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入文丞相小学读书,三年级时辍学。1926年初,
昆剧传习所在上海徐园公演时,被招收入所习艺,属“传”字辈中小班学员。原习老生,取艺名传钰,后改丑行,用传洪艺名。初从师兄
蔡传锐“拍曲”,后师承
陆寿卿,又向师兄
华传浩以及京剧前辈武丑王洪等学戏,为小班学员中唯一得到陆寿卿等师辈亲授的幸运者。
未及两年,即转入“新乐府”昆班。1928年11月3日,在上海“大世界”首演《问探》,后又陆续主演过《拾金》《下海》《下山》《扫秦》等丑脚戏,以及《访友》《打杠子》《王小二过年》《小放牛》等小戏。
20世纪40年代初,仙霓社散班后,失业在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亲戚介绍任苏州观前街洪祥钱庄职员一年余。
1953年9月起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艺术剧院舞蹈队教师,后又调任总政歌舞团、
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能刻苦学习舞技,认真钻研教材,吸收昆剧表演艺术的精华,有针对性地为男、女舞蹈演员进行形体动作及
中国古典舞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970年从部队退休返回苏州定居。曾任苏州市舞蹈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并向
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青年丑脚演员传授过《问探》等戏。
1924年5月23日,“
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名头亮相上海。这是创立三年来的首次对外公演。学员们先后献演了《越寿》、《打围》等昆剧传统折子戏共计47出。据当年《申报》的报道,第一天日场开锣后,恰逢午后大雨倾盆,但仍然“嘉宾满座”。学员们的表演“歌词清澈,身段自然,在缠绵话别之中,寓悲凉伉爽之态,的是佳作。”对于传习所近三年的办学成果,《申报》评论道:“所习各剧,尽态极妍,精彩发越,尤于音律考究精当。屡经试演,不特曲家前辈同声赞许,即未谙昆曲者亦津津乐道,谓为剧界之模范,艺术之曙光……”传习所在沪上一炮打响。次年。《白兔记》首演上海“笑舞台”,“传”字辈学员
周传瑛、
沈传芷均粉墨登场。30多年后,
周传瑛改编、导演并领衔主演了昆剧《十五贯》,
沈传芷则在上海戏校任教,培养出了
袁雪芬、
范瑞娟、
傅全香、
徐玉兰等大批名角。
苏州昆剧传习所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兵荒马乱中为昆曲增添一抹亮色,得益于诞生昆曲的这一方土壤的滋养,得益于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一批民间艺人,还得益于穆藕初、严惠宇、陶希泉等不少有眼光的实业家的慷慨解囊。记者为“复原”当时的许多历史场景,翻阅了不少旧报纸。1925年初夏,传习所学员在苏州北局青年会(原新艺电影院)公演半月,非常轰动。当时由于《苏州明报》初创,未能刊载这次演出的报道和广告。据
苏州戏曲博物馆昆曲史专家桑毓喜先生的考证,当时《申报·自由谈》的主编胡山源正好在苏州,躬逢盛会的胡先生目睹演出的盛况,写下了一篇文章,“……是日所演,首为《投渊》、《天打》,主演者
沈传芷。次为
沈传锟之《北饯》,
华传浩之《盗甲》,末为顾传、朱传茗、张传芳、
姚传湄等之《学堂》《花郎》《游园》《惊梦》,各出严守准则,旧范未远,且又精神饱满,无懈可击。”这次演出,给这位资深报人的印象极深,以至于在演出间隙,他亲自到后台采访,并目睹了小学员们种种有趣形态,均在文中有生动描述
86岁的吕传洪,是“传”字辈在苏州最后的健在者。吕老先生住在“新湘苑”的一套公寓中,现在以教孙女弹钢琴为乐事。他思路十分清晰,还记得自己9岁时考进传习所时的情形。“当时有两苦:生活苦、学习苦。9岁的小囡懂啥?五亩园那时候是一个寄存灵柩的场所,晚上大家睡在地板上都很害怕。还发生过吓死小师弟的事情。每天早晨六点起床走脚步,然后练武术,上半天写毛笔字、熟悉工尺谱,下半天拍曲。大先生
沈月泉教小生,二先生
沈斌泉教副、丑、净。”吕传洪对记者回忆说。
“拍曲”即先生在桌上拍着板眼唱曲,学生紧跟着拍唱。这是昆曲传统的授艺步骤。先授曲,再教白口,实际上体现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传习所后来还要求学员各自学会一种乐器,既提高了识谱能力,又有助于一人多能。传习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传”字辈和以后几十年里的昆曲教学。迟至1989年,苏州大学办起昆曲班,教学方法上依然可以看到传习所的影子。
昆剧传习所成立后,公推
孙咏雩担任会长,
沈月泉出任首席教师。原计划招收30名学员,后来独具慧眼的上海纺织工业实业家穆藕初先生出资接办,扩招为50名(均为9至14岁男孩)。规定试学半年,所方确认有培养前途者,才能正式学戏。5年满师。传习所建立后,大家商量就以“传”字为排行。“传”字辈就此诞生。 吕传洪说:“我先学老生,后来
陆寿卿先生看中我,叫我改学丑角。名字当然也改啊,从‘传钰’改为‘传洪’。学到十几岁,就到上海滩唱戏去了。我上的小班淘汰比较厉害,和我同年的28人,5年后只剩下4人。”吕传洪原名“桂卿”,1926年考入小班,由于天赋很高,成为名师
陆寿卿先生的高徒,是小班学员中得到主教老师亲自传艺的唯一一人。他在解放后结束了江湖飘零,先后在解放军华东军区艺术剧团、新疆军区歌舞团任舞蹈教员,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