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卿最早供职于太原市小店区
晋剧团,恢复传统戏后,她先声夺人,很快上演了《
坐楼杀惜》,从当时的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节目播放的实况录音去听,其唱腔委婉俏丽,有时如卧鱼低吟,有时又似飞燕长鸣,极善于应用鼻音、喉音、颤音、滑音等饰腔润调,不仅与晋剧名旦王晓萍走的是共同的演唱戏路,而且比“转转腔”的产生要至少早出两到三年。吴爱卿扮演的阎惜娇在《坐楼杀惜》里有一段“相思泪”,即“一听说三哥哥前来相会”,至今没有后人能够有所突破。
说起《苏三起解》,其实是发生在山西境内的故事,但一直被京剧的光环所笼罩,已故四大名旦和其他(她)京剧名家新秀几乎人人都在演出。晋剧里的中青年演员中,应该是吴爱卿最早把它搬上舞台的。在这出戏里,吴爱卿使用了蒲白的念法,如把苏三的“苏”念成“收”(音),听起来给人有一种远古、深邃的感觉。
特别是《
苏三起解》一折中那一大段脍炙人口的中心唱段,在戏迷中广泛传唱,成为戏剧舞台清唱的“流行歌曲”,有专文评论说:“吴爱卿在这段唱腔中所把握的情感节奏,和剧本的内在节奏及音乐节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该唱腔起伏跌宕变化自然,感染力非常之深。剧中人悲痛时有如泣如诉之感,愤怒时有排山倒海之势,思念时又如潺潺流水细致入微,整段唱腔慢中托快,以快衬慢,慢得合理,快得入情,入情合理精湛至极。”面对八方赞誉,爱卿没把成绩归功于自己,她说“在唱腔方面,她的师兄弟韩全鸿和高秋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们鼎力相助,就没有我爱卿的今天。”
吴爱卿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人物刻画和剧情渲染,不会去着力增加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声腔“卖俏”或“买巧”。这方面,可以看一看吴爱卿扮演升平公主演出的《打金枝》,就不得不让你深受感染和折服。
《打金枝》里的升平公主,是一个由晋剧名家
冀萍、
田桂兰以特有的艺术手法固化了的戏曲舞台人物,几十年来,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把冀萍、田桂兰扮演的升平公主作为晋剧小旦表演典范定格在脑海里,多少后辈演员不管如何去努力塑造升平公主,但都很难在观众心里扎根,而吴爱卿却能够既尊崇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凭借自身条件和艺术积淀,唱出了一个全新的吴爱卿式的升平公主。如在“打宫”一折里演唱的“头带上翡翠双凤齐”一段,吴爱卿同样是导板起唱,但在音高上却有自己的音准,人没出场,仅靠一句导板,便传递出了别样的人物风采,尤其是在起板之后对每一句唱腔的细致处理,包括在全段中三处使用“二音”,都听来舒展大气,十分悦耳。
吴爱卿的贡献还在于把评剧传统戏《花为媒》和评剧现代戏《杨三姐告状》两出经典剧目移植成了晋剧。对这两个移植剧目,尤其是对《杨三姐告状》,也许不能让要求比较挑剔的个别观众感到满意,但我以为,毕竟移植了,也上演了,并留下资料了,仅这一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另外,吴爱卿扮演的张五可在晋剧《花为媒》中“坐楼”一折里有一段“但愿的阮妈妈亲事说定”,可以说是移植改编的很成功的一个唱段,可惜当前鲜有新人学唱了。
吴爱卿按行当应是小旦兼闺门旦演员,但她在演本行角色的同时,有时候也演青衣行当,如她就曾经演出过晋剧传统戏《算粮》,在剧中扮演王宝钏,一段“二爹娘且莫要吵吵嚷嚷”,不仅吐字清晰,发音厚沉,而且驰张有度,强弱恰当,十分符合王宝钏当时的心理状况,是同时期演员中塑造“王宝钏”形象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