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蝉科(Cicadellidae ,leafhoppers sharpshooters )是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六足亚门(Mandibulata)、
昆虫纲(Insecta)、
有翅亚纲(Pterygota)、半翅目(Homoptera)、
颈喙亚目(Cicadomorpha)的一科,因该科昆虫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俗称
浮尘子。全世界共有1万多种,中国已发现1000多种。叶蝉科是一个大科,多数学者将其提升为叶蝉总科,下分为17个亚科或科。其中以
大叶蝉亚科(Tet-tigelinae)、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和殃叶蝉亚科(Euscelinae)与农、林业生产关系密切。
基本信息
叶蝉科有很多加害农作物的种类,都是小型昆虫而具跳跃能力,触角鬃状,着生于复眼前方或前内方;前翅革质;后足胫节背面有两列刺状毛。叶蝉科的种类一年发生多代,如在关中大青叶蝉3代,棉叶蝉4代。可以各种虫态越冬,主要为卵或成虫。
多食性,一种叶蝉能加害数十乃至数百种植物。多数种类加害草本植物,少数加害木本植物并常随季节不同加害不同植物。若虫形似成虫,不很活泼常聚集在叶背或茎干上为害,不受惊扰很少迁徙,在这些部分极易发现它们所留下的蜕皮。成虫行动活泼,能跳跃和飞翔y白天常在植物中下部或叶背,夜间则爬到植物上部或叶面,有慕光性,在高温无风雨的黑夜特别显著。卵多产在叶脉或一定粗细的枝条上,雌虫先以产卵器划一裂口,产卵1-10粒在裂缝中,有时裂口毗连孵化时裂口处组织枯死,所以产卵为其为害的一种方式。卵长卵形。
对叶蝉影响大的气候因子是温度。一般说来高温光照强烈的情况下,繁殖代数增加,为害程度加大,如黑尾叶蝉、棉叶蝉、桃叶蝉,均盛发于七、八月,自六月起温度增加,叶蝉个体便显著逐渐增加,因而在夏秋季猎獗为害。湿度则因种类不同:桃叶蝉在干旱年份或季节发生猖獗,而黑尾叶蝉、小绿叶蝉则在雨水多的年份猖獗。叶蝉通常在无风天气活动,三级以上风力会使它们隐藏而很少活动。对食料方面,要求寄主丰盛而多汁,所以在氮肥过多、植物疯长的地方更加严重,杂草多的地方发生也多。
简介
叶蝉科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角蝉总科Membracoidea,体型较小,一般在3-15mm之间,形态似蝉,数量较多,是角蝉总科中最大的一个科,全世界已知超过11000种,而热带区系和南部大陆区系仍有大量种类未知,总数估计超过20000种。该科均为
植食性昆虫,许多种类是农林业上的重要害虫,给农林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有些叶蝉还能传播
植物病毒病,严重危害植物,如三叶广头叶蝉Macropsis trimaculata( Fitch)能传播桃黄化病毒。
叶蝉的区别特征为头部变化多样,或宽短前后缘平行,或月牙形,或棒状突出;颜面后唇基和额部愈合形成额唇基区,无明显界限;前后唇基明显分开;后足胫节一般具4纵列刺毛;
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
生活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上,以刺吸植物汁液为生。可造成直接危害,也可传播植物病毒病,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形态特征
成虫 黄绿色或绿色,头顶前缘两复眼间有l条黑色横带,翅端三分之一处,雄虫黑
褐色,雌虫淡褐色或灰白色。
卵 长约1.2毫米,长椭圆形,一端略尖,初产时白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褐色,近孵化前一端有l对红色眼点,卵粒单层整齐排列,每块有卵3~26粒。若虫 5龄,中、后胸背面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纹。
小型昆虫,长仅3~12毫米,亦有体长超出1厘米的种。外形似蝉。
单眼2或缺,位于头顶边缘或头顶与额之间。
触角着生于两单眼之间或单眼之前。雄虫无鸣器。后足
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下方具两列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后足基节伸达腹板侧缘,
产卵器锯齿状。卵长椭圆形,中间微弯曲。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
本科昆虫体小,外形似蝉,触角粗大的第2节上无感觉孔。中胸无翅基片,前翅2条臀脉在基部不合并。单眼2或缺。特别是后足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其中有2排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
生活史
雌虫将卵单个或成块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皮层里,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余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若虫期20天上下,共5龄。成虫寿命长短不一。1年发生数代,最多可达10余代。
将卵单个或成块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皮层里,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余粒不等。
生活习性
该科昆虫的幼虫营地上生活。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在温暖地区,冬季可见到各个虫期,而无真正的冬眠过程。越冬卵也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气温升高便活动。成、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动离迁。若虫取食倾向于原位不动,成虫性活跃,大多具有趋光习性。
危害
该科昆虫均以植物为食,成虫、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点和斑块,使叶片提前脱落。很多种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如
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
黑尾叶蝉、
白翅叶蝉、
小绿叶蝉、
菱纹叶蝉等。有些种类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
稻普通矮缩病、桑萎缩病、小麦红矮病等。
发病特点
江浙一带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3-4龄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及田边、塘边、河边等杂草上越冬。成虫,趋光性强,并有趋嫩绿水稻产卵习性,卵多产于叶鞘边缘内侧组织中,每雌虫能产卵100-300余粒。若虫多栖息在稻株下部或叶片反面取食,有群集性,活动力以第3-4龄为强;越冬若虫在4月羽化为成虫,逐渐迁入早稻秧田和早稻本田为害,是一年中第一次迁飞盛期;第二次迁飞插盛期是在早、晚稻收种期,随早稻成熟收割,成虫又大量地迁入连作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本田繁殖为害。一年中以7-9月发生量最多,以早稻抽穗到黄熟、连作晚稻秧田、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受害最重,边行虫口密集,受害更重,在病毒病流行地区,往往造成“金镶边。”夏季晴热、干旱、少雨年份,有利于猖獗发生。
天敌对叶蝉科有较大控制作用,。以卵寄生蜂褐腰
赤眼蜂和捕食性天敌
蜘蛛最重要。温州调查,
褐腰赤眼蜂1-6代的寄生率依次为10、20、40、60、40、50和80%。叶蝉类也是蜘蛛的主要捕食对象。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必须采取治虫源、保全面、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治前季,保后季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改革耕制度,在单、双季稻混栽地区,尽量压缩单季稻种植面积,减少桥梁田。
2、品种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辖连片种植,避免插花种植。
3、加强肥水
管理。使水稻前期不猛发披叶,中期不脱肥落黄,后期不贪青晚熟,增加耐虫能力。
4、改进栽培技术。
5、选育高产抗虫品种。
人工物理防治:灯光诱杀。扑灯的成虫80%以上是雌的。而且多为怀卵的。灯光诱杀可在6月下旬至8月分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用捕虫网或拖网捕杀。
化学防治:在迁飞高峰期防治1-2次;晚稻秧田则在秧苗现青后第隔5-7天用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