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讲述的张箐居士的“吃茶去”是去接触去体验,而吃茶去公案则是一种淡薄淡定的心态。无论是一种行动或是一种心态无不体现着“吃茶去”的
禅理。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禅,故而禅的智慧便隐匿与我们的生活之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焚上一枝
檀香,泡上一杯茶,看那香烟袅袅杂着些许尘烟荧荧冉冉的飘散于空中,身处繁华缭乱的红尘中的你,兴许也能品味出另一番“吃茶去”。
简介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在这个
禅院(当时叫
观音院)主持40年,有着“吃茶去”、“
庭前柏树子”等几桩有名的
禅门公案。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1000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
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
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
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也从而奠定了赵州
柏林禅寺是“
禅茶一味”的故乡的基础。
到赵州“吃茶去”
公案解读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寿星,活到一百二十岁(778—897)。
他在赵州(今河北
赵县)观音院禅修时,有僧来拜谒,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
吃茶去!”又有僧来
观音寺,从谂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
院主不解其意,遂问师曰“何以来者说‘曾到’或说‘不曾到’都说‘吃茶去’!”从谂照说“吃茶去!”
有人说“吃茶去”,深蕴禅机,可以达到“顿悟。”
难怪乎,
赵朴初为陈彬藩先生所著《茶经新篇》题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真正领会“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导僧人“心注一境”,虔诚修行,而且可以启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你正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却在高考名落孙山,令你热血冷却,理想破灭,一时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时———吃茶去!
当你几经周折就业不符合心愿,实在枯燥无味,百无聊赖,难于发挥所长,觉得
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吃茶去!
当你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左磕右绊,被人误解,受到委曲,甚至遭人暗算,而心灵受到创伤时———吃茶去!
当与你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恋人,忽一日弃你而去,傍上大款或权贵,不啻于晴天霹雳令你目瞪口呆,甚至欲想寻短见时———吃茶去!
“吃茶去”!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洒脱的人生、多么自在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管生存状况如何,遂意也罢,逆境也罢,都不要把它太当作一回事,不可过于执着于身外之物。即使泰山崩于前、猛虎追于后,也一样悠哉优哉地“
吃茶去!”
人们往往羡慕别人的权势,却不知这权势的背后,或许牺牲了做人的尊严,或许放弃了自在的生活;羡慕别人的财富,却无从了解财富主人的“第一桶金”是否带着原罪,是否背叛了友情、放弃了爱情、疏离了亲情。
再说人并不是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能,没有挂碍,终日钻营抑或忙碌于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云云者,与“吃茶去”无缘。
既然明白了这事理,何不赶快“吃茶去”!
以上两篇虽然都是讲“吃茶去”的公案和有关的道理,但每一人的体味却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