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村为历史
古镇,坐落于湖北省
恩施城北偏东的
古驿道上,距离恩施城仅15公里左右,曾经是经过金子坝出恩施入
宜昌、
武汉的北大门。
现状概况
地理位置
向家村地处
恩施市城区北郊的
龙凤镇,距离集镇5公里,
318国道3公里。毗邻
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村国土面积约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49亩,平均海拔500米以下。辖区水、电、路畅通,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行政结构
现向家村由原来的向家村和五谷庙村合并而成,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健全:共有村干部10人,其中集体村干部6人,共有党员73名,设立5个党小组。全村12个行政小组,1456户,5155人。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集体经济为重点,突出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002年未发展以
柚子为主体的高效经济林2500亩,现长势良好。
2006年末,
农村经济总收入1734万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8万元,人平纯收入1637元。
2011年全村种植了200亩早熟马铃薯、50亩菜椒、100亩西瓜和香瓜,仅早熟马铃薯一项就为村民增收50多万元。
气候资源
向家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地处城郊又近距集镇中心,全村境内一条6.5公里的主干
柏油公路贯穿南北,直通市区中心,交通便利,具有发展
蔬菜生产的良好前景。
向家村具有丰富的
煤炭资源,蕴藏量大并具有开采价值。是一个正待开发,极具发展潜力的希望之地。
村民姓氏
向家村的姓氏主要有张、叶、黄和曾等,前三大姓氏主要集中在张家湾、叶家湾和黄家屋场,曾氏日趋衰落,由原来集镇搬往曾家槽,人丁兴旺。至于这四大姓氏从何而来,亦从当地无法考证。
根据恩施州2010年规划来看,向家村已然划入市区规划之内,恩施州城将迁入向家村青树林地区。
村名来历
关于向家村名称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原来这里只是一个村落,村南头有一位姓向的孤寡老婆婆,建了一个免费茶水铺,给过路行人提供茶水、凉开水,从此路过并在此喝水的路人都会感激地询问老婆婆:“老奶奶贵姓啊?”老婆婆就回答:“免贵姓向嘞。”就在这一问一答间,过路的行人在相互说起这里时,都会代称以“向家老奶奶那里”,慢慢的,都称这里为向家村。
历史古迹
村落变化
来往商旅、学生,对此地印象极为深刻,因为这里旧时是出恩施城的第一站,进恩施城的最后一站。
由于318国道建成通车,龙凤坝集镇日趋繁荣,曾经繁华多年的向家村逐步走向衰落,但当地纯朴的民风犹存,走在曾经恩施的北大门石板古道上,仍旧可以感受曾经的热闹。只因历史的变迁,在这里才只能拜询遗迹,穿越时空而遥寄对古镇的崇敬。
老街
向家村曾经的旧貌——曾家老账房、“骚大行”(牛行、猪行、马行等)、布行、盐铺、“曾家饭铺”等等曾经人流如织的地方,只能从被踩得发亮的古道石板上找寻。向家村老街的街道还可以看出旧时的模样,街道有2.5米左右宽,加上街道两边房屋飞檐下的半米,整个街道接近4米宽,残存的街道大约还有1千米多长,从石板步道与门柱的磉磴石看,当时的向家村老街应有2千余米长,数百商铺,其间还有
饭铺、客栈和
骡马店,由此可推断向家村昔日的辉煌。
张家祠堂
向家村张氏祠堂(今恩施市向家村中心小学旗杆处),在晚清及民国初年曾作
私塾使用,当时向家村乡乡长张世和在1924年将其改作学校,并自兼校长。当时房屋为坐西朝东老土墙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分为两层,正屋作为办公室使用,两边各有两个寝室。房子前有一个大台阶,两边各有一个大楼枕。前为操场和篮球场,作集合、站队、上体育课之用。后在办公室左侧增建厨房。操场靠东的一排矮房子也作为教室,再靠南有石门,旧时称朝门,有三进,设为教室,再进,上两个梯子,有一小客厅,两个小石天井,往西再进有一个客厅,地板都被桐油漆过。原张家祠堂老屋已经不复存在,其遗址现建为恩施市向家村中心小学。
抗战时期,武汉沦陷后,湖北省立联中恩施职业分校迁到此地,征用原小学作为校舍,原小学学生迁往向家村集镇南岳庙授课。1939年6月,向家村职中和社教队联合党支部建立。职中是由
秭归青滩迁到恩施向家村的,改名“湖北省立联中恩施职业分校”,约有500学生,分12个班,高中、初中各半。随校转来学生党员高中部张人孝和初中部梁顺朝,他们组织进步同学和社教队员一起,在向家村街上和操场演出话剧、出壁报,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南岳庙
南岳庙原为四进屋,石门、
天井、天井两边的
厢房、客房、正厅、桐柱子、琴凳、
家神在后,几经沧桑,这里遭受劫难无数,但是正厅一直没有被动过,正厅墙上悬挂有孙中山先生像,学生每天早课在国父像前诵读,后成为学校礼堂、办公室、部分改作教师寝室。
狮子庙
张同建老人介绍,
狮子庙就是玩狮子的地方,设九股,每年逢年过节扎好狮子庆祝节日之后,没有地方存放这些狮子,就建庙放置这些狮子,并且有专人看管,供奉狮子。
狮子庙的狮子每年的
正月初九出灯,
正月十五收灯,每年九股按着排好的次序出灯油钱,谓之“写灯”,每年表演的收入轮流由九家股份收取,赚钱还是折本由自己承担,狮子庙在解放后不久因无人继续照管而垮塌,此项特有的民俗活动也就从此只在人们渐渐淡去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了。
江西庙
江西庙为三进土石墙起瓦盖的屋,其石门横栏上曾镌刻有“向家村乡公所”字样,前有
厅屋,后有两个天井,两边为和尚屋,再过重亭到正厅,正厅为大会议室,余学锋曾将学校迁于此。后来乡公所从南岳庙迁到江西庙,拆除江西庙前面的厢房,建“四半头”的房子,一直建到老坎,不能再继续建房子为止。
五谷庙
顺着龙凤坝到向家村的公路继续前行约3公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五谷庙遗迹。这里离金桂大道的直线距离约1公里左右。由金子坝经沙河上五谷庙,进入向家村集镇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块
牌坊(此地称为牌路),高8米,基石雄伟。过了向家村集镇时后,大路右侧水沟边有一块“德政碑”,该碑高2.5米,宽厚约为0.5米,上书“邑候谨公德政”。经北大路上大岩中途又有一块牌坊,过此牌坊后便入鸡心笼(今称吉星)地界。而今,这些明清古迹不复存在,甚至连遗址也不记得了。
由于清末至民国初年建成龙凤坝集镇,与龙凤坝邻近的向家村集市逐渐走向衰落。向家村再也见不到赶集的热闹景象,但徜徉在恩施北大门石板古道上,寻觅古迹遗踪,仍然可以感受到古镇往日的繁华。
创业名人
恩施市龙凤镇向家村向家街黄廷安的兄弟薯片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忙着下锅、拌料、装袋,一条龙的生产线,工人不多但紧张有绪。然而让记者不敢想象的是,畅销州内八县市,州外武汉、省外
万州的“兄弟”薯片,就是在这个简陋但很整洁的车间里生产出来。
黄廷安告诉记者,这个他与二兄弟合伙,其他两个亲兄弟跑销售的兄弟食品加工厂,有30多个工人,已经从事薯片加工十年了。如今,他们注册的“黄氏兄弟”土家特色食品薯片俏销州内外,2012年加工厂实现产值180万元。
黄廷安介绍说,兄弟薯片的名气越来越大,订单多的是,但由于受厂房的限制,好多订单不敢接,生产不出来。2009,兄弟俩又投入几十万元开始扩大厂房,除了把薯片生产线扩大以外,还将大力发展适宜生产的土豆基地。并将这种被人认可的土豆包装,注册诸恩施富硒土豆的品进行销售,把这个不起眼、但在恩施到处都能生产的小土豆做成大品牌,从而推向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