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金
北京大学(特别)旁听生
周之金,北京大学(特别)旁听生,他14岁上书中央;18岁,质疑张维迎;19岁,质疑厉以宁;20岁,再上书中央,已当了6年“少年谏客”。面对争议,他辩解:“我不是告密者,我痛恨告密”,他说只是想“对自己的国家说实话”。
人物介绍
南方人物周刊12月1日报道 周之金,14岁上书中央;18岁旁听北大,质疑张维迎;19岁,质疑厉以宁,再次上书中央,断断续续地过了6年“少年谏客”生涯,是非未定,争议频仍。
在北京大学旁听生周之金的青春期里,已经混杂了很多跟其他青少年不一样的东西。
时尚界流行“混搭”,青少年的思想里也有了“混搭”的意味。其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当别的青少年还沉浸在网络游戏、谈恋爱之中难以自拨的时候,周之金已经思考“国家大事”好多年了。
人物故事
六年漫漫上书生涯
在网络生态里看起来很嚣张的周之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变成一个低调的人,不愿见记者,更不肯接受任何采访。在记者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之后,周之金才肯跟记者通电话,语调温和客气,有一股这个年龄少有的成熟。
在北京大学游学的周之金寒假期间回到家乡广西富川,除了青少年惯有的正常的“吃喝玩乐”外,还给自己安排了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做一个关于农民问题的调查。他说,在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他自己设计的调查表发出去了1000多张,已经收回800多张了。目前他还没回北京大学听课,还要在家乡整理调查数据。
周之金很随意地说,赶在这个时候做这个调查,是想在今年三月的“两会”期间,就农民问题上书全国人大。
“我是从初中二年级,大约13岁的时候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电话那头的周之金用广西味的普通话回顾。
中学时,周之金是个文学爱好者,跟其他这种属性的爱好者一样,曾经想写一本宏大的校园故事,后来发现已经有同龄人那样做了,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初二暑假的一次游历彻底地改变了他的思维。
那个暑假,他从广西到广东耍,一路上见识了很多事情。对他触动最大的就是残酷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周之金说,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思考国家的现实问题,开始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浓厚兴趣,开始有意识地读一些政论性的书籍。因为兴趣使然,周之金本来不错的学习成绩就出现一些问题,变得只顾爱好,不顾其他,也不爱考试了,考试时往往只考一半就交卷。上课时还喜欢坐在后排做自己的事情。尽管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很好,对他充满期待,周之金还是固执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14岁那年,周之金把自己思考的“少年心得”写了下来,主要内容是对农民问题的思考,“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了,用我们写作文的纸一下子写了十几页”,然后去邮局寄给了中央领导,邮局的人很奇怪地看着这个孩子,有人对他说,你还是先好好学习吧。
周之金至今都认为,年轻时多做点事情,以后就不会后悔,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没多久,上头给他回了信,还勉励他好好学习。周之金说,这封回信对他鼓励很大,觉得自己的做法还是有些价值的。这封回信从此改变了周之金的生活。
只是周之金依然对《南方人物周刊》强调,即使当初没有这封回信,他依然会把自己的想法或者建议上书给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他“只想对自己的国家说实话”。
迄今为止,周之金已有6年上书生涯。
周之金仍在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谏书”是一封一封地写,有的文章在网络上一登出来,就招来巨大的点击率和更多的骂声,周之金说,“对这些我不想说什么了”。
质疑张维迎和厉以宁
可能是以前写得太多,也可能是周之金疲倦了,现在的周之金对记者的很多问题三缄其口。传闻是,由于周之金长期上书,引起高层人士的注意,有要人建议他去北京大学旁听,并帮他办好手续。周之金对此不作解释,只说后来有人帮他办好了手续,于是他就来到北京大学旁听。而北京大学的一些老师要么不知道周之金这个人,要么就是很委婉地拒绝透露关于周之金的任何情况。
2004年底,刚到北京大学旁听还不到半年的周之金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场波澜是听北大老师、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一次课引起的。
2004年12月30日,周之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化名“金之周”发文《侧面看张维迎所鼓吹和推行的“产权改革”的真实本质》,反对张维迎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一些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各种声音鹊起。2005年1月31日,周之金再次发帖《张维迎,请给国人一个交代》。2005年3月28日,周之金再次化名“金之周”在强国论坛发帖《厉以宁——没有戏唱啦》,对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些说法表示疑问。到目前,两大学者在公开场合也没有对周之金的“批判”做任何回应。
这几个帖子出来以后,网络上掀起一股小小的“金之周热”。周之金在复杂的网络生态里,拥有了一批固定的“粉丝”和反对者,双方在网络上开战良久。
除此之外,周之金还写了一些文学作品,于是他的一些“粉丝”认为他比韩寒、郭敬明写得好,从当时的网络形势上看,周之金差点成为新一代网络写手形象代言人。
尽管周之金在北大游学时搞了这几出跟时局和政经有关的戏,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很古板的人,他身上同样具备同龄人身上的共性。比如他也打网络游戏,看韩剧,而无意中看到别的同学约会接吻,他也会有自己“后现代色彩”的想法,然后会写一些扯淡的放松的文字——“说实在的,从那我才真正体会到异性相吸的厉害。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在未名湖发现有两个学生搂着接吻(仅仅一个吻)持续时间大概长达有5、6分钟——我已看完了两个案例。确实厉害啊,我不得不拍屁股走人,不然肯定会有吸进去的可能,爱的力量真的太伟大了……要向我们国家的奥委会提个建议,把这接吻也当作2008年奥运会的一个项目,我觉得外国人也会同意的。若是那样就更有意义了,是中国的创造,我想奥运历史也会铭记中国2008的。”
对他所求学的北京大学,周之金有自己的看法,却依然很热爱北大。尽管此举遭到北大一些正式生的嘲笑,但是周之金依然坚持自己的热爱态度。
周之金告诉《南方人物周刊》,他自己也知道他有些话很偏激。只是作为公民,不去思考,那是社会的不幸。
因“马克思主义”再上书
质疑北大老师、经济学家的风波在去年差不多平息了。今年初,“周之金”这三个字在网络上又被放大,缘于周之金的新一封上书。网络上出现了周之金的一篇新帖子《重提马克思主义很可笑吗?》,这是写给中央领导的一封公开信。
其主要观点是:“现在马克思主义正被严重边缘化,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本立国的社会主义国度里,正是应该重新特别强调的时候。”
此信一出,争议依然纷起。有人认为周之金是告密者,把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或者所说的话,很正式地公开地发布在网络上。
而周之金自己辩解说,“我不是告密者,我痛恨告密者,我知道那封信发出来之后,会招来很多人的误解和谩骂,但我不在意这些,我需要的就是对问题的探讨,我需要的就是辩论,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也是希望我们的民族能找到最光明的方向!也许我所做的方式不大正确,或许还是错误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没有选择,我必须要写出来,因为对真理的爱胜过于我活着的目的,胜过了我的生命。”
对上书党中央,周之金如今已经成熟多了。如今在北京大学这个平台上,其眼界远远比他14岁时那种普通的直觉宽阔得多,思考的深度也远远超过过去,至于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眼前的形势,是否与时俱进,那是另外一个境界。看完网络上绝大部分关于周之金的文章和评论后,有人这样评论周之金。
虽然周之金不是北京大学的正式生,可是由于跟北大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在北大的很多举动都会引起关注。“北大”或“PKU”这些符号本来就是产生新闻的要素之一,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先例,比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串糖葫芦等都会成为热点新闻。如今,周之金在北大提出“重提马克思主义很可笑吗?”自然不会被人放过。
面对争议,周之金说,真不想说什么了。他只是把他思考的说了出来而已。他之所以多次拒绝采访,是因为担心别人认为他在炒作。周之金说他非常喜欢毛泽东,除了自己的父母、老师对自己有很大影响外,毛泽东的著作对他影响非常大。现有文字的想法和主张都是发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作秀的机会主义者。
争议中的少年周之金
很多青年还在父母的翅膀下取暖的时候,周之金却有了这么多复杂的想法,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不可理解和奇怪的事情。这也是网络上对周之金的质疑和评论那么热闹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人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应该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记者获取的多种信息表明,周之金无疑是个善于思考和好学的人。三年前跟周之金有过接触的《现代教育报》记者朱寅年说,“那个时候,周之金正上中学,给我发来很多他的文章。有的想法很偏激,但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那时,他说一放假就喜欢四处看看。”周之金自己也承认,正是自己早年从农村到城市的游历让他得到了很多东西。
有人放言,周之金的言行搅乱了北大。周之金在手机短信中跟记者开玩笑说,“他们都讲我无耻,是投机分子,是闹课堂的小流氓,是文革余孽,你想见我,难道你就不怕株连你吗?难道不怕你也被弄臭吗?有人打算骂死我呢。”
周之金还说,“我的故事可以写一本小说了,说不完的,反正该说的已经说了。”关心网络的周之金自然知道网络上对他的评价,没有感到压力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这些日子总是刻意地保持低调,也有朋友告诉他不要跟记者接触。
有人猜测周之金是“口是心非”,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但是周之金不止一次地说,那些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如何证明这些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周之金看来还没找到办法,因此才要保持低调。
还有人认为,周之金年纪轻轻,能思考这么多问题,能有这样的责任感实属不易,只是周之金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另有教育界人士很悲观地认为,如果周之金这样的人多了,这一代人会没有希望。
由于周之金的上书,一些成年人也都卷入了这场争论和思考之中,他们对周之金这样的青年抱着很复杂的心理,据记者简单调查,这种心理属于既欣赏又担忧的状态。欣赏周之金的好学和思考,担心周之金越走越远,最后走向偏激。还有人说,担心北大被周之金搞乱是多余的,像北京大学这种“百年老店”,文化“锅底汤浓”,不会轻易被搞乱的。
2006年2月17日,周之金在强国论坛发表自述《我为什么不要考大学》,随后有人就把他跟早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做比较。网络上还“左”和“右”地争得很热闹。
在一些人怀着复杂心情看着网上关于周之金的争论时,周之金却远在北京大学千里之外的广西做着自己的农民问题调查,语气里依然是那么兴致勃勃而充满激情,依然想“对自己的国家说实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8 20:18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人物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