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南京境内学校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1932年正式成立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历经百年风雨,在抗战时期随同济大学历经波折,祝元青、胡兆瑛先后担任校长,建国后划归华东工业部管理,并迁址南京,最后一任校长为朱振德
基本介绍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历史源远流长,正式成立于1932年,这一时期,与同济大学同期成为国立大学的国立劳动大学1932年奉令停办。这年9月,翁之龙校长、周尚秘书长、 唐英教授等9人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组成劳动大学校产保管委员会。1933 年5月,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处分劳大校产办法》:“将劳大工学院院舍及工场、机器、厂房等一并拨归国立同济大学接收。”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一·二八”事变仅存土木和电机两个科系。另外同济1915年便创办了机师科,仿照德国教育模式培养高级技术工人。1922年改为附设中等机械科,1926年又称附设机师学校,但在1930年停止招生。而位于江湾的劳动大学工学院的校舍、设备划拨归属同济,学校迅速在此基础上组建起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3年9月,第一批初中生便进校开始了土木、机械两科的学习。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始创于1932年,当时正逢“一·二八”事变,位于江湾的劳动大学校区被日寇炸毁,劳大停办,将其全部房屋、设备及校区附近的房地产划归同济大学接收并令创办高级职业学校。
同济大学奉命后成立筹备委员会,时任校长翁之龙即函聘唐英教授(原劳大工学院院长)为筹备会主席,薛祉镐教授为教务主任,着手重修房屋,添置必需的设备,继而聘请教职员,招考新生,学校遂以成立。当时学校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暂设机械、土木两科。
1933年8月招考新生,原定机械、土木两科各招50人。后因考生太多,成绩又好,特别是报考机械科的,有仰慕同济、劳大之名,不远千里而来者,据悉四川有个应届初中毕业的高材生,名叫邓创之,在县中学会考时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此次入学考试时,两小时内只做出四分之三的数学题,可见试题之难。学校当然不忍舍弃这批优秀生源,最后实收新生机械科54名,土木科50名。
1935年5月,教育部为使该校能更好地完成创办意图,提高学生质量,将学制增加一年,四年毕业,将校名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同济高工”。全国解放后,1950年该校改由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高工自1933年创办至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体系,1951年迁至南京止,可分为四个时期叙述:江湾时期;抗战迁校时期;迁回上海时期;迁南京时期。
历史沿革
江湾时期(1933~1937年)
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东临车站西路,西至新市南路,南至车站南路,北接车站北路。
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
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有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成为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由于学校校风严谨求实,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1936年下半年第一届的学生尚在校实习时,即有机关、工厂来校洽聘,平均每人有两三个单位供选择。1937年6月19日举行毕业典礼后,大多数学生都回原实习单位供职。以后各届情况大致与此相似。
抗战迁校时期(1937~1946年4月)
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一次迁上海市区。“七·七”事变炮声响后,日军进逼上海,同济高工随大学部迁至上海地丰路121号(今乌鲁木齐路)临时校舍。日寇制造“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激烈,学校未能恢复工作,决定迁至浙江金华。
第二次迁至浙江金华。1937年9月学校迁至金华,10月20日学校在借用的中华中学正式上课,此时学校学生有114人。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进逼杭州,不断空袭金华,此时已不能正式上课,学校又决定迁江西赣州。同济高工将第二届学生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第三次迁江西赣州。12月13日学校开始分批迁移。当时由于军运频繁,学校只好雇用木(帆)船,部分师生员工押运校产,历时20天至赣州。1938年1月底赣州镇台衙内旧址正式上课。学生宿舍在武庙,教职工则在城里分散租房住。在赣州时学生共161人。时至7月,局势突变,九江危急,学校师生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第四次迁广西八步镇。在八步镇借用一所中学准备复课。但敌机常来袭扰,大家感到安全问题较大,纷纷要求再迁校。10月下旬,广州陷落。当第一批校产运到八步江边未及卸下,学校又决定迁往昆明。原船改道延贺水南下,经西江至南宁,经过越南,再到昆明。
第五次迁昆明。1938年冬,学校经八步迁至昆明,这次迁移共分两路:一路毕业班及女生和生病的学生乘车到龙丹;另一路步行到西宁乘小船至龙丹。再乘汽车至凭祥出镇南关(今友谊关)至越南同登,换乘大车,经河内进入云南,于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在昆明,同济校址极为分散,高工先在木行街,后迁双塔寺女子师范学校,再迁至水晶宫、八省会馆,最后迁西仑坡1号。
第六次迁四川李庄。1940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日机又不断空袭,威胁师生安全,学校决定迁四川。高工于1942年才迁到李庄,校址先在离李庄镇约5华里的罗家祠,后迁离李庄不远的官山新建的校舍(实为竹笆墙外粉泥浆)。同济高工在昆明时招收的第10届学生,因只是刚入学,故当即将该班学生集体转入西南中山高工继续学业,不随同迁四川。
迁回上海时期(1946年~1951年)
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现为邯郸路)370号,全校学生在200人左右。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三年,高工学生汇合于同济大学爱国学生运动中进行奋勇斗争。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定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校长是朱振德。
迁南京时期(1951年至今)
1951年同济高工搬迁到南京童家山,1953年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述两校1955年的毕业生仍持同济高工毕业证书。
同济高工自1933年开始创建至1953年摘牌脱离同济体系为止,经历了沧桑而又光辉的20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济高工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仍缅怀和留恋着自己的母校,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都踊跃参加。2002年汇编了一本《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校友通讯集》,并呈母校存档。百年校庆时许多同济高工毕业生返校同贺为母校的辉煌而欢欣鼓舞。
历史传承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经过几次变更,原土木科后发展成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并于2001年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原机械科后发展成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与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4 23:4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