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禧
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
吴仲禧(1895-1983.6.15),字奋飞,福建福州人。早年参加福建学生军。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参谋长、代师长。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任广东省人民法院代院长、省司法厅长和党组书记、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副主任委员。1983年6月15日在广州病逝。
人物简介
吴仲禧,1911年辛亥革命时,参加福建北伐学生军。
1912年,入武昌陆军第2预备军官学校。
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学习,毕业后历任援闽粤军龚师曾旅参谋、广东肇庆西江讲武堂教官、粤军徐汉臣旅中校主任参谋。
1925年,调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10师30团团附,随后参加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役中因团长戴戟负伤,任代理团长,率部参加贺胜桥战役及武昌战役,因战功晋升为第24师参谋长。
1927年1月,任第11军26师副师长。同年4月,调任第26师代师长,参加讨伐奉军的第二次北伐。在临颖大战中,率部配合主力部队,迂回攻占奉军在莘庄的炮兵阵地,断敌退路。
1927年夏,宁汉分裂后,吴仲禧任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总部副官长,后称病回福建休养。1928年3月,任南京第4军新兵训练处少将副主任。1929年3月,在安徽陶峙岳部第8师24旅任主任参谋。1930年6月,在朱绍良部第6路军总部任副官处处长。积极参加邓演达等人组建“中国国民党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的活动,与林亨元被指定为福建省国民党行动委员会筹委会主要负责人。同时,开办双虹小学,任董事长,以该校作为掩护进步活动的据点。1932年4月,任福建省水口内河护运处少将主任。1933年2月,在福建省防补充旅任团长。同年10月,“福建事变”爆发,在福建人民政府军事参谋团任高级参谋,参与军事决策。1934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后,被蒋介石通缉避居广州,通过关系介绍中共秘密党员王绍鏊与陈济棠会面,达成默契。推动赣南前线中共与陈济棠的直接谈判,为中央红军长征顺利通过粤北边境创造条件。1936年5月,任苏浙边区晋绥公署处上校作战科科长,负责修建抗日工事。
1937年6月,由王绍鏊、何克希介绍吴仲禧加入中国共产党。淞沪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第8集团军和第2兵团少将高参、第4战区军务处处长、韶关(广东战时省会)警备司令、第4战区中将军法执行监等职务。1939年6月“平江惨案”后,得悉国民党特务阴谋破坏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立即派人通知办事处主任云广英注意防范。办事处从韶关撤退桂林时,又派人暗中护送到车站。其间,配合在第4战区中的中共特支开展工作。在桂柳大撤退中,安排部分文化界知名人士转移到安全地区。
1945年10月,吴仲禧作为第2方面军中将军法执行监进驻广州,主持审判处决一批日伪汉奸。同时,与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联系,以发起人身份积极参加李济深组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之一)筹备工作。1946年,调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同年4月,按照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人潘汉年、张唯一的指示,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军事情报工作。后调任国防部监察局中将首席监察官。1948年6月,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其间,向中共提供大量重要军事情报。吴仲禧还积极促成国防部史料局局长吴石的思想转变,使其与中共情报系统取得联系后,为中共提供大量军事机密。
1949年春辞职赴香港居住,同年10月底返回广州,同年11月当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后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周楠、李学先)副院长、代理院长。
1953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姚雨平)副主任。
1955年公开中共党员身份,同年2月至1958年1月任广东省司法厅厅长,兼任党组书记。
1956年2月、1958年11月和1979年10月先后当选为第三至五届民革中央委员,并任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968年8月至1971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监护审查。
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第二、第三届政协副秘书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77年12月和1983年4月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广东省政协(主席尹林平梁威林)副主席。
1983年6月15日在广州因病逝世。
人物事迹
抗战前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初,中共中央多次发布团结抗战、共御国难的政治宣言,吴仲禧深受鼓舞,迫切希望到抗日前线,主动要求前往苏浙边区绥靖主任张发奎总部任作战科长,同时就近与上海的王绍鏊、季方取得联系。
吴仲禧到嘉兴后,便写信去上海,约王绍鏊到嘉兴唔谈,并在嘉兴与王见了面,表示自己在大革命时曾与共产党人并肩战斗,共产党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可否申请加入中共。这次王不像以往那样讳言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表示可代为介绍,希望他能协助争取张发奎坚持团结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上海地下党派何克希到嘉兴和他见面,告知由王、何二人作为他入党的介绍人,为他履行了入党手续,并交代作为秘密党员(当时亦称特别党员),只同组织做单线联系,他的主要任务是隐蔽在张发奎部队从事上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和推动张发奎执行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方针。
团结抗日、发展力量
在吴仲禧加入中共后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便爆发了。张发奎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吴仲禧任少将高参。利用这一身份为掩护,他坚持团结抗日,并积极发展进步力量。淞沪抗战开始不久,党组织便希望他协助一批进步青年,以战地服务队的形式到张发奎的部队工作。恰好张发奎此时刚刚见过郭沫若,并希望对方物色一批青年来做战地服务工作。吴仲禧便利用这一机会,使战地服务队得以成功运作,并予以多方关照。淞沪抗战结束后,战地服务队一度划归浙江省调遣。由于政治环境恶劣,战地服务队难以开展工作。吴仲禧便鼓动张发奎将战地服务队要回,使之得以发挥更大作用。
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成为国民党特务监视的重点对象后,吴仲禧在暗中加以保护。当发现有特务在办事处周围骚扰时,他便派出卫兵加以驱散。1940年10月,办事处奉命撤离。吴仲禧又暗中将特务准备搜查办事处的消息提前告知,并派人护送工作人员登上火车。他的这些活动曾被发现,蒋介石命张发奎调查,张发奎最终回复“查无实据”。不久,“皖南事变”发生,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峰。吴仲禧将自己的家作为中共党员秘密碰头的地点,掩护他们商讨对策。
转战军情、数建奇功
抗战胜利后,吴仲禧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前往南京任职。他与正在上海的王绍鏊取得联系,要求去延安学习。王绍鏊、潘汉年等人与吴仲禧谈了几个晚上,告知内战将起,急需收集国民党军队的情报。当得知吴仲禧已经与正在国防部任职的吴石有了紧密联系时,潘汉年立刻请示周恩来,并最终希望吴仲禧能利用这一关系也到国防部任职,收集军事情报。面对组织的这一要求,吴仲禧毫无犹豫地答应了。
随后,吴仲禧便前往南京,并在吴石的帮助下调任国防部监察局首席监察官。1946年底,内战开始迅速扩大。吴仲禧利用到广东查案的机会,将两广一带国民党军队的具体信息打探清楚,并交给组织。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需要了解“华中剿总”的情况。吴仲禧利用“华中剿总”情报科长胡宗宪与吴石的师生关系,及时获取并传递了与部队番号、人数、主要军官姓名、战斗损失情况等有关的文字及图片。
1948年8月,徐州、蚌埠一带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吴仲禧被调往徐州“剿总”总部。在获取了东起海州、西至商丘的国民党军驻地、番号、兵种等信息后,吴仲禧以回南京治病为名南下,并直奔上海,将情报交给中共华东局情报部部长潘汉年。情报被第一时间送达中共中央,为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集重兵固守长江天堑。吴仲禧又通过在国民党联勤总部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鲁矗的关系,获得汤恩伯签署给江阴至芜湖一带负责江防的10个军的作战任务和后勤补给命令。由于和上海之间的情报联络断绝,吴仲禧又特地飞到香港,将此情报交给当地地下人员,再转送中共中央。
亲友关系
大女儿吴惠卿建国前随爱人到香港,建国后其丈夫赖初昌因保护接管中资银行有功,留在香港广东省银行任副经理,吴惠卿进入南洋商业银行工作。
女儿吴韶风,在广雅中学毕业后考上清华大学,后来在航天部和广东省公安部门从事技术工作。
大儿子吴群敢,1941年在韶关仲元中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1950年从上海调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任财经秘书,后来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和在国家计委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吴群继、吴群策先后报考南方大学,后来都在省直机关工作。
吴群任,1951年,在其17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期在青海高原服役,后来转业从事文艺写作。
吴群兴,初中毕业后到黄埔造船厂当工人。
吴群力,参加第一批支青到深圳光明农场工作,后来从事地方志编修工作。
人物评价
肖克:吴仲禧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我想特别值得记述的大概是这两件事:一是他从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爱国将领,终于成长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二是他作为党在敌方工作的一颗“冷棋子”,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果然发挥了人们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吴仲禧子女:怀着崇高理想,奋力做应做的事,而任何时候决不会做不应该做的事。朴素无华的语言,无法概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但他们如同出鞘的宝剑霞光万丈,如同苍穹的星辰闪耀迷人的光芒。
相关作品
七律(1980年10月)
空前民主振人心,改革仍从体制寻。
独有元勋高表率,何难后起学良箴。
已看远路光明近,岂惧黄昏岁月侵。
今日争谈形势好,愧无佳句作长吟。
吴仲禧:《回忆北伐军团长蒋先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2,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09.
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7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
吴仲禧:《抗战三周年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李淼祥,官丽珍主编;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华南抗战号角 <新华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02.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8:1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