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
周利生创作历史学著作
《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是周利生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04年4月。
内容简介
该书共五章。第一章围绕吴廷康的首次赴华进行讨论,主要涉及四个问题:首次赴华的身份、赴华的主要目的、赴华期间建立的上海“革命局”的性质、吴廷康在中共建党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界定。
第二章围绕吴廷康与马林就国共党内合作的争论进行阐述,并对马林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的思路是否符合共产国际二大精神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讨论的是国共合作初始时期吴廷康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主要分析三个问题:三民主义的新解释;合作初始时期中共内部右倾倾向;商团事件、江浙战争孙中山北上等问题上的观点分合。
第四章分析吴廷康在五卅运动中以及五卅运动之前和之后出现的国共纠纷问题上的思想、行动。
第五章就吴廷康在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主席任上的思想、行动进行讨论:从上海远东局组建起,至吴廷康离任远东局止。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吴廷康与远东局的组建以及远东局的工作机制、吴廷康对中共内部退出国民党倾向的纠正、吴廷康对中共与莫斯科在北伐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协调、吴廷康率领远东局使团的广州之行、远东局与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的责任、吴廷康在远东局主席任上的艰难处境。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苏俄为榜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当时共产国际派出的代表是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吴廷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中共建党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中国大革命中,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研究。基于此,《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作品思想
该书指出,从首次来华帮助中共建党开始,吴廷康即与中国大革命紧密相连。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中,吴廷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建立“革命局”,以此为基础团结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围绕“革命局”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之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开办华俄通讯社以加强理论宣传等等无不与吴廷康有关;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吴廷康起草并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鲍罗廷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时,吴廷康起到了缓和的作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爆发后,吴廷康除撰文声援运动之外,亲历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在保留革命势力的基础上使运动得以有秩序地撤退;在西山会议派分共浪潮日益嚣张的背景下,吴廷康主持的上海谈判起到分化右派的作用,缓和了日趋紧张的国共矛盾;作为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主席,向莫斯科通报大量关于中国政治生活的材料,促使及时结束省港大罢工,参与指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等。
但是,以吴廷康之力,不可能改变中国大革命的最终结局。大革命形势之复杂,远远超出莫斯科那些决策者的想象,进行党内合作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主要政党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始终伴随大革命的每一个阶段。就如吴廷康所说:“中国的解放斗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在这种斗争中保持真正的革命策略又是多么的困难,一方面要冒陷入机会主义的危险,另一方面又要冒过左和破坏必要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危险。……如果再加上共产党还要在国民党内进行周旋的困难,那么就会明白,中共需要在何等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条件下进行工作。”随着北伐所带来的革命向纵深发展,各种矛盾日益不可调和,最终以“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结束了大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廷康并没有完成他希望完成的事业。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周利生,男,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等研究。
参考资料
周利生.七一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12:5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