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传习所
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
昆剧传习所是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戏剧教育机构-昆剧传习所。1921年秋创办于江苏省苏州桃花坞五亩园。创办开始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赀,并有吴梅、汪鼎丞等人赞助,拟定办所方案。所长为孙咏雩。聘请的主要教师有沈月泉(小生)、沈斌泉(净、副、丑)、吴义生(外、末、老旦)、许彩金(旦)、尤彩云(旦),都是清代末叶在苏、沪地区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艺人。沈月泉被尊称为“大先生”,以教小生为主,兼教其他行当。
历史简介
昆剧传习所是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1921年秋创办于江苏省苏州桃花坞五亩园。创办开始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赀,并有吴梅、汪鼎丞等人赞助,拟定办所方案。所长为孙咏雩。聘请的主要教师有沈月泉(小生)、沈斌泉(净、副、丑)、吴义生(外、末、老旦)、许彩金(旦)、尤彩云(旦),都是清代末叶在苏、沪地区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艺人。沈月泉被尊称为“大先生”,以教小生为主,兼教其他行当。另外,有高步云教乐器,傅子衡教文学、音韵,邢福海教武术。
义演办所
二十世纪初期,在国计民生艰难和京剧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一度兴盛的昆曲(亦名昆剧)逐渐衰落。在昆剧重镇苏州,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一些喜爱昆剧的艺术家、票友为此忧心忡忡,思谋为昆剧找到出路。
1921年8月,苏州上海昆曲张紫东徐镜清、孙咏雯、贝晋眉、潘振霄、徐凌云、汪鼎丞、穆藕初、张石如、谢绳祖等,鉴于全福班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继无人,大家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创办初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活动得到了苏州昆剧爱好者与曲友们的赞助,商定每人出资100元作为开办费,并向轮香局善堂借用城北五亩园的10多间房屋作所址,用作教学场所。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资,并有吴梅、江鼎丞等人赞助,拟定办所方案,招收清贫子弟,提供膳宿,先后延请了晚清昆剧名小生沈寿林的次子、全福班的沈月泉(主教小生,被尊称为“大先生”)、沈斌泉(主教副、丑、净,称“二先生”)、高步云(笛师)、许彩金(主教旦行,半年后被辞)、吴义生(主教外、末、老生、老旦)、尤彩云(主教旦行,接替许彩金)、邢福海(拳术教师)、施杭林等为教师,教唱昆剧,此外,还聘请文学教师傅子衡、国文教师周铸九以及英语、算术教师孙卓人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又聘请苏州道和曲社的孙咏雩任所长。为筹集办所资金,穆藕初发起上海苏州曲友举行会串,义演三天。由于穆在上海工商界的影响,义演收入达8000元,为传习所筹集到了起动资金。
传习所的结构即不同于京剧的“科班”,也不同于“学校”,兼有二者特点;即保留了老戏班传授徒弟的一些传统,又较为开放、民主。学员多数为城市贫民子弟或全福班艺人的亲属,年龄9~15岁,规定学习3年,帮演2年,5年满师,第一批入学者55人,后来达60余人。老师对拍板、唱曲(先不上笛子)、台步3项要求极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化、乐器,且最初不分行当通学,一段时间后由老师根据其特点选择行当。学习一年后开始起艺名,名字中间均有“传”字(寄予了昆剧薪火相传的厚望),通称“传”字辈演员;并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区分行当,如小生以“玉”旁(如顾传玠、周传琰),旦以“草”头(如朱传茗、张传芳),老生、外、末、净以“金”旁(如施传镇、郑华鉴),副、丑以“水”旁(如王传淞、华传浩)。培养出周传瑛施传镇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他们所学折子戏400余出。
1924年5月,昆剧传习所正式于上海新舞台举行首场公演,共演出折子戏48出,每场均由俞振飞、项馨吾、殷震贤等名曲家会串演出,赢得“嘉宾满座,蜚声扬溢”。之后,传习所又借苏州青年会戏院连续公演,继续筹措经费。从此,边演边学,开始了“传”字辈艺人的演剧生涯。
传承发展
1927年,穆藕初因企业连年亏损,无力再支持传习所了。这年10月下旬,所务由严惠宇、陶希泉二人接管。历时六年之久的昆剧传习所即告结束,在此基础上筹建起“新乐府”昆班。
严、陶二人投资二万余元,为“新乐府”昆班购制新行头,租用演出场所、宿舍、排练厅等。新乐府昆班成立后不仅精心排练演出,而且时常邀请名师高手客串,师生同台演出50余场,轰动一时。“新乐府”的诞生,标志着“传”字辈学员的出科。但后来由于演员间在包银及演出待遇上的较大差别,导致戏班内部矛盾逐渐激化。1931年6月在苏州中央大戏院演出结束后,戏班终于宣告解散。
1931年10月1日,倪传钺、周传瑛、赵传珺姚传芗、张传芳、刘传蘅沈传锟周传铮、施传镇、郑传鉴、顾传澜等11人发起成立了“仙霓社”,在苏、沪、宁等地演出。八·一三事变后,仙霓社遭到致命打击,艺人们只得各谋生路。沈传芹袁传璠、王传淞、周传瑛等依附于苏剧滩簧生存。
昆剧传习所仅办了一期,但这批“传”字辈演员对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传习所学员毕业,在苏州上海等地演出,一时反响不错。但在国家危亡之时,昆剧还是不可避免地继续没落。
昆剧传习所及随后的“新乐府”、“仙霓社”戏班,对昆剧艺术的续承、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为新中国昆剧的继承、复兴以及培养新人,创造了条件。
功成名就
解放后,昆剧终于获得新生。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演出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轰动一时。
昆剧传习所为昆剧这一古老剧种的沿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戏剧界人士认为,如果没有昆剧传习所,我们现在恐怕只能在戏本和工尺谱中见到昆剧了。
优秀剧目
昆剧传习所培养学员仅此一期。学生满师后到上海演出期间,又得到前辈昆剧著名演员陆寿卿、施桂林、丁兰荪、蒋砚香、沈锡卿以及京剧演员王洪、林树棠、林树森等的教益,剧目不断增多,表演日臻成熟,影响逐步扩大。曾先后用“新乐府”、“仙霓社”名称组班,演出于上海笑舞台、新世界、大世界等处,也经常到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城乡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中,不少是明清传奇中的名剧,如:《荆钗记》中的《见娘》、《上路》;《白兔记》中的《出猎》、《回猎》;《连环记》中的《起布》、《问探》、《议剑》、《献剑》、《梳妆》、《掷戟》;《浣纱记》中的《寄子》;《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玉簪记》中的《琴挑》、《偷诗》;《绣襦记》中的《卖兴》、《当巾》、《收留》、《教歌》;《渔家乐》中的《相梁》、《刺梁》;《十五贯》中的《男监》、《女监》、《访鼠》、《测字》;《永团圆》中的《击鼓》、《堂配》;《千钟禄》中的《惨睹》、《打车》;《西厢记》中的《佳期》、《拷红》;《红梨记》中的《醉皂》、《亭会》;《跃鲤记》中的《芦林》;《西楼记》中的《楼会》、《拆书》;《艳云亭》中的《痴诉》、《点香》;《长生殿》中的《絮阁》、《小宴》、《惊变》、《弹词》;《燕子笺》中的《狗洞》等等,深得观众好评。
60年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在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曾经轰动一时。至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昆曲演员,绝大部分都是在他们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9 20:15
目录
概述
历史简介
义演办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