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
中央财政以下各级财政的统称
地方财政是指中央财政以下各级财政的统称。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地方政权与所属或所辖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权之间的分配关系。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体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组成。而地方财政体系又基本上由省(直辖市、自治区) 财政、市 (县) 财政、区 (乡镇) 财政三级财政组成。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是主导,城市财政是支柱,市辖区、县、乡 (镇)财政是基础环节。地方财政既是国家财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处于对中央负责和对地方政府负责的双重地位。
简介
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我国地方财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市辖区)、乡(镇)三级财政组成。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是主导,城市财政是支柱,市辖区、县、乡(镇)财政是基础环节。各级地方财政是同级地方政府执行其职能的财力保证,通过地方政府的预算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
职责
在中国主要是:①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除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留取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使用。②为地方政府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提供财力保证。地方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为实现地方政权的职能服务。③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划分,在完成上缴中央财政任务之后,要用自己支配的财政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④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地方财政根据政策和财政制度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及财政纪律的遵守情况,进行事前和事后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⑤编制地方各级预算和决算,审查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和决算报表,汇编本地区的总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经同级政府审查后,报立法机构批准,并逐级汇总上报财政部。
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自治州、直辖市辖区)、县(自治县、市、旗)和乡(镇)五级政权,按照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地方财政是由省级财政、省辖市级财政、县级财政和乡级财政四级组成。地方财政受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同时在业务上受国家财政部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职权
在中国,地方财政有权在国家核定的预算和划分的收支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地方财力,对本地区总预算进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有权直接分配和使用本地区的机动财力,如地方预备费、支出结余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等,用于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有权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政策法令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具体执行办法和实施细则
财政收入
在中国,主要形式是以国家政权所赋予的权力为依据的课税和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参与的利润分配。中国财政收入的类型有工商税收类、关税类、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类、国营企业所得税类、国营企业调节税类、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类、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类、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类、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类、专款收入类、国营企业承包收入退库类、预算调拨收入类和其他收入类等。
地方财政收入的筹集,主要依靠地方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组织入库。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由地方自行组织征收,但涉及全国性财政、财务、税收制度则由中央统一制定下达。
财政支出
在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由各种不同用途的项目构成。①按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社会生产直接有关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发展农业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主要包括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社会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行政管理和公检法支出等。②按财政支出与再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补偿性支出三大类。积累性支出是指用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支出,包括上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的全部内容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消费性支出是指用于社会共同消费的支出,主要包括文教卫生等非生产部门的公用经费、人员经费支出;补偿性支出是指补偿企业生产资料消耗的支出。③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可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城镇青年就业经费、社会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债务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出、专款支出、其他支出等。
中国地方财政的支出形式,主要有无偿拨款与财政信用两种。无偿拨款形式即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保证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价格补贴等开支需要。财政信用是为了加强用款单位的经济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采用的财政支出形式,主要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部门、单位所需要的资金。这些部门和单位,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产品和价值,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财政信用在性质、资金来源、贷款条件等方面都与银行贷款有原则的区别,是财政资金信贷管理形式,属于财政分配中一种新的支出形式。
预算
中国地方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提自收、自行支配,不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财政资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各项附加收入,地方财政集中的企业事业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养路费收入、学校基金、咨询服务收入及其他有关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因地制宜地解决专项支出的资金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以根据预算外资金具有的特定用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自行安排使用这部分资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企业留用的更新改造资金和大修理基金,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资金的基本来源。②更好地调动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由于预算外资金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多收了可以多支,节约了可以办更多的事情。因此,预算外资金的设置,可以起到促进地区、部门和单位更加关心组织收入和节约支出的作用。③弥补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国家预算承担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资金供应的艰巨任务,预算资金的供需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预算外资金在弥补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解决预算资金的收支平衡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财政改革
划分责任
一是根据事权属性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避免事权错配造成职能和管理的越位或缺位。二是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对需要跨区域统筹协调或外部性较强的事务,适度强化省级责任。三是根据财政事权划分明确支出责任,省级财政事权由省级政府承担支出责任,市县级财政支出责任根据其履行的财政事权确定。四是差异化确定共同财政事权支出责任,既要通过上下级共同负担的机制减轻基层支出压力,也要通过差异化的分担办法更好发挥共同财政事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五是落实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上级财政事权确需委托下级履行的,上级财政要足额安排转移支付资金,不能让下级因履行委托事权而额外增加负担,不得变相增加下级支出责任或向下级转嫁支出责任,避免加重基层负担。
收入关系
坚持以税种属性作为收入划分的基本依据,将税基流动性强、区域间分布不均、年度间收入波动较大的税收收入作为省级收入或由省级分享较高比例;将税基较为稳定、地域属性明显的税收收入作为市县级收入或由市县级分享较高比例。对金融、电力、石油、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税费收入,可作为省级收入,也可在相关市县间合理分配。
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用于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担负国家安全、生态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等职责的重要功能区域倾斜,不指定具体支出用途,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在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方面,下级政府要确保上级拨付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安排用于履行相应财政事权。专项转移支付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引导下级干事创业等,下级政府要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5:24
目录
概述
简介
职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