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生于1942年。
美国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师从于
费正清、
列文森和
魏斐德。1966年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是当今美国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的《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于1987年出版后,立即博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先后获得美国的
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
周锡瑞(章静绘)知名汉学家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先生毕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运动史,著有《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其中《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曾荣获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及亚洲研究协会的列文森奖。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中国革命在陕甘宁地区的起源,著作Accidental Holy Land(《意外的圣地:陕甘革命的起源》)于近期出版。2021年10月18日,周锡瑞获得“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周锡瑞的主要研究课题是辛亥革命与
义和团运动,长期关心的是农村社会和民众运动,而且对于中国革命有着持续关注。相关的著作有:《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国地方精神与主导形式》等。90年代,他通过他的一些研究生开始注意到中国近代城市史和城市文化这个问题,并且主编了《中国城市的重塑》。他说他对中国城市史的了解,多半是从那些学生或者其他海外学者(如
王笛教授,卢汉超教授)得到的。
周锡瑞很重视经济研究对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对他的访谈以及山大教授
孔令仁在书中提到过这个问题。另外,韩书瑞也说她和周锡瑞在研究
王伦起义的时候侧重点不同,她是侧重宗教,而周是侧重社会经济。其实,这从他的著作中最能看出来。
认为没有绝对的“
中国中心观”或“欧洲中心观”,“冲击反应”模式和“中国中心观”是走了两个极端。要放在全球化、大视野的研究中,无论是内部的变化还是外部的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他和他的老师之一魏斐德看法相同。同时,周对现代化论也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说立场有两个,一个是时代原因,就是从革命的视角研究。一个是学术角度,就是中国的历史是很复杂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具体调查分析之上而不是先立一个现代化的概念。而且,周还批评
后现代主义。何伟亚事件就能很好体现这点。何伟亚事件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耳闻,具体过程就不说了。这个
列文森奖的授予无疑是对何伟亚所提倡的
后现代写作方式的一次重要肯定,由于这一奖项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它的颁发多少有着暗示研究范式转换的风向标意义。这是周锡瑞大动干戈的原因。他从史料、翻译等细微之处入手,集中批判后现代主义的治学方式,比如想象的东西太多,理论的东西太多,似乎在史料用功上有所倒退。这次事件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周锡瑞的治学作风。
从很多文章和访谈中可以看出来,周锡瑞是个性情直率的学者,面对和自己相左的观点,总是摆出证据反驳,曾经掀起的许多论战足以证明这点。这些性情也影响了他的教学,据说他的讨论课很热闹,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贯通以及视野的开阔。周锡瑞对于中国文化及其近代命运抱有深切的同情,对中国文明的现代出路倾注了很多感情,对于中国近代以来不懈追求的现代化目标表示理解与敬意。另外,对中国晚清以来挫折的发展历程也有精妙的见解,这点可以见他的相关文章。