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咸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25年8月28日,吴咸中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即新民市)。
1943年3月—1948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9年2月—1961年8月,进入天津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生中医班学习。
1964年12月—1977年12月,担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
1977年12月—1983年4月,担任天津医学院副院长。
1983年4月—1991年6月,担任天津医学院院长。
1991年6月,担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从1959年2月至1961年8月,吴咸中参加了天津市第二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其间,他带领一组外科医生赴河北省沧州市整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经验,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外科医生在天津市几家综合性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工作。按照统一制定的诊断、治疗标准,治疗各种急腹症几百例,并先后发表了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溃疡病穿孔的临床报告和有关急性阑尾炎辨证论治和“下法”应用的理论探讨文章。
20世纪60年代初,吴咸中投身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科研思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规范的诊治原则与方法,博取两法之长,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吴咸中着力于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吴咸中认识到,要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水平,应当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危重急腹症的治疗及理论上的探索,因此提出了“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思想,扩大了中西医结合领域,明显地提高了胆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及重型胆管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疾病的疗效,并从不同层次上阐明了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治则的作用机理。
20世纪90年代初,吴咸中在中国国内首批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后,在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技术开展肝外胆管结石的两镜联合手术和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技术开展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三镜联合手术上,均取得了发展。
吴咸中以其外科学基础和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了解,决心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领域深入探索,实现外科治疗学的重大变革。其学术贡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于:一是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辩症相结合的方法,对每类急腹症作出分型与分期的个体化诊断,分型与分期使急腹症的辨证论治逐步走向客观化及规范化,使立法选方用药有了共同遵循的标准,也为探讨治疗机制及进行剂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创立中医治疗急腹症“八法”,采用以中药非手术疗法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他将常见的急腹症分为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三是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中医药研究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手术和微创技术的结合。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吴咸中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3部。
截至2013年10月,吴咸中获省部级奖16项。
人才培养
吴咸中认为,只有经历了战乱才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爱国家就等于是去保全自己的身家,无论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将我们的小家与国家、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对家的情意体现在对人民和社会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吴咸中认为,人不管到了什么位置都不能骄傲,都不能为自己谋私利,人生功过,当由后人评说。
吴咸中认为,知识、能力、健康、机遇是人才个体成功的4个条件。
吴咸中认为,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和实验设备是学科建设的三要素,研究方向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关键的实验设备是学科发展的保证。随着学科的发展内部需要分化,需要进行二级项目的细化与落实;学科也需要整合,要围绕重大课题,人员交叉渗透,形成团队,组织攻关,学科应了解本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选好主攻课题,整合本院的学科力量,争取有一席之地;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本院的学科力量,承担课题,做出成果;根据科学发展的需要组建新兴学科,改造已经落后的学科,支持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建设好技术、信息及后勤服务平台,为科技第一线服务。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吴咸中已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近30名。
2013年10月24日下午,吴咸中做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主讲了“培养人才、建设学科”的专题报告。
1996年,吴咸中主编的《腹部外科实践》(1990年出版)被评为全国最佳科技图书。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吴咸中兼任天津市人大代表(1984年1月),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1998年3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会长及名誉会长,江苏省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咨询专家。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吴咸中祖上为满族正黄旗人,曾祖父时即为书香门第,祖父为晚清秀才,因家道中落,以教授私塾为业,英年早逝,祖母勤俭持家,供父亲接受高等师范教育,新民县素有兴学教化之风,父亲吴士荣曾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因为人宽厚、教学有方被公推为县教育所所长。父亲吴士荣笃信儒学,崇尚礼教,遵照《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为孩子取名时都带一个“中”字,长子吴执中,次子吴择中(后易名为吴英恺),女儿吴振中,三子吴维中,吴咸中排名最小。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诚信公允,行中庸之道,承尧舜之风。吴家几个孩子也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除三子专攻农业外,其他皆以医为业,并都攀上了各自的高峰——长兄吴执中成为中国职业病学的奠基人;二兄吴英恺成为中国心胸外科的先驱,以多项亚洲第一或中国第一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姐姐吴振中成为眼科学家,吴咸中与吴执中、吴英恺三兄弟被学界誉为“北三吴”。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吴咸中常说:“我对儿女、学生有一条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要指望我去为你们谋私利。”
吴尚为说:“那时候像我父亲在医学界的影响,找个人我肯定能上,但是没那个概念。1978年查分,我记得我妈和我爸还吵一通,我母亲的病人好多都是学校的老师,都说你小孩考高考,我们帮你打听打听分,这个我父亲都不高兴,说有什么可打听的,公布了不就都知道了嘛!”
吴咸中说:“从我们父亲那一代,我们这一代,我的子女的第三代,都是做一个正派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对别人的事能够帮助尽量帮助,不想在别人身上捞取什么不应得的利益。前面人呢做出模范来,带动后辈人一代一代的把这好的风气传达下去。”
“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们,不要指望他去谋私利。”女儿吴尚纯说,“1978年,我考研究生,正巧母亲有个病人在那所学校工作,并主动提出帮我打听、疏通一下,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还责怪了母亲一番。”
即便是和吴咸中熟识多年的知己,也别想从他那里走后门。“我父亲有个莫逆之交,跟我父亲私人关系可以说好得不能再好了。”吴尚为回忆道,“他的儿子考我父亲的研究生,或许应该容易一些,但是,我父亲特别坚持原则,他也是连着考了三年才考上。”
与此相反,学生张晖的考试经历则更加“特别”。“我当年考吴老的博士,吴老名气那么大,我考试前一次都没去找过,没想到竟然录取了,当时自己都很惊讶。”学生张晖讲起了当年考博的往事,“后来和吴老见面时,他还跟我开玩笑说,‘原来你就是张晖啊,你比我谱还大,一次都没找过我’。”
吴咸中的爱好一是收集钥匙链,每逢出远门,他都要买几个能反映当地文化风情的钥匙链;二是收集近代条幅及国画;三是学电脑、摄影。吴咸中说:“打开电脑随时可以看到我家四代人的影像以及同事和学生们的活动,他们远在千里,却好像近在咫尺。”
1990年底,吴咸中在主编的《腹部外科实践》第二版发行时,题诗一首:
伏案推敲近七年,查询资料几万千。
严冬喜看风扬雪,三伏挥汗妙趣添。
博览中外精华取,众志成城汇巨篇。
老骥已知驰程短,但盼后生胜前贤。
吴咸中认为,起居规律是身心健康的基础。还认为,卯时养成排便的好习惯,是养护肠道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卯时完成排便,就能通肠一身轻;卯时起床后胃肠缺水,容易致便秘,此时喝一杯温水,有助于大肠经气的舒畅;卯时起床后嘴里含一片生姜,姜味辛性温,可辅助、滋生阳气,而且生姜入口能生津,晨起吞津有益于养生。吴咸中的养生之道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限饮酒;正确面对现实,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人物评价
吴咸中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奠基人和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崇高精神和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天津市吴咸中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王兴民评)
吴咸中是国医大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成果丰硕、屡获殊荣,是践行“大医精诚”的楷模。(右江民族医学院原党委书记黄岑汉评)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吴咸中九十余高龄仍坚持门诊、查房等临床一线工作,统筹和指导学科建设,仍然在为中西医结合事业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他身体力行、悬壶济世、开拓创新的崇高境界与博大胸怀时刻激励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人在医学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评)
人物影响
2017年7月,“医界巨擘 学者典范”——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事迹展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门诊4楼大厅亮相,通过大量文图资料展现吴咸中院士在医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求索历程和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
吴咸中.中国工程院.
主要学历.中国工程院.
主要经历.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7 18:3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