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拼音:tóng xīn xié lì)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贾谊《
过秦论》。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汉·
贾谊《
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成语演变
南朝陈·
徐陵《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全书一百二十回,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提供了一些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但书中有尊刘抑曹等描写,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写道,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暴发了黄巾起义。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开仓济贫,惩办脏官、土豪,很快得到了天下响应。汉灵帝见此情形,焦急万分,急忙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并发了诏书,到处招兵买马,吩咐各州、郡加紧防守。
当时,有一个没落贵族出身的人叫刘备,字玄德。他从小丧父,跟着母亲靠卖鞋、编席过日子。刘备喜欢结交天下豪杰,特别是那些有武艺,讲义气的人。在刘备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个最亲密的,一个叫关羽,字云长,一个叫张飞,字翼德。相传,他们三人见天下大乱,可以趁机起事,便结拜为兄弟,并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举行了结拜仪式,祝告天地,作为起兵的仪式。结拜时,张飞说:“我们三人结拜为弟兄,同心协力,然后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成语寓意
同心协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如果有五个不同才能的人共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取长补短、互相协济配合、团结一致就一定会成功。如果五人势力平等、各持已见、自行其是,那么必败无疑。因此,在团队协作中,不可自行其是,一意孤行,更不要互相排挤,互相拆台,而要齐心协力地去把事情干好,才能发挥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优势。
成语运用
“同心协力”指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同心协力”也作“
同心合力”“
同心并力”“
协力同心”。
汉·
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宋·
王铚《
默记》卷上:“国家多难如此,向非宰执同心协力,何以至此。”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王莽地皇二年》:“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黠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八一回:“今汝二人亦是昆仲之分,正当同心协力,共报父仇;奈何自相争竟,失其大义!”
明·周《
西湖二集》卷三四:“若一齐进剿,恐两人仍旧同心合力,反为不美,待他从容图了陈东,再杀徐海,未为迟也。”
老舍《
四世同堂》九四:“瑞宣理解白巡长的心情,劝他不必单枪匹马去杀日本人,最好是跟大家同心合力,做点地下工作。”
宗璞《
东藏记》八章:“时局仍不容乐观,我相信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同心协力竭尽绵薄,把合格的人才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