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
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为一种基本无机化工流程。现代化学工业中,氨是化肥工业和
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
发现过程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
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
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以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
氮气合成
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
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反应式如下:(该反应为
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下为:“
催化剂”)
催化机理
热力学计算表明,低温、高压对合成氨反应是有利的,但无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很高,反应几乎不发生。当采用
铁催化剂时,由于改变了反应历程,降低了反应的
活化能,使反应以显著的
速率进行。合成氨反应的机理,首先是氮分子在铁催化剂表面上进行
化学吸附,使
氮原子间的化学键减弱。接着是化学吸附的氢原子不断地跟表面上的氮分子作用,在催化剂表面上逐步生成—NH、—NH2和NH3,最后氨分子在表面上脱吸而生成气态的氨。上述反应途径可简单地表示为:
xFe+N2→FexN
FexN+[H]吸→FexNH
FexNH+[H]吸→FexNH2
FexNH2+[H]吸FexNH3xFe+NH3
在无催化剂时,氨的合成反应的
活化能很高,大约335kJ/mol。加入铁催化剂后,反应以生成氮化物和氮氢化物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为126kJ/mol~167kJ/mol,第二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为13kJ/mol。由于反应途径的改变(生成不稳定的中间
化合物),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因而
反应速率加快了。
催化剂的催化能力一般称为
催化活性。有人认为: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一旦制成一批催化剂之后,便可以永远使用下去。实际上许多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其活性从小到大,逐渐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催化剂的
成熟期。接着,催化剂活性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然后再下降,一直到衰老而不能再使用。活性保持稳定的时间即为催化剂的寿命,其长短因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条件而异。
催化剂在稳定活性期间,往往因接触少量的杂质而使活性明显下降甚至被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的中毒。一般认为是由于催化剂表面的
活性中心被
杂质占据而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暂时性中毒和永久性中毒两种。例如,对于合成氨反应中的
铁催化剂,O2、CO、CO2和
水蒸气等都能使
催化剂中毒。但利用纯净的氢、氮
混合气体通过中毒的催化剂时,催化剂的活性又能恢复,因此这种中毒是暂时性中毒。相反,含P、S、
As的化合物则可使铁催化剂永久性中毒。催化剂中毒后,往往完全失去活性,这时即使再用纯净的氢、氮
混合气体处理,活性也很难恢复。催化剂中毒会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工业上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要把反应物原料加以净化,以除去毒物,这样就要增加设备,提高成本。因此,研制具有较强抗毒能力的新型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工艺流程
(1)原料气制备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对于
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
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
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
(2)净化对粗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和
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
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
①一氧化碳变换过程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
CO,其
体积分数一般为12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 ΔH=-41.2kJ/mol
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
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
净化的过程,为后续
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②脱硫
脱碳过程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
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
重油和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脱硫的位置。工业
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
化学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温
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
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和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
毒物,又是制造尿素、
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CO2。根据吸收剂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一类是
化学吸收法,如热钾碱法,低热耗本
菲尔法,活化MDEA法,MEA法等。
③气体精制过程经CO变换和CO2脱除后的原料气中尚含有少量残余的CO和CO2。为
了防止对氨合成催化剂的毒害,规定CO和CO2总含量不得大于10cm3/m3(
体积分数)。因此,原料气在进入合成工序前,必须进行原料气的最终净化,即精制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最终净化方法分为深冷分离法和
甲烷化法。深冷分离法主要是
液氮洗法,是在深度冷冻(<-100℃)条件下用液氮吸收分离少量CO,而且也能脱除甲烷和大部分氩,这样可以获得只含有惰性气体100cm3/m3以下的氢氮混合气,深冷净化法通常与
空分以及
低温甲醇洗结合。
甲烷化法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使少量CO、CO2与H2反应生成CH4和H2O的一种净化工艺,要求入口原料气中碳的氧化物含量(
体积分数)一般应小于0.7
甲烷化法可以将气体中碳的
氧化物(CO+CO2)含量脱除到10cm3/m3以下,但是需要消耗有效成分H2,并且增加了惰性气体CH4的含量。
甲烷化反应如下:
CO+3H2→CH4+H2O=-206.2kJ/mol0298HΔ
CO2+4H2→CH4+2H2O=-165.1kJ/mol0298HΔ
(3)氨合成将纯净的氢、氮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氨产品的工序,是整个合成氨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氨合成反应在较高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反应后气体中氨含量不高,一般只有100故采用未反应氢
氮气循环的流程。氨合成反应式如下:
N2+3H2→2NH3(g)=-92.4kJ/mol
原料组成
合成氨的主要初始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如
天然气、
石脑油、
重质油和
煤(或焦炭)等。
①天然气制氨。天然气先经脱硫,然后通过二次转化,再分别经过一氧化碳变换、二氧化碳脱除等工序,得到的氮氢混合气,其中尚含有
一氧化碳和
二氧化碳约0.10.3体积),经
甲烷化作用除去后,制得氢氮摩尔比为3的纯净气,经压缩机压缩而进入
氨合成回路,制得产品氨。以
石脑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流程与此流程相似。
②重质油制氨。重质油包括各种深度加工所得的
渣油,可用部分氧化法制得合成氨原料气,生产
过程比天然气
蒸气转化法简单,但需要有空气分离装置。空气分离装置制得的氧用于重质油气化,氮作为氨合成原料外,
液态氮还用作脱除一氧化碳、甲烷及氩的洗涤剂。
③煤(焦炭)制氨。随着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以煤(
焦炭)为原料制取氨的方式在世界上已很少采用。中国能源结构上存在多煤缺油少气的特点,煤炭成为主要的合成氨原料,天然气制氨工艺则受到严格限制。[1]
固氮研究
化学模拟
生物固氮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
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的研究。
固氮酶由
铁蛋白和钼铁蛋白这两种含过渡金属的蛋白质组合而成。
铁蛋白主要起着
电子传递输送的作用,而含二个钼原子和二三十个铁和硫原子的钼铁蛋白是络合N2或其他
反应物(
底物)
分子,并进行反
应的
活性中心所在之处。关于
活性中心的结构有多种看法,从各种底物结合物活化和还原加氢试验来看,含双钼核的
活性中心较为合理。中国有两个研究组于1973—1974年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含钼铁的三核、四核
活性中心模型,能较好地解释
固氮酶的一系列性能,但其结构细节还有待根据新的实验结果精确化。
国际上有关的研究成果认为,温和条件下的
固氮作用一般包含以下三个环节:
①络合过程。它是用某些
过渡金属的
有机络合物去络合N2,使它的
化学键削弱;
②还原过程。它是用化学
还原剂或其他还原方法输送电子给被络合的N2,来拆开N2中的N—N键;
③加氢过程。它是提供H+来和负价的N结合,生成NH3。
化学模拟
生物固氮工作的一个主要困难是,N2络合了但基本上没有活化,或络合活化了,但活化得很不够。所以,稳定的双氮基络合物一般在温和条件下通过化学还原剂的作用只能析出N2,从不稳定的双氮络合物还原制出的NH3的量相当微少。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以便找出突破的途径。
固氮酶的生物化学和
化学模拟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络合
催化的研究,特别是对寻找催化效率高的合成氨催化剂,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主要用途
氨是重要的
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约有80%氨用来生产
化学肥料,20%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氨主要用于制造氮肥和
复合肥料,例如
尿素、
硝酸铵、
磷酸铵、
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
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氨作为工业原料和
氨化饲料,用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2。
硝酸、各种含氮的无机盐及有机中间体、
磺胺药、
聚氨酯、
聚酰胺纤维和
丁腈橡胶等都需直接以氨为原料。
液氨常用作制冷剂,贮运商品氨中有一部分是以
液态由
制造厂运往外地。
此外,为保证制造厂内合成氨和氨加工车间之间的供需平衡,防止因短期事故而停产,需设置
液氨库。液氨库根据容量大小不同,有不冷冻、半冷冻和全冷冻三种类型。液氨的运输方式有海运、驳船运、管道运、
槽车运、卡车运。
中国现状
解放前中国只有两家规模不大的合成氨厂,解放后
合成氨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49年全国
氮肥产量仅0.6万吨,而1982年达到1021.9万吨,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
国家之一。中国引进了一批年产30万吨氮肥的大型化肥厂设备。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
上海吴泾化工厂也是年产30万吨氮肥的大型化肥厂。这些化肥厂以天然气、石油、炼油气等为原料,生产中能量损耗低、产量高,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
合成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农业肥料,产量常年保持在5000万吨左右。有约11%的产能能效达不到基准水平,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2024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4个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部署系列重点任务。包括2024—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形成节能量约3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400万吨。到2025年底,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均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科研进展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郭建平团队与丹麦技术大学教授Tejs Vegge团队等合作,首次将配位氢化物材料应用于催化合成氨反应中,开发了一类新型碱(土)金属钌基三元氢化物催化剂,实现了温和条件下氨的催化合成。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