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中国吉林省教育部直属高校
吉林大学(Jilin University),简称“吉大”,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央直管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原吉林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它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
1946年9月,哈尔滨大学原是一所私立学校,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后改为公立大学,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比较正规的高等学校。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改名为东北科学院;11月,东北科学院南迁至沈阳,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
1950年3月,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成为培养财经政法方面专门人才的正规大学;9月,学校迁至长春。1951年8月,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东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吕振羽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家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中抽调出一批知名学者,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加强了学校的实力,东北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5年5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匡亚明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同年9月,匡亚明校长提出了学校要形成和发扬“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娱空气”。这“四种空气”成为鼓舞全校师生员工前进的精神动力。1958年8月,东北人民大学划归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国家正式批准吉林大学为重点综合性大学。1978年,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出任校长。1979年,唐敖庆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全面论述把重点大学建设成为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成为新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1984年8月,学校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1995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至2000年6月合校前,历经了50余年发展和建设的吉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为适应东北工业发展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兴建对专门人才的需要,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国家高等教育部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将华中工学院的汽车及内燃机专业、交通大学和山东工学院的汽车专业调整出来进行合并,在长春成立汽车拖拉机学院。首任院长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饶斌兼任。1955年9月26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告学院成立。1958年11月,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下放由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年,学校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3年10月,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学校办成理、工、管相结合的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新时期发展目标。1997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吉林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8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院校。至2000年6月合校前,学校经历了40余年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以汽车、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决定在医务训练队基础上筹建卫生学校。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诺尔曼•白求恩直接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江一真。1940年1月,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1945年10月,学校奉命迁至张家口。1946年6月,白求恩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1948年,学校移驻石家庄,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1949年,学校迁至天津市,与天津陆军总医院合组为天津军医大学。1951年,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4年2月,第一、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后迁往长春。1958年6月,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领导,定名为长春医学院。1959年6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1984年10月,学校召开第四届党代会,确定了学校现代化医科大学的发展方向。至2000年6月合校前,这所创建于抗日烽火中学校,历经了6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新中国建立之初,地质技术干部奇缺。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决定成立地质专业学校。1951年12月1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兼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由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组成东北地质学院。1957年1月,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12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79年2月,教育部决定长春地质学院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4年5月,学院召开第八届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以地学为中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发展边缘新兴学科的综合性地质大学的发展目标。1996年12月,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1997年3月,长春地质学校正式并入长春科技大学。至2000年6月合校前,学校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中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原长春邮电学院的前身是东北邮电学校。
为支援解放战争,加速恢复与建设东北解放区邮电通信,1947年3月10日,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根据中央指示,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建了东北邮电学校。首任校长由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局长陈先舟兼任。1947年冬,学校迁到哈尔滨。1948年10月,又奉命迁至长春。1953年4月,更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55年4月,改名为邮电部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4月,邮电部决定在长春电信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长春邮电学院。1963年至1973年期间,学校几易校名。1963年9月,复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69年7月,改名为吉林省邮电学校;1973年3月,再次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73年7月,复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79年1月,长春邮电学校改建为长春邮电学院,实行地方与邮电部双重领导。1990年10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学院实施和完善以教学为中心,教科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至2000年6月合校前,这所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几经改建而来,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开办的北洋马医学堂。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王朝日渐衰落,不得不“变法”立新,兴办洋务,建立学堂。1904年12月1日,北洋马医学堂在河北保定正式成立。1912年,由民国政府接管,改名为陆军兽医学校,后迁至北平。“九•一八”事变后,学校为躲避日机轰炸,几经辗转,于1938年迁至贵州安顺。1949年秋,学校师生审时度势,拒不执行南京方面搬迁命令,保护学校财产未受损失。11月,安顺解放,学校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中央军委确定安顺兽医学校员工为起义人员。1951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1952年1月,学校由贵州安顺迁至长春。195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与解放军第一、第三、第四兽医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首任校长由总后兽医局副局长任抟九兼任。1956年7月,学校移交农垦部,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1958年5月,改名为长春农学院。1958年至1959年期间,长春农学院、北安农学院和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相继并入。1959年6月,改名为吉林农业大学。1962年1月,学校交还军队,复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8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1999年4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11月,学校移交地方。至2004年8月并入吉林大学前,学校见证了百年的沧桑岁月,成为了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的高等军事学校。
合并组建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2001年12月,成为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
2002年1月13日,珠海市与吉林大学签订《珠海市人民政府、吉林大学合作建设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建立吉林大学珠海校区。2004年5月20日,经教育部同意,在吉林大学珠海校区试办独立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今珠海科技学院);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2006年9月,举行了合校六周年暨建校六十周年校庆。同年,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在珠海校区成立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同年入选“985工程”。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2009年,成为入选首批国家“珠峰计划”的11所高校之一。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3月,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签署《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合作协议》,在吉林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华为网络技术学院”。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2013年1月,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月,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5月,成为首批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6所高校之一。2014年9月,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7月31日,吉林大学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6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吉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学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吉林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5月26日,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吉林大学与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书;学校同新华三集团、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备忘录。6月20日,学校整合考古学、古文字学,成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成立“吉林大学--故宫博物院张忠培考古研究中心”。7月6日,吉林大学主办21世纪学术联盟第9届总会。8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研究型高校A类;12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4月,学校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学校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10月,吉林大学上榜智能驾驶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的公司/机构;12月18日,吉林大学纪念白求恩逝世80周年暨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80周年大会在长春召开;12月,吉林大学入选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理事单位。2020年1月,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4月27日,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成立。9月30日上午,吉林大学、吉林省公安厅、长春市公安局共建法医人类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心校区东荣大厦会议中心举行。2022年2月,吉林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9日,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召开,吉林大学是联盟高校之一;11月5日,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党史党建学长白山高端论坛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活动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
2023年3月30日,由吉林大学联合发起组建的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4月9日,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正式入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4月14日,吉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大会举行;4月26日,牵头组建的吉林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联盟成立;9月15日,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开馆。10月25日,吉林大学“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该实验室依托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围绕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展开交叉研究,已于近日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实验室;12月8日,吉林大学自贡市沿滩区技术转移中心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化工安全实训基地建设启动仪式在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举行,标志着吉林大学自贡市沿滩区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12月15日,由长春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与吉林大学有效协同、精诚合作,共同成立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长春研究院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吉林大学研究院在吉林大学举行揭牌仪式。
2024年4月19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鼎新图书馆多功能厅召开;5月25日,吉林大学·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吉林长春揭牌。9月,据《长春发布》报道,吉林大学凭借培养院士33人(中科院院士19人,工程院院士14人),排名全国高校之首。10月18日,吉林大学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12月2日,吉林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成立大会在鼎新图书馆多功能厅召开。12月15日,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立。12月19日,吉林大学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53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140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新兴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1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有“双一流”建设学科(群)1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264人,其中教授240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外聘杰出教授4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6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入选专家152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占比达83.33%,共有20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医学)教育认证。有89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课程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数9个。
吉林大学取得众多教学成果奖,具体如下: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已经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30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名的50所,前200名的71所。与12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45个中外合作平台。
同时,吉林大学也与国内各个高校和企业有众多交流,具体如下:
截至2024年5月,吉林大学与29所台湾高校和2所香港高校开展交换学生项目,与4所台湾高校建立了双联学制合作培养项目,与香港城市大学开展了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近200个赴港澳高校交换学习名额与机会。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吉林大学取得众多科研成果,具体如下: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809.61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东北地区中心,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成员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东北区域中心。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图书馆藏有各类纸质书刊585万余册,其中古籍40万册,古籍中6000余部为善本。地方志与谱牒、金石拓片与古文字文献的收藏在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这些珍贵文献与亚细亚文库、满铁资料一起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订阅外文期刊1268种,中文报刊4914种。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图书馆注重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购买了包括web of science和EI在内的48种西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14种中文数据库,超星、书生等电子图书140万册,自建了东北亚研究、地学、汽车、满铁资料等12个数据库。2000年引入了美国SIRSI自动化管理系统,统一了五校区各专业图书馆管理软件,实现各校区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全流通、开放式的服务。图书馆实现了万兆核心交换机、千兆汇聚层交换机、百兆桌面的网络环境,基于校园网络实现了大规模并发用户的访问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远程服务。
《吉林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 5 所院校新组建的吉林大学于 2000 年 6 月 12 日 成立,原各院校所属的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长春科技大学学报》《长春邮电学院学报》)经过整合,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 2002 年 1 月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分 5 个版本出版 :《吉林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电子、计算机、环境和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2001 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被美国《数学评论》等 20 余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被美国《工程索引》( EI Compendex )等 20 余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设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影像学、调查研究、技术交流及综述等栏目,被荷兰《医学文摘》和《 CA 》等 20 余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探工程、岩矿测试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被国内外20 余种数据库收录。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被英国《科学文摘》( SA , INSPEC )等多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信息科学类专业与基础理论兼顾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是 2004 年创刊的以工程仿生学科为特色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季刊)。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仿生机械、仿生制造、仿生材料、生物信息、控制仿生、建筑与环境仿生及仿生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创刊仅一年,就被AJ和CSA中的多种数据库收录,现已被SCI、EI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吉林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由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内圆中间部分为吉林大学英译文缩写“JLU”组成的天鹅飞翔图案,上方有“1946”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两圆环相间部分上方是英文“JILINUNIVERSITY•CHINA”,下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学校徽章为镌刻郭沫若题写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学校校旗为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校歌
学校校歌是《吉林大学校歌》,公木作词,王世光作曲。
吉林大学校训是“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学校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研究学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筑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努力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4月,吉林大学共有224个社团,其中,在中心校区的有146个,南岭校区有24个,和平校区17个,南湖校区9个,新民校区19个,朝阳校区9个。
吉林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简称吉大模联,成立于2010年4月,是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团委下属的学术科技类社团,下设学术部、外联部、宣传部和秘书部四大部门。协会活动主要围绕着开展和推广模拟联合国活动展开,立足于吉林大学校内,在定期举办校内会、学术沙龙等特色活动的同时,也与国内其他高校的优秀模拟联合国社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联系。
成立于2017年12月,它作为一个思想政治类社团,为具有思想政治觉悟、积极上进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学习交流的平台。自成立以来,学“习”社以宣传新思想,传递正能量为出发点,举办过许多极具特色的活动:从俯瞰社会、思想碰撞的青年学“习”坊,到记录故事、描绘温情的团团电台,再到深化理论、投身实践的假期社会实践调研,大家在交流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磨砺担当。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大学占地面积734.59万平方米(其中珠海研究院150.3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5.96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研究院,占地面积150.35万平方米。有6个校区,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
前卫校区
该校区共有两个校园。前卫南区位于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为吉林大学校部机关所在地,主要分布文科和理科。前卫北区位于长春市解放大路2519号,为原吉林大学老校园,其主要建筑物有理化楼、设备楼、图书馆、科技楼、鸣放宫和文科楼等。
南岭校区
该校区是原吉林工业大学所在地,位于人民大街5988号。校园占地面积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其主要建筑物为:机械楼、链条所、交通楼、俊民楼、继教楼和体育馆等。
新民校区
该校区位于新民大街828号,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区,现为医学部所在地,有4所附属医院。主要建筑物为:基础楼、护理学院、校部楼、预防医学院楼等。
朝阳校区
该校区位于长春市西民主大街6号,原长春科技大学所在地,现主要为地学部所在地。校区共有两个校园,其中朝阳西区位于文化广场旁,西民主大街6号。朝阳东区位于亚泰大街4026号,为应用技术学院所在地。
南湖校区
该校区位于南湖大路5372号,原长春邮电学院所在地。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
和平校区
该校区位于西安大路5333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所在地,现为农学部所在地。主要建筑物有机关办公大楼、植物科学楼、基础教学楼、军需科技楼、畜牧兽医教学科研楼等。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新民校区
该校区内建筑多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伪满政府用楼,庄严、肃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地质宫
地质宫,建于1952年,是在停工的浦仪“皇宫”工程的基础上建造的,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是吉林大学博物馆的所在地,也是朝阳校区的标志性建筑。
南湖校区
南湖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旁。校园环境恬静幽雅,已初步建成花园式校园。
和平校区
该校区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各种建筑错落有致,办学和生活设施齐全。
清湖晏湖
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俗称“吉大南校”)内的东西两侧也有两汪遥相呼应的水系,被学子们亲切唤作“东湖”“西湖”。吉大正式将两湖命名为“晏湖”“清湖”。“清”“晏”二字取自成语“河清海晏”。晏湖(原“东湖”)水面面积1.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含水面面积),并设计了湖心岛、荷花和睡莲种植区、浅水植物种植区、 凉亭及广场、环湖路、景观石等多处景观,对湖周边进行绿化美化,水趣盎然。校内“西湖”改建工程,经多次论证,最终形成了以现代简约风格为主,以美观、经济为原则,重点突出微景观及亲水特点的设计方案。 竣工后,清湖(原“西湖”)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水面增至1.3万平方米,增加了人文广场、人行步道,错落布置草坪灯、景观灯和个性座椅,显得精致而不繁冗。两湖命名取自成语“河清海晏”,寓意吉大校园“风清气正、宁静致远,严谨治学、祥和进步”。
校友情况
科学界校友
政界校友
商界校友
军界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吉大简介.吉林大学.
历史沿革.吉林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9: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