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荣曾, 1928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专业方向是中国古代史中的先秦两汉史,此外还专注于金石、竹木简牍及钱币史的研究。曾获北北京大学优秀奖,北京市教师优秀奖以及教育部国家教学二等奖(集体)。科研方面着重政治史,社会经济史,治学上则重视地下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的有机结合,以期获得对历史有新的视角和认识。主要著作有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撰写全部先秦史;此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考古文物卷”撰写89个词条共14万6千多字、《新译汉书传》(主编)、《简牍与古代史研究》。个人论文集《先秦两汉史研究》、《读史丛考》。
人物简介
吴荣曾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 - 1958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 - 1974年任教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75年 - 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1983年到200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
吴荣曾主要从事于中国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治学态度谨严,下笔力求言必有据,每做一项研究都能详细占有材料,写出文章常能发别人之未发。由于作品能有新意,而获得学界不少同行的肯定和称许。在古史研究领域中,社会史分期一直成为争议最多的问题。吴荣曾能坚持己见,从不附和于所谓的西周或战国封建论。而且指出,把租佃制和封建制画等号的做法是对历史的误解。同时还指出国外不少学者受欧洲中心论影响而提出亚洲或东方特殊的错误的分期观点。
研究先秦历史最大的困难之一乃是文献史料的极其缺乏与不足,故前人早就强调要通过双重证据以解决这方面的难题。即尽量利用地下出土的铭刻等材料来补史乘记载之不足。吴荣曾在这方面有所专长,特别对文物、考古材料较熟悉。在结合地下、地上材料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从镇墓文看东汉道巫关系》一文中,搜集了别人从未注意过的陶器文字、印章材料,从而对东汉道教形成问题有了新的突破,所以此文经常为海内外有些学者所引用的称述。吴荣曾对中国古钱币有深入的研究,三次获得中国钱币协会最高学术奖 —— “金泉奖”(从第一届至第三届)。以上事实说明,吴荣曾学识渊博,在历史、考古等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个人著作
1. 著作与教材:
《中国史纲要》(全部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新译汉书传》(主编),台湾三民书局,2013年
《读史丛考》,中华书局,2014年
《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合著),中华书局,1962年
简牍与古代史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此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考古文物卷89个词条共14万6千多字。
 
2. 论文:
出版图书
获奖
科研奖
《先秦两汉史研究》获高校二等奖
《中国史纲要》(合著) 第一届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
教学奖
1994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
1997年获国家教学二等奖(在集体中居首)
优秀论文奖
西汉五铁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一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优秀论文奖
鹅眼钱考辩 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优秀论文奖
战国墓出土钱币及其断代问题 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三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优秀论文奖
学术成就
吴荣曾教授是我国历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尤以精研中国上古史见长,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学养,向为学界同行推重。多年来,作为北大历史业务骨干,他不但很好地起到了学术带头人的表率作用。勤奋著述,笔耕不辍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专业论文;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党的教育工作者,吴荣曾教授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职所在,把极大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兢兢业业,言传身教,取得了公认的突出成绩,并为此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在他从教期间,面对北大历史系教师队伍一时青黄不接的局面,吴荣曾教授不顾年事渐高,主动承担起大量教学工作,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几乎每学期均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在培养多名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同事,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五门以上的课程。并为指导国内外进修教师学者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从不因课程繁重而丝毫放松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所开的每一门课程,均为多年研究心得所在,绝不敷衍。每当开设一门新课,他均要撰写十分周密的教案,精研体例,详查资料,力求完善;对于讲授多年的课程,他同样一丝不苟,并不断吸收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新资料,精益求精。
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为吴荣曾教授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他所开的每一门课程,没有例外地均得到了听课者的高度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知名学者,吴荣曾教授长年以来对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响应学校加强基础科教学的号召,连续多年承担着“中国通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部分的教学任务。作为基础课“中国通史”,是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为繁重的课程,每周达六时之多,学生人数也大大超出一般课程,可以想见,从备课到讲授,心力与体力的消耗都是十分巨大的。但吴荣曾教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从不丝毫懈怠,而且更主动增加了每一周两小时的课下辅导。正是因为这样一些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辛勤工作在第一线上,从而才保证了北大历史常年以来基础课教学的高质量,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当年北大招收文史哲实验班,吴荣曾教授又接受了向该班新生讲授“中国通史”课的任务。这是有别与以往教学方法的全新尝试,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投入的精力更多。为此,吴荣曾教授不惜重新备课,针对新的对象采用新的讲课方式,从“贯通”的角度入手,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同时,教学内容上则力求“打通”文史哲的学科界限,以更好适应学校对实验班的要求。
事实证明,吴荣增教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赢得了实验班同学的一致好评,并使他们确信,这是一门有最好的教师讲授的最好课程。他的博学、严谨与敬业,更是的同学们从中切身感受到,更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学者,应当如何治学与做人。 吴荣曾教授教书育人,同样体现在对自己所指导的数名研究生身上,他曾经带有博士生六人,分属先秦、秦汉与历史文献三个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身不同的学科特点,学习方法不同,学生特点和程度也各异,如何使他们尽快成才,培养成为高质量的青年学者,这是吴荣曾教授时时关心的问题。为此,他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定期布置检查他们的学业进展情况,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从而使他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学术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在北大历史系连续两年的学术节的论文评奖中获得第一名,一篇获得二等奖,其中一篇论文还被选入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广获好评。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无疑是老师辛勤栽培的结果。正是通过吴荣曾教授这样一些优秀教师的殷勤教诲与不懈努力,才使得我国古史学界后继乏人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搞好学科建设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兴盛的否的百年大计,这也是北大历史系常年以来最为关注的重点所在。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吴荣曾教授自使至终都在关心着系里和教研室的学科建设问题,主动献计献策,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经验与才智。
为了搞好通史教学,他不但承担过劳获得最高图书奖的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的撰写工作,而且近年以来更积极着手于通史教材的改革,在他所讲授的“中国通史”课上,吴荣曾教授在根据教学大纲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改进教学体例,提出了许多陈旧的内容,并把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通史教学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自己鲜明的特色。吴荣曾教授的“中国通史”讲义,现已列入北大历史系新编教材计划之中,并成为北大历史系学科改革后的典范教材之一。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员介绍.北京大学历史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1:3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