼台移椅盼郎回。含羞笑问郎肩拍,今日场中出哪题?
他们甜蜜的夫妻生活,跃然纸上。然而,好景不长,咸丰九年(1859)叶璧华家翁李载熙在钦点出任广西提督学政途中病故。此后李家家道中落,李蓉舫遂浪迹江湖,到潮州、粤西、广州等地设帐授课,数年不归。光绪十三年(1887),叶璧华47岁时,李蓉舫病逝于广州。中年丧夫的叶璧华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抚育四子一女。
投身教育事业
光绪十八年(1892),两广总督张之洞因慕其名,聘请叶璧华到广州作家庭教师。在执教期间,她关心时局,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
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寇猖獗,局势危急,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叶璧华离开广州返回家乡梅城。
回到梅州,她继续她的教书事业。受新思潮的影响,叶璧华认为妇女必须要有文化知识,才能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观念。因而,只有办女校,才能让更多的妇女得到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
据梅县教育志记载,叶璧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梅城道前街口万三张公祠办识字手工班,招收女子读书学艺。后来得到故友黄遵宪等社会贤达的支持,叶璧华于1906年在嘉应州城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了公立懿德女校(后迁在培风书院),开梅州女校之先河。
旧社会,女性读书识字较难,想办女校更难。懿德女校开办之初,阻力很大,受到一些人的讽刺、嘲笑和打击,学生仅有30余人,然而叶璧华信念坚定,决心办好这间女校,所授课程以古文和诗词为主。
在张玉仙(晚清外交官梁诗五的夫人)等人协助下,叶璧华把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几年之后,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女校声誉渐隆。
在懿德女校,叶璧华最得意的门生有三人:一位是梁华兰,为钟均良的妻子;另一位是梁云瑞,为丘念台先生的夫人(即丘逢甲的儿媳妇);还有一位是李碧香,为南洋巨商梁我的妻子。
叶璧华创办的懿德女校,办学时间长达13年,为梅州培养了上千名知识女子。由于叶璧华的倡导,女子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梅州“耕耘小筑”女校、崇实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广益女子学校、心光女子学校、桂里女校、松口女子学校,以及兴宁县懿徽女校、怀德女校,大埔县立女子小学等,均先后开办。各处男校,也纷纷招收女学生。
据统计,梅州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六七十年间,先后开办的女子中、小学有12间,培养学生近万名,其中以客家女子居多。此男女平等入校求学的风气,首功不能不归于叶璧华,她也以女教育家的身份载于史册。
文学创作
叶璧华的诗词赋皆佳,有《古香阁集》传世,诗词作品风格多样。诗词作品有深情婉约的《闺怨》:“一叶梧桐忽报秋,闲庭风雨小窗幽。闭门怕见高楼月,空惹人间午夜愁。”也有悲壮慷慨的《有感》:“文章自古能华国,巾帼谁怜倚马才?济世胸怀罗宿纬,剪夷勋业慨边台。诸天佛梦清凉在,四野风声跋扈来。自愧娥眉生小画,壮怀何处荡尘埃。”
其词其文均有名篇佳构,著名诗人丘逢甲对之十分敬佩,其《题叶婉仙女史古香阁集》第三首云:“滴粉搓酥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遣香闺作替人。”
黄遵宪为叶璧华的诗集作序称:“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
叶璧华一生作诗甚多,其生前曾手编《古香阁诗集》二卷(现仅存卷一、共有诗239首,几乎全是七言,绝句为主,七律次之,七古与五古仅极少数),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写下“自序”。由于叶璧华杰出的诗才,人们将她与《化碧集》的作者范荑香、《柏香楼文集》作者黎玉贞,并称为近代
岭东三大女诗人。
晚年拜师
在教书育人之余,叶璧华也不忘提升自我,增长学识。年届半百之时仍拜著名文人叶兰台为师。对于老师叶兰台,叶璧华也深受感激,她在诗注、词序及自序里多次提及恩师,可见叶兰台对她的人生是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叶兰台先生主持风雅,跌宕琴歌,幸葑菲之无遗、愧桃李之忝列,质疑问难,喜获提撕。”这句自序中的内容便表现了叶璧华对恩师的赞赏。
与黄遵宪的交往
叶璧华娘家世代业文,父亲为
举人。其夫家更是
书香门第,家翁中
进士、授
翰林,曾任广西
学政;其夫李蓉舫虽屡试不第,也系邑中名士。这样的家庭教养使得她自幼聪慧,学识精深,尤擅长诗词。说起来,这个嘉应州(今梅州)女诗人,与同邑著名诗人黄遵宪既有亲属之谊,又有知己之情。
黄遵宪母吴氏,为叶璧华婚姻介绍人。妻叶氏,乃叶璧华堂妹。
叶璧华的《古香阁诗集》编成后,黄遵宪还曾为之作序,内云:“润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与余内子为姊妹行,长殡于李。李故望族,与余家有连,所居又同里。 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 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将二人惺惺相敬之意,叙说得婉曲有致。
查《古香阁诗集》中,也有诗咏及黄遵宪之作,对黄诗的特点及所蕴拯世之世,理解得十分深透,亦有钟子期听琴音之雅怀。
诗文劝侄子
在叶璧华看来,寒梅的铁骨清癯还是才能的表征。她的侄子李晓峰多年科考不售,他认为自己“骨相清癯,恐无玉堂马福命”。叶璧华寄赠一首咏梅诗给他,道:“既共群仙集玉台,岂容人世染尘埃。须知宰相和羹料,本自清癯瘦骨来。”(《晓峰侄在都致余书云,自揣骨相清癯,恐无玉堂马福命,乃寄咏梅一绝赠之》)梅花的“清癯瘦骨”是清洁、杰出的。“宰相和羹料”,指的是商王武丁欲立傅说为宰相而说的话:“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以用作调味食用的梅实,来比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贤才。叶璧华拿梅树铁骨铮铮的形象、梅子的功用以及有关典故来劝导侄子,事也凑巧,侄子后来科考就高中了。叶璧华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又作了一首诗《闻晓峰侄北闱报捷寄之以诗》。
个人作品
1915年2月,叶璧华在家病逝,囊括她平生所作的诗、词、赋的《古香阁全集》也得以刊行。叶璧华生平写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大都言之有物,清新可诵。《古香阁全集》共有诗239首,几乎全是七言,绝句为主,七律次之,七古与五古仅少数。
作品风格
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郭真义分析,叶璧华的作品题材开阔,不仅有抒发个人感情的内容,还涉及时代风云、民生疾苦。例如她曾写下“文章自古能华国,巾帼谁怜倚马才?济世胸怀罗宿纬,剪夷勋业慨边台。诸天佛梦清凉在,四野风声跋扈来。自愧娥眉生小画,壮怀何处荡尘埃。”抒发了她的家国情怀。而在风格方面,郭真义认为,叶璧华的诗既有婉约秀丽的一面,也能看到阳刚之气的一面,例如“青山应似我,终古不低头”“岂乏凌云志,蜗居且待时”等,字里行间展现了一个倔强不屈、奋进向前的客家女性的形象。
她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于归后家庭生活时期,师从叶兰台的从学与从教时期、回乡倡女学时期。
她的诗作也因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叶璧华年轻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诗歌大多以咏物为主,诗词清丽婉约,充满少女的纯真。同时,此时她的远大抱负也已展露。看到满天风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下笔:“河山久壮蛟龙飞,风鹤旋惊草木传。听到鸣鸠一洒泪,中流谁著祖先鞭?”
陷入爱情生活时,她的笔触变得细腻感人:“知否今朝花影里,凭栏独自看双星”。家人相继身亡后,叶璧华的人生迎来转折点。叶璧华吞下了孤独和艰难的苦楚,展现了一位客家女子的坚忍强韧。这个时期的诗作,转向哀婉离愁的叙述。“生憎一样团圜月,偏照人间两地愁”“羡煞鹊桥高驾处,金风玉露话离愁”“神仙岁岁伤离别,我羡鸳鸯不羡仙”句句肠催寸断,对丈夫的痴情与思念浸透了她的诗篇。
从广州回到梅城之后,叶璧华的视野得以开阔,诗风日益清冽甘醇,境界日益高邈。经历过战火,经历过背井离乡,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叶璧华笔下开始涉及时事。“铿轰火马如雷电,烂漫花田竞劫灰。且喜升平旋报捷,江山无恙我重来。”
不仅诗写得好,叶璧华的词也功力颇深。《高阳台·梅影》下片云:“啁秋翠羽催春梦,帐参横日落,绮袖难亲。淡抹烟痕,玉人思折还停。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谁移上云屏,有湖山,小结姻缘,相对双清。”是借梅花抒发自己情怀之佳作。
她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在那个女性地位并不高的时代里,真诚地打动了众多文人墨客,黄遵宪、丘逢甲便是其中的代表。
叶璧华的《古香阁诗集》编成后,黄遵宪曾为之作序,内云:“润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与余内子为姊妹行,长嫔于李。李故望族,与余家有连,所居又同里。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将二人惺惺相敬之意,叙说得婉曲有致。
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诗作《题叶婉仙女史古香阁集》第三首云:“滴粉搓酥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遣香闺作替人。”对叶璧华盛赞有佳。
叶璧华对梅花情有独钟,诗词歌咏最多的花是梅花,“梅花香里发清吟”(《春日寄孔惠兰女弟子》)。她作过诗《梅花》(二首)《红梅》《题画梅》《拟陆放翁湖上寻梅》《咏梅》(二首)《梦梅》《探梅》《惜梅》《寄梅》《忆梅》《兰台先生命试早梅四律》(四首),还作过词《高阳台·梅影》等。这些咏梅之作,在她现存的《古香阁全集》中格外引人注目,倾注了她满腔的感情。叶璧华在诗词创作中,除了渲染寒梅的哀怨凄清外,还展现出了寒梅的傲骨,她自己的傲骨也由此得以揭示。湖南嘉禾人叶炜松说叶璧华“诗骨傲寒梅”。
诗词选录
叶璧华一生作诗甚多,生前曾手编《古香阁集》二卷,后来编印成一本《古香阁诗集》。
采莲曲
移舟破晓过横塘,红染罗衣绿染裳。
并蒂数枝休采却,好留湖侧伴鸳鸯。
板桥西去是侬家,万顷芙蕖散彩霞。
素手折来三两朵,游人莫误浣溪纱。
荷花荷叶插疏篷,柄柄幽香袭晚风。
短棹归来红日落,波心谁唱可怜侬。
闺中即事
络纬声声秋色初,井梧流影碧云舒。
扃门放出团圆月,让与人间照读书。
春日早起
晨妆理罢倚栏斜,料峭轻寒透碧纱。
忽听双鬟帘外报,小园开到海棠花。
古香阁即事
一角蜗庐小隐宜,诗囊剑箧当家赀。
萝牵茅屋留云住,琴罢花台待月迟。
梁子偶书林下叶,呼童亲补竹间篱。
消闲且酌葡萄酒,世事由来似弈棋。
春闺曲
梨花庭院晓寒迟,菱镜新开画翠眉。
石黛羞教夫婿点,浅深惟有阿侬知。
纱窗才罢绣鸳鸯,花覆阑干午梦凉。
忽听鹦哥帘外唤,金炉添爇海南香。
罗幙沉沉映夕晖,忍寒独自着单衣。
湘帘不把金钩放,为待楼头燕子归。
月痕如水浸珠帷,长夜迢迢玉漏迟。
今夕却防惊好梦,先从枝上打莺儿。
贺兰荪兄新婚
喜下温郎玉镜台,香车百辆御徘徊。
人间自有如花貌,何必吹箫引凤来。
赋罢宜家雅什新,笙歌围绕洞房春。
遥知附凤攀龙客,更作怜香惜玉人。
梦梅
小阁清寒玉漏遥,冻云晴雪路迢迢。
迷离不辨琼瑶地,半是孤山半断桥。
寄外
怕见霜林木叶飞,无端离恨上双眉。
明知惆怅终无益,嚼蕊吹花未悔痴。
七夕寄蓉舫夫子
天上人间一例愁,三生慧业忆从头。
关心最是新凉夜,一样金风两地秋。
纳凉曾共步中庭,七巧图开细细评。
知否今宵花影里,凭栏独自看双星。
菊花
四围荒草莱,一舍依山麓。
深秋谁为伴,绕篱数丛菊。
留别诸同人(之一)
卅年犹记趋庭日,曾傍禺岗坐钓台。
法海兴波谁御敌,慈云荫座只抡才。
铿轰火马如雷电,烂漫花田竞劫灰。
且喜升平旋报捷,江山无恙我重来。
留别诸同人(之三)
风流儒雅慕前贤,高咏霓裳集众仙。
问字每归红杏雨,吟春小坐绿杨烟。
河山久壮蛟龙气,风鹤旋惊草木传。
听到鸣鸠一洒泪,中流谁着祖生鞭。
《赠范荑香》
雅什传来字字春,知君才调迥超尘。
谁教绮阁谈诗侣,竟作挑经踏雪人?
《高阳台·梅影》
啁秋翠羽催春梦,帐参横日落,绮袖难亲。淡抹烟痕,玉人思折还停。
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谁移上云屏,有湖山,小结姻缘,相对双清。
人物评价
近代爱国诗人
丘逢甲为叶碧华《古香阁集》题诗赞道:“滴粉搓稣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缱香阁作替人。”丘逢甲也对其诗作赞美云:“翩翩独立人间世,赢得香名饮粤中。”
黄遵宪称:“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
叶兰台在叶璧华的诗集《古香阁全集》的序言中,盛赞叶璧华的才华:“揩老眼以长吟,觉惬心而富贵,蕙丸馨逸,藻采纷披,凤轸冷冷,谱出缠绵之趣,莺黄呖呖,比其清脆之声,赋情怀则竹笑兰言,写幽恨则红愁绿惨。
在客家地区,“粗通文墨,略识之无”的才女大有人在,文采风流不让须眉。而叶璧华便是其中之一。天资聪颖,从小博览群书、能诗善赋的她被誉为“岭南三大女诗人”、“晚清粤东三大女诗人”。她受维新思想影响较深,戊戌变法失败后,返回梅州,竭力推行新学。她创办的懿德女校为粤东地区兴办女校开了先河,不愧为女中豪杰。她的一生起落有伏,也造就了她多彩而丰富的个性。她既有清丽婉约的愁肠,又有女中豪杰的刚强,虽有寡鹄之悲,但始终心系国家安危,为本乡女子教育之未来劳苦奔走。(南方日报评)
亲属成员
哥哥:叶君达
侄子:李晓峰
叶璧华与清末翰林
李载熙之子李蓉舫结婚,育有四子一女。
人物故居
叶璧华故居“大夫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西北部的芦陵村,这座“大夫第”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一座二堂、二横结构的屋子,为叶氏十八世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