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
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
古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
开发
发展模式
1.周庄模式——政府主导,居民支持,全民参与
拥有千年历史的周庄,属于江南古镇中开发较早的一例。上世纪八十年代,资本市场还较为单一,多数都是政府出资开发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很难找到社会资源投资,所以周庄最初的开发资金以及主导力量都在于政府。
1989年4月,周庄第一个景点沈厅开门迎客,全年只有5.5万人次的游客。可是到2007年却实现了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0万人次,之所以得到大力发展,主要在于“政府主导,居民推动,全民参与”。
周庄自古就是重商之镇,其商业氛围也是江南水乡古镇中最为浓厚的。虽然三步一万山蹄、五步一丝绸店的场景令很多游客不满,但商业才是周庄的立镇之本。
政府在保护、开发周庄的时候大力提倡以“居民利益为中心”,把原住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居民是古镇的居住者,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不是把古镇当作景区来保护,而是当作一处人类聚居地来保护。
政府认可这种依托传统居民开设商业场所的做法,并认为这种做法给居民带来发展和收益,这是周庄的成功之本。
周庄的优势在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且开发起步较早。弊端则是商业氛围太浓重,但这同时也是周庄模式的特点。
2.乌镇模式——积极进行资本运作
江南古镇乌镇,具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2001年开门迎客,当年有205万人次。
2008年有284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其发展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为乌镇模式。
1999年,在乌镇开发初期,成立了乌镇旅游开发与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股东为桐乡市乌镇古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主营业务为乌镇景区的资源开发经营管理
乌镇最大的特点不是建筑群的特色,而是镇的整体风貌。所以在保护、开发的时候大力提倡“为了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禁止居民经商”,景区内的居民被要求搬迁出古镇,80%以上的房屋由政府直管,统一整修后出租。这种措施有利有弊,优点是政府更容易控制、公司利益得到保证,也解决了“原住居民生活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保护了古镇风貌,避免了古镇商业化发展带来的文化体验质量下降,使地方财政受益。缺点是它缺少浓厚的原住居民生活气息,这里更像一个没有原住民的景区。
为了增加客流量,乌镇还积极地进行资本运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在2007年中青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斥资3.55亿入主桐乡市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始打造新乌镇,并占有60%的股份,这不但有效解决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短缺问题,和拥有完善旅行社业务系统中青旅联袂,对乌镇营销宣传和客源组织意义重大。
3.南浔模式——出售古镇30年经营权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湖州,拥有700多年历史,其开发模式饱受争议。
2000年,南浔启动开发的时候成立了南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多方筹集资金1亿元用于保护开发,但资金远远不够。
到了2003年底,南浔为了提升客流量,与上海博大合作,博大以23亿买下南浔30年经营权,并占有70%股份,政府占股份30%,南浔这才有了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发。
这种是一种“采用项目整体开发运作”的合作方式,博大出资进行古镇修复、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进行补偿,实现项目的前期投入产出的基本平衡。当时这个举措受到很多批评,专家担心破坏古镇风貌、居民害怕自己利益和生活受到影响,但最终南浔还是顶住压力的情况下保护了古镇。2007年,南浔接待游客70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了40%。
这种合作模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长期文化投资意识、充足资金、经营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执行法令、规划、合同等方面的严格、严密和严谨,避免因政策变动、不兑现承诺而使企业正当收益受损,从而引发短期行为。
南浔模式实施了古镇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使得南浔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及旅游市场营销与品牌宣传等方面由于公司化市场运作,能在短期内塑造江南大宅门的旅游品牌,并收回保护与旅游开发资金。
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古镇保护走出了完全依托财政资金及政府主导保护的道路。当然,这种模式还需在实践中完善,尤其是社区利益分配、居民共享、地方财政受益额度、古镇保护监管等方面都需要着重思考以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
4.同里模式——与国内外相关部门紧密合作
同里属于开发较早的古镇,以政府为主导,并一直保持着和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强强联合,尤其是加强市场营销、品牌构建、资本等方面的合作。这种方式和南浔模式略有相同,都是吸引外部资金,但同里没有卖经营权,同里镇政府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同里模式的举措就是打造国际同里、大同里旅游圈
1997年政府先投资2个亿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古镇旅游区域狭小,又由于古镇保护的限制,很难进行旅游设施的配置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建设。2007年,同里镇与中国世贸集团协议共同打造131.54平方公里的大同里旅游生态圈,依托古镇资源与市场优势,对古镇区以外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建设,把全镇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范围,完善古镇旅游产品体系,增强古镇旅游发展竞争力。以此使“水乡古镇游”转型为“国际化的高级旅游新目的地”。
此外,同里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退思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以此可吸引国际相关科研机构和同里合作,进行研究以及古镇保护发展。
2003年,同里与国际著名的古建筑保护机构日本九州大学山野善郎研究室签约成立了日本九州大学山野善郎研究室太湖流域古镇保护同里研究中心,为同里的古镇保护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005年,同里制定了“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施办法”,为同里的保护、开发、发展构筑了完善的框架。
2005年,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为同里做了部分概念性规划
5.朱家角模式——通过经营古镇取得保护与开发资金
朱家角位于上海青浦区,和其他古镇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地处上海后花园,享受着上海卫星城及重点城镇开发的待遇,而它因为开发较晚,其他古镇的定位都是观光型,而朱家角则是度假型旅游目的地,定位于“世界度假茂”。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按照国际花园城市标准,打造宜居环境;遵循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对朱家角古镇实施积极的保护。
1998年,朱家角开始发展旅游业,由国有企业集团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发,通过“经营古镇”的方式获得“保护与旅游开发资金”。如改善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出让土地等,把原本低廉的城镇土地改造为寸土寸金的开发用地,再通过土地升值获取资金。
开发方式上,朱家角树立了整体开发理念,保护与旅游开发区域不仅仅局限于古镇区,和古镇、新镇、淀山湖一体化开发。
此外,与江南其他古镇不同的是,朱家角是一所免费开放的古镇,通过经营古镇取得保护与旅游开发资金,通过保护与旅游开发使地方特色文化得以有效保护,使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
朱家角模式的成功也并不代表其没有缺陷。周庄模式、乌镇模式的成功在于打造了生活型古镇的形象,古镇文化资源得以深度开发。朱家角古镇在打造度假型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中,应进一步探寻如何引进市场机制,像乌镇那样引进旅游集团走股份制经营道路,也可以探寻如何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像周庄那样打造文化型朱家角。
6.安仁模式——特殊性定位的特色古镇(民国风格的博物馆小镇)
安仁镇位于四川成都的大邑县,于2009 年 9 月 12 日被中国博物馆学会正式批复为“中国博物馆小镇”,以“百年安仁、馆藏中国”为定位。安仁古镇自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博物馆小镇”。
安仁古镇的开发模式不同于以上五个古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其位于内陆的四川而不是江浙地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其拥有特殊的文化资源。据 《华西都市报》 所载邓宇 《全国唯一“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挂牌》 一文,安仁镇“共有 27座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老公馆,16处文物保护单位,800余万件藏品、136件国家一级文物。其现存文物的价值和规模、博物馆的数量,在全国同类古镇中首屈一指。”在众多的民国公馆和文物之外,还有规模巨大的建川博物馆聚落。这两大结合抗战历史和民国文化的外在实物,直接奠定了安仁古镇的内在气质和氛围。成为博物馆特色小镇的安仁,更是积极推动更多博物馆的建设,在博物馆方面投入了更巨大的资金。
这种特殊性定位的特色古镇在国内数量较少,秉持的文化资源较稀有,因此这类古镇常常能打破传统古镇的一般开发样态,走出特色的发展道路。
现状
古镇和古村的旅游业快速地发展着,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很多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闲适的生活氛围被破坏,这不仅使游客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其中,垃圾污染和水污染是两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遗产旅游更成为热中之热。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主要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采用,导致了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
同时,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保护
开发与保护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
1.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主管部门应严格依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与管理条理及转让合同等,规范政府部门、旅游投资商等的开发经营行为
2.其次,可考虑建立起由人大、政协和当地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组织评估机制,形成社会监督组织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有效约束监督链
3.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充分挖掘旅游地各利益主体的共同点和平衡点,形成良好的利 益互动,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促使旅游企业的利益与旅游地其他主体的利益统一于旅游地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4.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减少负面影响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广泛吸纳当地居民的意见,切实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为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其行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对景区经营中的重要项目的审批建设以及影响到居民利益的开发经营行为实行公示制,以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作用,增强旅游项目建设和环保措施的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同时,有必要建立目的地居民关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代言机构,从而实现公平对话,保证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决策拥有发言权,从而有效防范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再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发展意识、旅游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全方位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5.开发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对遗址遗迹的原样保护、修旧如旧,更要注重历史传统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正如丽江、江南水乡古镇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吸引力,不仅仅由于小桥、流水,更在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家,有了生活在那里的人家,文化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真正魅力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让其能够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并且乐于生活在世代居住的古镇,为自己的古镇与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古镇的意蕴与文脉才能真正延续下去。
6.树立主题化开发理念通过主题城镇的建设树立在区域形象中的独特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主题并非仅仅是单一主题,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题的组合。古镇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古镇之间特别是
同一区域内古镇之间共性明显,自身特征区别较小。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区域特色明显的古镇,如何在众多的古镇旅游开发热潮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实行主题化开发是一条比较明智的选择,即实行主题城镇的发展。把整个古镇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根据主题公园的理念来开发来经营,提升出一个主题,结合古镇的历史文脉与特色等,将城区内的居民、建筑、氛围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给予游客在古镇中的最好体验。
7.大力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资源内涵,从理论上分析,古镇旅游的类型是存在梯层结构的,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同时,需要指出,历史城镇的旅游并不是要禁止商业化,而是要控制过度商业化,寻求传统与旅游商品的最佳契合点。旅游商品销售是旅游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销售与古镇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融入古镇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因此,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求进行准确的规划、协调,要根据每个古镇的特点,大力发展有地方韵味、反映各地风土人情旅游商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游客体验。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开发,增加旅游就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参加旅游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8.古镇要注重实现与周边景区共赢研究发现,像丽江、周庄、凤凰等这些高品位的古镇在旅游开发与市场营销等过程中都不是单个进行的,都是与周边景区在开发、线路整合、市场营销、形象塑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联合,从而实现了共赢。这正符合旅游学中的旅游时间比理论,只有旅游地能够提供一定量的旅游活动时间与活动内容才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到来,因此,旅游开发的项目选择,市场分析,以及产品开发与营销过程中都要注意区域的联合;9.注重生态资源保护环境容量的控制旅游是一项相对高耗量的活动,伴随着水,电等资源的消耗,同时还会产生垃圾、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特别是一些稀缺资源分布地区,如果破坏力长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将会对旅游地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分布
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江苏
浙江
四川
江西
安徽
上海
福建
重庆
云南
贵州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台湾
价值
传统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现存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不仅有明清时代的中式传统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式混搭建筑形态。但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总的来说,明清以前的传统古镇建筑已基本消失,现存的传统古镇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这些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传统历史古镇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例如在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商品贸易以面对面的交易日常用品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形式逐渐取代了水路交通,这些依水路而建的小镇,失去了交通便利的优势,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历史古镇传承千百年,古镇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无不印着历史的痕迹,反映着当地城镇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很多还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这类古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特色。大多数古镇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过漫长岁月,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21:06
目录
概述
开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